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路径创新研究

2022-08-02 02:19范桂松徐婧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壮乡壮族传统节日

范桂松,徐婧文

(1.桂林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2.桂林旅游学院 教务处,广西桂林 541006)

1 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时代意义

1.1 承载和展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月三”是壮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形式,集祭祀、祈祷的信仰性节日,又是集歌舞、娱乐于一体的文化节日。“三月三”民族习俗文化代代传承,已经彻底融入壮族世代相传的爷孙祖辈身上,成为壮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民俗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融入世世代代人的生活之中,带着烟火气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当地人民习以为常的生活一部分。从“三月三”的山歌对唱等一些极具生活化的场景中,感受壮族当地的淳朴民风,展示壮族原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其中蕴含的特色当地方言,极具文化内涵的民事民俗,让游客领略到了古老的文化所沉淀的美与善。

少数民族通过自身的文化来被人认可,游客通过文化符号、文化体验来感受当地人文风情,“三月三” 特有的壮族节日活动是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是人们识别身份、实现自身认同感的重要标识。一年又一年的文化重复举办,目的是强化人们的身份认同与民族归属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

1.2 保护和传承壮族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背后的技艺传承,以及民俗文化和精神价值,继承和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1]。2014年,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广西正式将壮族“三月三”作为法定的民族节日。

壮族“三月三”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壮乡村民对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背后蕴含着壮族生活习俗及当地的健康养生之道的传承,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1.3 提升广西居民参与三月三文化体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联合促销活动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2019〕66 号)要求结合广西特色节日开展,推动文化旅游IP 打造,突出文旅融合,进一步打造和巩固广西文化旅游品牌。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局为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和文化旅游强区的建设,推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节事活动主题目前成为展现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团结的盛会。其中桂风壮韵浓板块展现了壮族歌舞表演、 山歌对唱与民族乐器弹奏; 相约游广西板块更是推出了诸多吸引游客的旅游优惠政策,比如山水壮乡畅游广西促销活动、周游广西半价游、美景打卡游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还对“建党百年红色初心游”“魅力乡村生态休闲游”“壮乡欢歌民族风情游”“璀璨非遗锦绣八桂游”四大主题游及“壮族三月三”特色民俗活动进行了重点推介,以多元丰富的形式展现广西丰富灿烂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山高水长不再是亲情的阻隔,绿水青山成为生活的常态。

1.4 “三月三”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可持续发展

节庆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特有现象,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三月三”是广西特有法定传统节日,并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列入广西节假日,可见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能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丰富壮族人民的文化特质与文化信息,推动壮族文化走出去。运用文化共生理论和传统理论分析“壮族文化”与“三月三”传统节日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其传统意义,延长“三月三”民族节日活动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的附加值,丰富壮族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是旅游推广的通路,传统节日是吸引游客的钩子,它是一个伟大的锚点吸引旅游业[2]。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关于促进乡村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98 号指出: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希望通过壮族文化融入三月三节日活动,能够挖掘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提升广西居民参与三月三文化体验,提高广西旅游知名度,带动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可持续发展。

2 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特点

2.1 广西“三月三”民族节日文旅活动归类与整理

由表1可知:“三月三”节日活动形式丰富,新时代壮族人民节日活动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涉及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歌圩活动、节日祭祀仪式活动等,在节日活动创新方面,“三月三”和法治、体育及党史相融合。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三月三活动方式也增加“线上”游园、网聚与网购的方式举办。尽管壮族“三月三”传承至今已形成独具特色且多样的活动,但其文化形式仍然未能脱离滞后化、同质化、肤浅化及商业化的情况,节日活动形式仅存在于浅层的表象文化,“三月三”的核心精神内涵有待挖掘。

表1 文旅活动归类与整理

2.2 “三月三”民族节日特点与特色

2.2.1 全域性与集体性

“三月三” 民俗节日是壮族特有的群体性文化,凝结壮族群体精神,是壮族独特的民俗符号象征,具有壮文化独特的族群标识。通过民俗活动的开展人们共同的心理基础得以巩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也得以增强,“三月三” 逐渐成为多民族共享的节日,壮族“三月三”亦由此实现了“文化再生产”,“三月三”成为多民族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3]。

2.2.2 原真性

“三月三”传统节日保存至今具有独特的文化原真性,是壮族古代先民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欢聚的重要节日,是壮族文化符号的象征。“三月三”民俗节日是与壮乡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展现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平台。

2.2.3 民族性与历史性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4]。“三月三”民俗节日无法脱离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单独存在。壮族“三月三” 展现了壮乡村民平时在生活中庆丰收、迎节庆该有的样子,承载着壮乡村民共同的心理基础,巩固了民族间的情感纽带,促进了民族文化认同。

3 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开发面临的挑战

3.1 壮乡村民构建文化认同意识不清晰

“三月三”民俗节日的表面性开发,造成只有外在形式,而缺少内部内核,壮乡村民构建文化认同的意识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壮乡村民参与“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的自身创新度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5],“人”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活动举办的质量,人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主观能动性和不稳定性,造成其民族文化容易因民族群体的变动(流变性)而发生变异或断裂。

壮族“三月三”是基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种非遗活态文化表现形式,壮乡村民文化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淡漠,文化认同意识缺乏,造成“三月三”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民俗节日生命的完结。

3.2 “三月三”民俗节日举办主体权益主次分工混乱

节庆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空间,来举办的特定节日活动。在“三月三”民俗节日中举办主体权益主次分工混乱,政府作为节庆活动的主体承担组织节庆活动的责任,壮乡村民总是被动参与其中,改变了原本壮乡村民作为民俗节日的主角地位与角色。

3.3 “三月三”民族节日活动脆弱性

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三月三”节俗传承呈现良好态势。尽管如此,壮族“三月三”仍面临传承的文化困境,亟待关注与改善。民俗文化节日演绎的载体是人,且少数民族人口一般都是小群体,不确定因素和客观事实造成文化的脆弱性,分散分布或小聚居在偏远地区,受制于交通状况和文化传播技术,并且文化受众群体限于本民族。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断裂或流失。

目前,在现代文化多样性和主流文化冲击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特有群体的文化更脆弱。外来的“洋节日”其新颖独特的文化标识,吸引当地年轻人“猎奇”心理,逐渐占据节日消费市场,使“三月三”民俗节日面临巨大危机。

3.4 “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原真性难以保护

伴随康养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的推进,“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深层次文化旅游需求。但是传统节日的新样式却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内核,压缩了传统节日本来的生存空间。如何使“三月三”民俗节日适应社会时代变迁,打造新型节俗符号以满足人的新需求成为“三月三”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问题。

民族节日开发过程容易受利益驱使出现节日雷同、形式单一、互相抄袭等情况;民族节日开发过程中被各类“现代化”的“时尚”改造或替换,严重影响民族节日的承载环境,民俗节日活动的市场遭到破坏,缺乏民俗节日的原真性传承。

4 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路径

4.1 明晰“三月三”民俗节日举办主体各方面职责分工

4.1.1 政府应明晰“三月三”民俗节日举办责任

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体育局及民宗委等单位联合举办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活动,给予“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充足的财政支持,为“三月三”营造法制化、公正化的消费者活动场地与氛围,将更多的自主创新权留给壮乡村民、游客与第三方,自身退隐主体地位,化身村民的后援团与支持者。

4.1.2 引进第三投资方参与到民族节日活动中来

第三投资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眼光,具有现代传媒知识与信息沟通技术,享有更为通畅、及时、高效的信息资源平台;具有文化创意精神;目的是为了给“传统节日活动”增加新鲜血液,引进经济投资,让当地村民从第三投资方身上学习旅游经营管理理念、旅游文化挖掘经验等。

4.1.3 广西广播电视台作为宣传方,负责节日活动的日常宣传与报道

对“三月三”民俗节日活动进行实时报道,拍摄活动记录宣传片,来吸引更多游客了解“三月三”民俗节日,走进广西参与多民族节日集聚与欢庆。广西日报依托“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深入践行媒体融合创新理念,融媒态、跨平台、立体式报道壮乡民族民俗文化盛典,全面展示生态宜居、热情好客、幸福和谐的新时代广西新形象[6]。媒体宣传方的加入促进“三月三”节日活动走出去,塑造壮乡民族形象,传播广西传统节日庆典。

4.2 活态性传承“三月三”,提供优质旅游文化产品

一是,加强“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的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2012年2月文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指出:“生产性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并利用“三月三”节日活动最本质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入壮乡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里,在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习俗,还原原生村民本来生活的样子,拉近当地壮乡村民与传统民俗的距离。在发展传承的同时保存原生态文化,将以多样的现代化形式呈现在社会生活当中,让“三月三”民俗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在平时生活中得到发展。

二是,加强对“三月三”文化内核的挖掘。通过政府与高校教师合作、 文化旅游局牵头与各地旅游专家学者深度研讨,进一步挖掘壮族文化节日活动可用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是,加强对属地居民的“三月三”传统节日演化历程的针对性培训。使壮乡村民掌握“三月三”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族群精神与文化内核; 壮乡村民作为传统节日民俗的主体,有利于直接提升壮乡村民文化情感、增加经济收益、减少文化代际缺失、挖掘节庆活动背后文化和传递传承壮族文化信息。

四是,增强壮乡文化博物馆、非遗遗产地及当地旅游景区的壮乡文化氛围。通过游客的参与使“三月三”节日活动活起来,改变代际传承导致壮乡文化的断裂。

4.3 保护原真内核,实现民族节日资源可持续开发

一是,保护好“三月三”传统节日资源的原真性内核。针对“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适度的封闭式原生态保护与大规模的开发式保护是不可取的。通过已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以“文化再生产”的方式激发生命力是其核心要义。基于文化原真性保护理论与持续发展理论,挖掘传统文化内核,以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时代。

二是,把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生活相融合。设计出既有老一辈原真文化内核,又有现代生活元素的当代“新”节日活动,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践行“双创”思想,把双创思想落实到传统节日传承上,实现民俗节日资源的可持续转化。

三是,利用民族节日资源,创新与扩展“三月三”节日的内容多样性。将“三月三”祭祀仪式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去,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习“三月三”祭祀仪式礼仪文化;将“三月三”非遗文化产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田园生活中去感受非遗魅力,探究非遗文化内涵。比如广西崇左市举办“壮乡三月三·民俗嘉年华” 系列之——法治三月三·山歌响边关民俗活动,将广西文化与党内知识竞答结合,法治元素融入山歌对唱中,用独树一帜的新颖普法形式,更新“三月三”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新需求。

四是,通过VR、5G 等互联网科技手段,更新三月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非遗博物馆、街道社区、商业文化区等创设“三月三”节日模拟体验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山歌对唱、抛接绣球的情境虚拟化,扩宽文化场域空间并通过VR 技术实现人机互动,以“文化再造”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

4.4 强抓文化内核,搭建“三月三”贸易平台

一是,以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搭建壮族“三月三”经济贸易平台。经济贸易平台是现代壮族发展“三月三”文化的可行途径[7]。以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为契机,为农产品展销、手工艺品售卖、服装展演等搭建展示、合作与销售的平台。“三月三”传统节日可以带动旅游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又能带动旅游经济贸易活动,“三月三”的大型集聚活动提供一个集经贸、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情感平台,通过平台效应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

二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利用广西东盟商业圈的辐射力度优势宣传“三月三”民俗节日。打造“三月三”文化旅游博览会,向东盟国家游客推出“三月三”民俗节日文化旅游行,推动与东盟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加强旅游政策、出入境政策、签证政策的对接,打造“三月三”民族节向旅游文化交流节转化,为壮乡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广西旅游市场贡献经济收益,实现东盟文化旅游双向沟通。伴随着旅游壁垒门槛的降低、出入境流程手续的简化,广西利用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优势,打造跨境旅游产品,让东盟的游客化身“三月三”节日文化深度体验官,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播,提高“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认可度,推动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壮乡壮族传统节日
壮乡美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幸福吉祥伴壮乡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乡三月春光美
梦飞壮乡
《Cat’s book》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