胡彬彬
(拉萨路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3)
灵敏素质是人体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体现了人体速度力量协调各项能力的综合。灵敏素质是由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平衡能力和节奏等组成,既能综合体现学生个体的体育运动素质,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动作技术掌握及体育成绩的提高。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人体发展灵敏素质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灵敏训练将会影响青少年之后的灵敏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据研究显示,近些年来的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说体质健康状况得以改善,但体能素质却在不断下降,紧随其后的是肥胖率及近视眼患病率的上升,在吸引了很多体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之后,学校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和课余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灵敏素质包括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变化动作的能力以及改变方向的能力,对于普通的初一学生来说,在各项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的同时,灵敏素质的发展也到了敏感期和关键期,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对提高初中生的灵敏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绳梯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运动员协调性和灵敏性的训练方法,它能够很好地加强练习者下肢和足底肌肉群的力量,提高膝、踝关节的稳定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运动员的专项灵敏素质的提升。绳梯训练在提升专业运动员灵敏素质上的作用是被广大专家研究证实过的,然而绳梯训练对于普通初一学生的灵敏性提升是否有积极影响,什么样的绳梯训练对学生灵敏性有积极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目前没有一个较为肯定的结论。绳梯器材本身所特有的便携性、易操作性以及安全性等的优势,都非常适用于校园环境下的场地小但学生人数密集的体育课堂,在能够高效完成课上常规灵敏素质训练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增强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坚持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起到很好的对学生灵敏素质正向发展的促进作用。作者通过在南京外国语河西初级中学体育课堂中添加绳梯训练的元素,力求在灵敏素质训练的最佳时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灵敏性。
本文旨在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体育课堂上加入绳梯训练提高初一学生的灵敏素质,用数据来说明绳梯训练使初一学生灵敏性提升的程度,以便于绳梯训练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普及和推广,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帮助学生提升灵敏素质的同时,更好地助力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向前。
(1)灵敏素质概念的界定。
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灵敏素质是外界环境条件突然变化的状态下,身体为了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迅速、灵活、准确地协调运动方向和空间位置的能力。”
杨锡让在《实用运动生理学》中提出:“灵敏素质是人体外界条件产生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做出的随即快速改变身体位置,转变动作形式的应变能力。”
综上可知:灵敏素质是人体在特定运动场景中,快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
(2)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与评价的现状研究。
刘同赏、余芳荣在《灵敏素质及其训练手段的研究》中将短距离冲刺跑、“蛇”形练习、“T”字传球练习和绳梯练习作为发展灵敏素质的主要手段。
姚金菊、高建中在《灵敏素质测定方法的探讨》中提出,反复横跨跳、十字变相障碍跑、布梅兰跑等是衡量灵敏素质的方法。
范旭东在《灵敏素质测试仪的开发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中指出,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灵敏测试标准。
综上可知:现存的灵敏素质的评价方法只能对一般灵敏性做出评价,对于反应和决策能力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
(1)绳梯训练。
早期的绳梯训练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训练士兵和学堂学生,从欧洲引进了该训练方法,但主要是把绳梯悬挂在树上或室内,加入到士兵们的攀爬训练中去,以训练提高他们的攀爬能力。
现代的绳梯训练指的是在我国在上个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训练方法,此训练方法的步骤是将绳梯平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参与训练的人在绳梯上完成一些提高跑步频率、脚踝力量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动作。目前绳梯训练被广泛运用于步伐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改变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比如说,球类运动和操类运动,它有着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灵敏、协调等素质,从而帮助运动员及时地对外界干扰做出正确的应激反应,有效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
(2)绳梯训练的效果研究。
王宗在《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软梯训练的实验研究》中提出8周的软梯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篮球女子运动员的灵敏素质。
王正伟在《软梯练习法对提高运动员灵敏素质的作用机理探讨》中提出提高运动员灵敏素质最便捷有效的练习方法是软梯练习法。
综上可知:绳梯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对于普通学生的灵敏性肯定也是有影响的,但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说明,需要带入体育课堂加以论证说明。
以绳梯训练对初一学生灵敏性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作者在多个权威的论文网站和数据库,分别输入关键词“灵敏性”、“灵敏素质”搜阅到2636篇相关文献,输入“绳梯训练”、“软梯训练法”搜阅到100篇相关文献,其中“绳梯训练”、“灵敏性”都涉及到的相关文献共3篇。另外还阅读整理了绳梯训练计划的调查报告4篇,并对所选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归类,为本文的撰写和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2)实验法。
在南外初中学初一年级任意选取两个自然班,作为绳梯训练后教学实验的数据来源,两个班共68人参加本次教学实验。
实验时间在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12月21日,初一(3)班每周三节课,分别在周一上午第四节、周三上午第五节和周五下午第一节,共24节课;初一(4)班每周三节课,分别在周一上午第五节、周三下午第二节和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共24节课。训练时间在每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者课中素质练习部分,时间为15-20min。
实验地点就选在南外校园内,晴天在南京市南京外国语河西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南外初中)田径场跑道进行绳梯训练,风雨天在南外初中体育馆篮球场进行绳梯训练。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收集和阅览文献资料,以及梳理总结了前人的实验经验,选择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操作简单易行的伊利诺斯灵敏跑作为本次实验的测试项目,由于该项目的评价指标是针对于专业运动员的,所以本文将采取前后实验成绩数据对比得出结论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是为了对被测试者在直线冲刺和改变方向时使用的技术进行评测和评定,主要应用在一般的灵敏性测试中,即我们平时所接触的规定好场地线路,以快速通过的总时间多少来判定成绩的测试,主要是为了考验学生快速改变方向和变换动作的能力。所需要的器材有和场地有:秒表1个、15m的卷尺1个、带编号的标志桶8个、起跑线1条、终点线1条、签字笔1支、点名册1本、篮球场(室外水泥场地,室内木质场地)1片。
在测试开始前,被测试者需要俯卧在地板上,强调头朝向起点处,四肢不得接触地面。当听到“跑”的口令后,立即起身并用最快速度按照顺序跑动至终点。发令兼计时者需在被测试者起身瞬间开始计时,在其到达终点线的瞬间立即停止计时。最后按照从计时开始到计时结束的总时间作为个体的评价标准,在综合对比整体的总时间得出结论。
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需要注意的是,俯卧在起跑线后的时候四肢不能着地、头不能超过起跑线,听口令不允许抢跑;在跑动过程中一定是绕过标志桶而不是跨过,一旦碰倒标志桶则需要重新开始测试。每人两次测试机会,取时间少的最好成绩记录。
测试方法:如图1所示,被测试者头朝前俯卧在A的起跑线后,测试者发出起跑口令并开始计时,此时被测试者用最快速度直线跑到B并绕过B,再直线跑到1,以蛇形路线绕过“1-2-3-4-3-2-1”,再以最快速度到C并绕过C,最后直线冲刺跑到D的终点线,此时测试者停止计时,以秒(s)为单位记录停止计时时的数据,每位被测试者完成两次测试,取其中最优成绩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数据,时间记录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图1 伊利诺斯灵敏跑路线图
本研究具体实验步骤设计流程如图2。
图2 本实验设计流程图
在进行绳梯训练教学实验之前,对南外初中68位学生的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成绩进行了前测,得到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前测的测试数据(±s)
表1 实验前测的测试数据(±s)
实验前测伊利诺斯灵敏跑(s) 23.21±1.87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南外初级中学的初一学生的灵敏性比较差,原因可能是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绳梯训练、学生课程过于繁重没有足够时间锻炼或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等。
实验安排:在日常的课程中,1-8周按照计划进行绳梯训练,穿插在每节课的准备活动阶段或素质练习阶段。每节课布置好4个10格的绳梯,学生按照训练计划听老师哨声,一声哨走一个,走到绳梯末尾依次排好队,听老师哨声进行练习回到起点,每个动作练习两次。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每格中至少完成两次动作进行练习。
实验控制:①所有训练及测试均在体育课堂上进行;②在进行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做同样的测前准备活动,保证学生在进行实验前测后测的状态保持一致,确保获取到的实验数据真实有效;③所有的测试均由教师本人持秒表计时,产生的反应误差值可忽略不计。
(3)数理统计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运用Spss 22.0对搜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获得可靠的数据结果。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分析皆用(±s)表示,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显著性差异。
在实验中,对两个班级进行为期8周的绳梯训练,第8周结束的那堂课进行数据收集,统一选择在测试者做好准备活动,外界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后测的数据统计如表 2所示。
表2 实验后测的测试数据(±s)
表2 实验后测的测试数据(±s)
实验后测伊利诺斯灵敏跑(s) 2 0.9 6±1.7 2
将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如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对比数据(±s)
表3 实验对比数据(±s)
成绩s t p实验前测 23.21±1.87实验后测 20.96±1.72 t=8.6754 P=0.00<0.01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可知,实验后测中的学生的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成绩与实验前测相对比没有下降的,学生实验前测的成绩为23.21±1.87s,实验后测的成绩为20.96±1.72s,实验后测成绩较前测成绩缩短了2.25s。这项指标的成绩经过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对比检测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我们可以发现P<0.01,因此,两组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成绩数值存在着高度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经过8周的绳梯训练之后,学生的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成绩有了高度显著的提高,由此推论,绳梯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普通初一学生的灵敏素质。
(1)初一学生实验前测的灵敏性较差;
(2)经过8周的绳梯训练,被测试学生的实验后测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1)绳梯训练可以加入到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部分或素质练习部分。
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绳梯训练,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练兴趣,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当绳梯训练充分地被运用到常态课上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合理地安排课的准备部分或素质练习部分,有计划有目的将绳梯训练贴近教学主线,使得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应该将每节课的训练时间有计划的控制在10-15min,同时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比如,利用“微信小打卡程序”,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调整,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的锻炼、全面的成长。
(2)借鉴训练运动员的优秀训练方法,深化体育教师对发展学生灵敏素质的认识。
灵敏素质是身体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和其他素质发展相辅相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灵敏素质发展对于每位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发育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否可以快速、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在平时的运动表现中活泼生动、灵活机敏,与体育教师对发展学生灵敏素质的认识密不可分,对于普通学生灵敏性的提高不能单纯依赖某一种训练方式,而应该多种方式结合。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可以适当通过做一些与平时惯用方向或动作姿势相反、改变动作频率的练习来增强学生的灵敏素质发展,直接促使高质量的体育课堂的生成,使得学生在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之外,能够进行终身化的体育学习。
(3)广泛科学地应用绳梯训练方法。
实验期间绳梯训练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比如,针对身体不同部位,发出不同方向的动作指令,让学生进行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或者限制完成动作的空间练习,像羽毛球运动员一样,在小场地上进行羽毛球练习;还有改变动作频率以及一些组合动作的综合性练习等等,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篮球、足球、排球以及羽毛球课堂的步法练习中,在田径课堂上也可以加以运用来发展学生踝关节力量和协调能力。将绳梯训练发展成多种形式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控制好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基础上,要多关注学生的练习状态,及时地进行调整。通过结合绳梯训练的趣味课堂,学生也可以看到更多自身素质发展的可能,在各项技能学习的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多收获。
(4)对灵敏素质的评价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和细化。
目前使用的六角反应球测试法、反复横跳测试法以及伊利诺斯灵敏跑等测试方法都是未细分研究对象的,用评价运动员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来评价普通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学者可以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学生分开制定评价细则和评价标准,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去探求追寻更加全面的灵敏素质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