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铭阳
生物技术已掀起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生物医药产业这个“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变革力量。
“2021第七届中国最具影响力医药企业百强榜”上,海尔生物名列第35位
近三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升温,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新冠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不仅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希望,也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生物医药行业涵盖范围较广、投资领域丰富,但目前资本追逐的热点主要落在创新药、医药外包(CXO)以及医疗器械行业。根据全球著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沙利文公司)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收入预期为13.93千亿美元,其中创新药市场收入预期为9.61千亿美元。全球创新药市场收入预期将于2025年超过12千亿美元,2021年-2025年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保持了快速增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57万亿元,同比增加8.51%。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4万亿元。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在鼓励政策、科技创新和涌入资本等多重刺激下加速崛起,行业格局重新洗牌,逐步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本土医药创新活力迸发,上市创新药数量迅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有27款国产创新药上市,创下新高。
何为创新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药是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是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并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中国到底有哪些创新药?为中国抗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青蒿素”,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获批上市的肺癌靶向治疗药物——赛沃替尼、打破国外垄断的降脂新药——海博麦布、能抗艾滋病毒的国产创新药——艾诺韦林等等,都在不同研发领域填补了我国创新药研发的长期空白。
医疗卫生支出是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正在稳步增长。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尚不足8700亿元,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首次突破7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三番,GDP占比达到7.12%。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居民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更多疾病领域的新药将不断问世,医疗卫生支出可预见的持续增加。在所有的医疗费用当中,药品费用支出占比十分可观。中国制药行业想要早日获得与国家经济实力相符的全球地位,就必须要创新发展。
相较于原研药和仿制药,创新药强调新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或治疗用途,能够打破原研药的专利壁垒。创新药有着更高的市场价格和投资回报率,随着全球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新的靶点、机理、分子和治疗方式不断被发现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来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创新药市场也将加速扩张。
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化学工业体系和完整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具备上游原材料的低成本优势和稳定的持续供应能力,在创新药研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应对新冠病毒变异和全球产业链调整引发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生物医药产业的突破发展和创新药的研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创新药物研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青岛产业基础雄厚,在医药器械制造、海洋药物研发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拥有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中国医药财富大会等医药产业领域的顶级平台。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青岛生物医药产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速,尤其是创新药领域需要更多突破。
中国制药行业目前正在经历从仿制经仿创结合到创新的转型时期,药企的推出产品也逐渐从创新层次较低的跟随和改良模仿药物转向创新层次较高的首创药物和同类最优药物。随着带量采购以及医保谈判等政策的常态化、高频化推进,仿制药利润空间将进一步收窄,研发创新成为药企竞争突围的不二法门。目前医药行业格局正在大幅度洗牌,有远见的药企不再纠结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研发创新的动能转换成企业长足发展的势能。
青岛有着优良的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础,创新要素富集,研发能力领先,产学研融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库支持。创新药及创新技术在产业资本追逐中热点持续,青岛多家创新药研发公司在今年先后获得大额融资,华仁药业、盈康生命、海尔生物、百洋药业等已经成功上市,获得了重要的资本支持。深耕青岛多年的老牌药企——黄海制药、国风药业也在发展壮大中不断强化创新赋能,调整研发战略和市场战略,努力丰富自身产品组合。此外,大量海外人才加速回流,为青岛的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带来国际一流水准的研发群体。
在资本、人才、政策等多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持续研发能力强、创新实力突出的药企将脱颖而出,受益于政策利好从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内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发布了一系列创新药物领域的支持政策,如临床试验管理改革,加快上市审评审批,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新药通过谈判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等,这些政策破除了创新药研发的政策障碍,加速了药企创新药研发的速度。在国家中长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专门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目的是创制一批对重大疾病具有较好治疗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降低对国外新药的依赖。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现状的逐步改善,创新药物的研究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收益。
为提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市场,青岛积极跟随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覆盖新药研发、产业化、项目投资、平台建设、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的系列支持举措,扶持力度之大居于全国前列、省内首位。青岛生物医药企业迎来新一轮巨大的红利释放和发展机会。
2020年2月,青岛出台重磅新政,鼓励新药创新,发布了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并在青岛市转化的新药,单个企业每年可获得最高可达5000万元的资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21年8月,青岛市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发展推进工作方案,从蓝图到落地,青岛生物医药产业有了更为明确的作战图。
2022年5月,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炉,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跻身青岛十大新兴产业链,成为生态型产业培育的重要一环。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中国作为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全球应对新冠疫情最好的国家之一,已经适应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进入后疫情时代,生物医药产业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方面,生物医药与化工等基础制造业息息相关,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于促进上下游产业、带动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满足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卫生计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属性、消费属性、周期属性及特殊的跨界融合属性,对助力青岛制造业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转变,增加产业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青岛近年来重点布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但从整体看,青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却一直不温不火。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青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较小、研发成果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数量少、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标杆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根据中国董事局网与中国数据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1第七届中国最具影响力医药企业百强榜”名单显示,青岛仅有海尔生物和百洋医药两家药企上榜,名列第35和第74。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角逐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如何抓住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破除发展瓶颈,已经成为青岛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生物技术已掀起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生物医药产业这个“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变革力量。只有扎深根系,持续催生向上拔节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长成支撑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及时当勉励,尤待后来人,青岛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