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越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信息素养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等能力的形成,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信息生态环境的演变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元素,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看,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且与专业教育脱节,游离于真实的学术情境之外,教育使能弱等问题,无法适应新的信息生态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国际范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风向标,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以元素养、阈概念为理论基础,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高校图书馆要围绕《框架》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全面反思和改革实践,真正发挥信息素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多停留在技能层面,侧重于资源介绍以及检索技能训练,而非真正的素养教育。事实表明,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并不能带来信息的有效利用,许多学生在接受数据库检索与利用课程或培训后,无法将信息技能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具体的检索任务时仍然不能很好解决甚至束手无策,这主要归因于对信息本质的理解、认知和思维、能力层面培养的缺失。
《框架》建立在元素养理论基础上,“元素养”是人们作为信息消费者及信息创建者成功参与合作性领域所必备的一组综合能力,包括行为、情感、认知与元认知四大要素。基于元素养理论,《框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框架》拓展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由简单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描述成长为由认知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组合而成的复合概念。相应的,其不再是一套固定的标准或既定技能的列举,而是一些核心概念和理念的集合,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本质的审度和探究,用批判性思维有效认知、探索、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形成解决探究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并促进学习、研究和创新,要求信息素养教育从技能、方法的训练上升到融合意识、情感、思维、习惯、认知与元认知等的综合培养。因此,在《框架》指导下,信息素养教育要更重视对学生态度、认知、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中,具备信息的消费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所应具备的信息发现、探索、交流、研究及创新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由“技”向“道”的转变。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一般围绕信息处理步骤和实施细则,从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与选择、信息管理与利用、信息伦理等方面的能力标准和表现指标加以组织。《框架》创新性地引入了“阈概念”,围绕学术活动而非传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过程提出了六个平行主题,特别强调以知识技能教育为基础,以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从基于技能转向基于阈概念。高校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将《框架》阈概念融入教育内容中,包括:①信息创建的过程性:理解信息创造的本质,认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同创造过程所产生信息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根据具体问题和应用情境合理选择信息源。②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面对信息产生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认识到以批判性思维对信息内容评价的重要性。了解影响信息价值判断的相关因素,能够基于信息需求和使用环境,对所获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有效性及学术价值等进行评价,会使用相关的标准、指标等研究工具去寻找、发现权威的观点和意见,同时对产生权威的体系及其创建的信息持保留态度。③战略探索式检索:信息检索是一种与情境相关的探索、发现和优化的过程,要结合具体问题确定检索需求、制定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改进检索策略,特别强调对自己检索过程的批判式反省,从而形成有效的信息检索思维模式和习惯。④探究式研究:研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探索过程,文献检索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检索与获取,而是一个探究式调研和发现的过程。能够基于学科空白点、未解决及存在争议的问题提炼研究问题,确立合适的研究范围,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能够批判性地进行理解、分析、归纳、重组,得出合理结论,创造性解决问题。⑤对话式学术研究:在参与式信息环境下,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积极参与不同场合或环境的分享交流,融入不同层次的学术对话,促进自己与他人的科学研究。⑥信息的价值属性:理解信息产品蕴含的法律和社会经济利益,了解信息查询、获取、传播与利用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信息行为,杜绝学术不端,同时维护自身的相关权利。
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习与研究中的信息利用能力,而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通常为独立的课程或讲座,这种方式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难以发挥效能。《框架》以及近年来学界业界形成的新认知是:信息的重要特性是依附于情境,没有孤立存在的信息,信息总是与特定的场景、任务与需求密切关联;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框架》特别强调信息素养与科研学术过程的结合,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通过渐进而系统的方式融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中”。因此,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要改变独立进行的模式,将信息素养作为学术过程的一部分,融入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中,与学生的学术活动有机结合,深入一线、嵌入过程,根据学生不同学业阶段面临的任务、需求和场景,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不同的内容,带领学习者在专业学习、课程作业、研究项目、毕业设计等实际应用情景中深化对信息本质及其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理解,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并促进专业核心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活动中的需求、任务与场景,创设了新生入学、专业课程学习、学术竞赛、论文写作四个典型学术情景,剖析不同情景下学生需要理解的信息素养核心理念,并在核心理念的指引下规划设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思维训练,构建完整的信息素养情景化教育体系,如下页表1—表4所示。
表1 信息素养情景化教育体系——新生入学
表2 信息素养情景化教育体系——专业课程学习
表3 信息素养情景化教育体系——参加学术竞赛
表4 信息素养情景化教育体系——论文写作
为提升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多种学术科技类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都离不开对文献资料的获取和分析,在备赛过程中,参赛学生亟须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图书馆应服务于竞赛需求,提供深度嵌入的教育支持。基于竞赛的信息素养培训有以下特点和需求:一是有固定的学习者,二是要针对竞赛的内容与要求,三是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达成目标,适宜采用训练营模式开展。训练营是通过专业人员带领参加成员进行集中的专业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学习,快速提高学习者某方面的技能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种培训模式。2021年,中南七省(区)高校图工委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学术搜索挑战赛”,郑州大学图书馆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信息素养训练营的实践探索。中南七省(区)“学术搜索挑战赛”开放中外数据库60个,共有251所高校、10万余学生参加比赛,共组织80余场线上赛场,完整赛程包括校赛初赛、校赛复赛、省赛初赛、省赛复赛、七省复赛、七省决赛。“学术搜索挑战赛”分为开放题和在线PK两部分。在线PK环节通过“初露锋芒”“魔幻翻转”和“巅峰对决”三个环节,考查选手的检索技巧、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快速应变、团体协作等综合能力。开放题环节要求队员们在两个小时内对一个课题进行完整的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总结,并形成检索报告进行展示,旨在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决赛前的9月到11月,郑州大学图书馆采用训练营形式,将培训、选拔与比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包括知识讲授、题库练习、案例教学、朋辈教育、模拟演练、互动研讨等。训练营充分发挥参赛选手的主体作用,鼓励选手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则主要发挥引领、指导作用,侧重于学习的组织管理、答疑解惑和深度辅导,包括按照大赛的流程和时间节点推进学习进程,根据选手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辅导、答疑、讲座,组织交流、讨论和互评。在培训过程中,郑州大学图书馆特别注重元素养和阈概念等理念的融入,注重思路、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讲解传授和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学习的训练。
首先,指导教师为参赛选手深入解读了大赛的赛程赛制,从大赛概况、竞赛规则、考核要点、出题范围、题型、解题思路及备赛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邀请到了上届参赛选手分享大赛经验,该选手从如何备赛、做题思路与技巧、注意事项、参赛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其次,指导教师对大赛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采用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指导教师汇总整理了相关的课件、视频、MOOC、微课、微视频、数据库使用教程等学习资源,包括信息源与文献类型、检索技术、发现系统、搜索引擎、相关中外文学术资源、政府网站资源利用、专利检索、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论文写作等,安排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性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学。再次,指导教师利用大赛提供的练习题库组织选手进行实战练习,组建了微信群,选手们可以随时提出练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其他选手或指导教师都可进行解答回复。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指导教师会组织讨论后总结其中涉及的思维方法及综合检索分析能力,如思路转换、多种信息源的组合检索、多项检索技术的灵活运用、检索系统分析功能的应用等,并通过不同难度的例题讲解重要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校赛初赛、校赛复赛后,指导教师针对选手们普遍不太熟悉的统计数据与分析、专利、标准、政府网站资源等组织了专场讲座和答疑,对本次大赛开通试用的Incopat、经济社会大数据平台等加强合作,利用外部资源,邀请数据库培训师共同参与,为选手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更准确的解答。
在选手基本熟悉大赛所有资源和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分析能力后,指导教师进行了开放题的培训练习,根据大赛要求按三人组队,考虑到成员间知识结构互补更有利于产生多元思维碰撞与视角融合,理解信息素养在不同领域的运用,组队时特别关注了小组成员学科背景的多元化。开放题主要考查选手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综合能力,指导教师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详细讲解了检索课题分析、检索式构建、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实施过程、检索结果评估、检索策略调整、相关文献筛选、检索结论撰写、演示文件制作等内容。其次针对碳中和、新冠疫情、大学生健康、信息弱势群体等相关课题组织了两轮现场练习,要求每个三人团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课题检索和PPT检索报告,并由一人代表团队进行汇报,汇报后引导各组进行深度讨论,在自评和互评中培养选手的元认知能力。再次针对检索报告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课题主要概念与隐含概念的分析、切分与相关概念提取;检索词的调整、选择和组合;利用学术搜索、发现系统进行预检;重要文献的筛选等进一步加以辅导。在选手交流汇报中,指导教师发现有学生非常擅长使用Citespace、Hist Cite、Python、Note Express等学术软件工具,特意组织了分享活动。这种朋辈间的分享交流更贴近学习者,更有共情感,有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类似的场景应用中,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训练营中的此次分享活动现场互动活跃,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运用,训练营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中高效训练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信息素养,最终也取得良好的成效,郑州大学战队最终夺得了中南七省(区)学生团体赛一等奖,两名带队教师获评“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报送的指导案例获评“优秀指导案例一等奖”。有选手感慨:“从以前仅熟悉知网、万方,到能熟练运用几十种中外文数据库,特别是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思路和经验极为重要。”下一步,郑州大学图书馆将尝试将训练营模式推广到其他学术竞赛中,为更多的竞赛活动提供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以赛促学,以用促学,学用结合,解决参赛学生在学术竞赛活动中遇到的信息问题,在科研训练中培养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学习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未来,郑州大学图书馆将在《框架》新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构建的信息素养情景化教育体系,开展更多学术情景中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全面、深入地嵌入学习研究的各种应用场景,使学生在代入式体验中掌握信息素养知识,习得信息素养技能,完成思维的深化、认知的升华、知识的转化,促进学习、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