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T检查显示老年糖尿病性足病早期骨质及血管改变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2022-08-02 09:34:32祝红梅江秀娟谢建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病患者骨质检出率

祝红梅 江秀娟 谢建蓉

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医院老年科(四川 绵阳 621100)

糖尿病性足病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1-2]。多好发于老年人群,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相关资料显示,约15%~20%左右的糖尿病性足病患者可造成足部坏疽,是导致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3]。因此,早期准确诊断糖尿病性足病,并准确评估其严重程度,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4]。CT检查、X线及超声等均是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性足病的影像学方法,每种检查方法的效果也不一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限制[5]。本组研究主要对比分析糖尿病性足病患者CT检查与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并对其早期骨质及血管改变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且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85例糖尿病性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5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32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为(71.91±4.19)岁。糖尿病病程2~14年,平均病程(9.94±1.47)年,既往史: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脑血管疾病9例,合并高血脂症15例,合并高血压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DR和MSCT检查。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2型糖尿病,且足部存在病变;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无丢失或缺损;血液、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检查设备:德国西门子DR摄像系统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1.0mm,螺距为0.865mm,重建间隔1.0mm。采集原始CT图像,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DR检查通过X线骨密度仪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部位:腰椎和髋关节。通过X线对患者双下肢足部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主任级别的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将DR检查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重点观察骨组织病变、血管病变及软组织病变等情况。比较糖尿病性足病患者DR与CT征象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糖尿病性足病患者DR及CT征象检出率比较CT检查对糖尿病性足病患者足部骨质破坏、骨质疏松、软组织病变、血管病变及狭窄、关节脱位及病理性骨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R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糖尿病性足病患者DR及CT征象检出率比较[n(%)]

2.2 糖尿病性足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DR、CT检查对比CT检查诊断大动脉、小动脉钙化及狭窄的准确率均高于DR,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糖尿病性足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DR、CT检查对比[n (%)]

3 讨 论

糖尿病性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较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6]。下肢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已较为清晰,病因主要是糖尿病所致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末梢神经异常[7]。发病机制主要是足部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供发生障碍;足部神经组织供血障碍导致神经感觉及运动障碍,进而出现一系列骨质改变、关节畸形、组织坏死及溃疡等临床症状[8]。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1)多好发于与中老年人。(2)并发四肢麻木、感知衰退、活动后疼痛等神经系统症状。(3)常合并真菌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9]。临床相关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糖尿病性足病的几率可达35%,一旦发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造成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截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存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0-11]。故,早期诊断,全面掌握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时治疗对糖尿病性足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DR与CT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性足病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在分析与诊断糖尿病性足病病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2]。DR检查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可显示患者足部骨骼的变化情况等优势,但由于DR检查软组织分辨率较差,在诊断血管和软组织病变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很好的评估病变严重程度,易延误疾病治疗[13]。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CT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与应用。在诊断糖尿病性足病中不仅可清晰显示患者足部骨骼、关节的改变,其三维重建技术还可有效评估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及血管壁钙化或狭窄程度。糖尿病血管病变易发生在胫、腓动脉,且血管中膜增厚、钙化更为突出,因此采用CT检查可很好的显示糖尿病性足病患者血管病变特点[14]。本组研究结果就充分证明了CT检查对糖尿病性足病患者足部骨质破坏、骨质疏松、软组织病变、血管病变及狭窄、关节脱位及病理性骨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R检查,诊断大动脉、小动脉钙化及狭窄的准确率也均高于DR检查(P<0.05),与张会存等[15]研究结果报道一致。表明,CT检查可更加清晰地显示糖尿病性足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效果显著优于DR检查。

综上所述,DR检查与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糖尿病性足病患者足部病变情况,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但CT检查的检出率较DR高,尤其是对糖尿病性足病患者足部软组织、血管病变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R检查。由此可见,与DR检查相比,CT检查的检出率更高,图像质量更加清晰,可为临床医师诊治糖尿病性足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患者骨质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0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14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