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潇,王丹,代林秀,李颖,姚丹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在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国计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语言文字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话的普及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提上日程,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正式纳入法定位置; 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00%。
2021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00%,基本实现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主体与核心,牵动着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如何找到适应当下民族地区推普的可持续模式,完成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衔接与转型,是有效推进推普事业、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语言环境的复杂性,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滞留着重重问题,使得推普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在较大程度上阻碍着当地的发展。推普在人才、过程、成效三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推普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图1 推普问题分析图
凉山彝族自治州属于我国西南地区“三区三州”的贫困地区。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才从民族偏远地区流向城市,使得当地仅留下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小孩。根据表1可知,“能流利说出普通话,基本教学无影响”的教师占比仅为46.00%。且教师大多为当地居民,少数人接受过系统培训,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彝语或彝语与普通话穿插的方式交流,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致使推普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人才可持续性不够,制约着推普工作的推进。如表1所示,在前往当地推普的团队中,支教教师占34.60%,高校学生占59.20%,专职教师占9.20%,但仅依靠短期的支教和学生团队强化推普力度是不长远也不现实的。
表1 当地教师普通话水平及主要推普团队情况
当前彝族地区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普遍面临人才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致使推普的人力资源难以保障。
由表2可知,民族地区推普的形式有高校支教、成人夜校、入户宣讲、开办培训,均集中于理论方面,形式过于单一,致使推普涉及范围小,无法深入发展,实现推普全面化、均衡化。推普的形式单一导致推普效果不够好。
表2 常见推普形式及推普活动参与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推普教学设施不完善,推普内容相对传统,并未针对不同层次人群设置相应的推普课程。同时彝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缺少丰富特色的教学内容,从当地老师的教案中可以看出,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不够实用且难以巩固。而当地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交际中大多都用彝语交流,掌握的汉语词汇不足,汉语熟练程度薄弱,从而导致当地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效果参差不齐,推普有效性低。
由表3可知,高校开展的推普社会实践活动时间“3-5 天”占比58.50%,“6-10 天”占比34.10%,“15 天以上”占比7.40%;推普频率“一年一次”占比42.70%,“一年两次”占比45.10%,可见大多数推普团队推普时间较短、 频率较低,难以实现持续性教学,无法保证当地学生与居民有效接受知识,没有形成氛围,无法巩固。
表3 推普持续时间及推普频率情况
在对当地居民和政府访谈时,他们明确提出推普团队的推普时间较短,缺乏可持续的推普体系,影响了推广普通话的成效。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如何更好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进一步提升推普成效,构建可持续推普体系,保障脱贫不返贫,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共同思考与完成的工作。根据以上问题,并针对目前的推普工作,该文提出“三元多维”推普可持续模式:三元即为推普人才、推普过程、推普成效,多维即为全员、全程、全方位,以此来有效提升推普工作效果与满意度。
民族地区缺乏专业的推普人才,导致居民普通话质量不高、普通话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提高推普专业度是调动普通话学习积极性、 保证推普质量的关键。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方面需要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政策,对推普工作给予切实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推普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扎实推普人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理论水平,以推普的专业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以学习的积极性反向推动推普的专业性,实现推普与被推普人员间的有效联动。
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强普通话师资队伍建设,集合强劲有力的师资力量,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致力于培养一批优质推普骨干;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群体中的推普团队建设,鼓励师范类大学生、研究生积极投身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工作,发挥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逐步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推普志愿服务团队,为更好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推广工作添砖加瓦。
民族地区推普活动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乏味等问题,使得推普活动参与度低,成效甚微。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推普支教活动显然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对推普活动不断进行创新是提升推普吸引力、增强推普趣味性与针对性的重点(见图2)。
图2 全程助力推普图
第一,从推普前期来看,制定普通话宣传措施。推普团队与政府、媒体中心进行联合,提前对推广普通话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与动员,使得“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3]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民族地区形成正确的普通话学习意识。
第二,从推普中期来看,改善普通话教学方法。开设特色推普实践课程,把普通话推广与居民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根据居民不同年龄、 不同文化层次,相应地提供农村电商、互联网技术、卫生健康、四史教育等知识培训,以先进的知识代替原有的陈旧观念,逐渐培养一批有技术、高素质、懂经营、善管理的少数民族群体。同时,聚集民族地区的优秀普通话代表,组建普通话应用代表团,尤其发挥公职人员、外来企业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充分释放推普典型与示范的引领力,营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巩固普通话学习效果,以此实现推普工作的运转[4]。
第三,从推普后期来看,注重语言价值的再开发[5]。整合互联网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将推普与新媒体紧密结合,打造“线上+线下”的推普模式。在线下实地教学后,通过微信、QQ 等社交平台与当地居民保持联系,实行学习打卡制度,对居民的普通话学习进行相应的督促与指导,将学习资源以及普通话的价值发挥至最大限度。
推普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民族地区推普大多依托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形式开展,持续周期短、 推普满意度不高,成为目前推普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工作效果。因此,从多个渠道着手,全方位切实做好推普工作,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从线下渠道来看,利用当地的重要节日作为契机,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艺术活动,寓教于乐,打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和氛围,激起民族地区居民对于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与信心; 定期对当地普通话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实时掌握居民的普通话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推普策略进行调整与改进,稳步推进推普工作的开展。
第二,从线上渠道来看,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的学习现况,利用云录播、云直播、云讲座等方式在当地建立起一个语言资源数据库,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都有机会持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依托“语言扶贫”App,实现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提升普通话的学习效率与效果[6]。
第三,从“线上+线下”的渠道来看,从不同方位入手,收集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固定的信息链,基于推普源头,改进推普体系。
推普曾经是脱贫攻坚的任务之一,现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后脱贫时代,推普需要不断拓展内涵,不断赋予新职能,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步步推进。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推普工作道阻且长,如何实现普通话推广的持续化、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语言系统的完整化,使得乡村振兴目标如期实现,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