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与阅读写作整合复习
——2022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新思路

2022-07-31 08:23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病躺平现代文

广东 韩 莹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

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复习备考中,将知识点与考点专题结合复习以进行全面备考是大家的共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可以把语言文字运用与阅读写作整合,进行随题复习或随文复习。

我们都知道,高考语文试卷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的素养和能力。张开老师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将高考语文考查内容的“关键能力”分解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表达能力又分解为“语言策略与技能”和“写作能力”。“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

在实际的考查中,笔者的观点与上述看法有些不同。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20题考查的是分析对偶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这更近似于考查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指的是对文学形象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情感共鸣能力、评价能力等。此处如果让学生使用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去完成新的交际任务,便可化用阅读题的解答思路作答。因此,在新高考中,“阅读”正在跨界到属于“表达”范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与之相似的还有,属于“表达”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跨界到“阅读”中去。比如,在2020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中,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虽然这些变化增加了备考的难度,但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我们又能够理解这一变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怎么考”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相结合的要求,就是要改变固化、僵化的考试形态,转向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培养为重,以知识立意为基的科学创新评价系统。因此,“阅读”与“表达”的跨界融合,正体现了“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自2021年八省(市)联考开始,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查便将五道题分置在两个文段之下,这是“情境”化的直接体现。从命题的外观上看,语言文字运用题更接近于前面的“阅读”部分,然而区别在于“阅读”是对一些基础的、关键能力的分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阅读能力完成。

鉴于此,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复习策略也应沿着这一思路进行调整,将其与阅读写作放在一起综合复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阅读整合

1.“压缩语段”与“思路脉络”整合

压缩语段主要考查学生的提炼、概括及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中的“行文思路”也以“概括”能力为基础。它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结构的呈现。“概括”能力属于思维提升的范围,是指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性、不同方面中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的能力。二者的共通点为整合式复习提供了可能。

具体来说,可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整合复习:

从高考真题中筛选出与“概括”能力相关的题目进行整合:①2021年八省(市)联考中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2题“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②2020年全国卷Ⅲ小说《记忆里的光》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③2020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④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⑤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通过一系列的整合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受到强化训练,最终能在灵活的知识迁移运用中提高概括能力。

2.修辞与阅读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的文本还是古代诗文阅读的文本,修辞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修辞手法的复习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整合学习中,可以结合阅读部分一起复习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本是阅读考查的内容之一,在2021年高考中,则变为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的特定考查内容,所以修辞与阅读可以整合在一起复习,让学生在综合练习中提升能力。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Ⅱ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而刻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参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而2022年广东佛山一模第20题“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窗花及春节的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

认真对比上述两道题,不难看出,修辞手法的考查不再是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专利”,而是融进了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之中。学生在复习时,不妨将修辞与阅读整合。同样,比较“原句”与“改句”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这类试题也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复习巩固。

二、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整合

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在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下,学生需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语言文字运用是分项能力的表达,写作则是综合能力的运用,两者的联结点更多。

1.“压缩”与“写作”

准确理解材料是精准审题的关键。情境化命题使得写作题目中的材料日渐复杂,有的甚至已然是一个小文段,对学生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在获取写作立意时,要先把内涵丰富的材料提炼概括成简洁的几句话,划分出层次,这俨然就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压缩题的解法。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在写作前,我们可以基于这个材料设计一道题:请根据文本,归纳概括文段对“体育之效”的认识,每点不超过10个字。根据材料,我们可得出答案:①人体必然发生变化;②强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强不自喜,弱不自悲。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将写作的审题过程可视化,让原本很模糊的写作材料分析过程变得清晰明朗。

2.“语病”与“写作”

语病类型众多。除了进行专题复习外,教师还可以用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辅助复习,以达到巩固语病知识的目的。学生写作的文本即为特殊的情境,情境即真实问题的背景,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发现并修改语病,有助于引导学生回归知识本源,让学生看清知识应用的实际过程。

如学生在关于“躺平”这个话题的写作中,出现了语病:“要拒绝‘躺平’,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目前‘躺平’现象愈发严重,如果任由‘躺平’现象继续上演,不及时予以纠正制止,可能会上升为民族危机。因此,要扼制年轻人‘躺平’的现象,不仅需要国家倡导反‘躺平’,还需要树立榜样。就像为国奋斗多年的黄大年,他为了国家的科技事业,放弃国外的优待,回国奋斗。”其中“不仅需要国家倡导反‘躺平’,还需要树立榜样”就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关联词经常出现,对准确表达句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学生将这样的病句收集起来,随文随时进行复习,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避免出现语病。必要时可联系相关的病句类型,使用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如2018年浙江卷第4题A项: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A项语序不当,“除了”二字应在“出版社”前面)

3.“下定义”与“写作”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说明的方法。学生在练习这类题目时,第一要找到与被定义概念相邻的大概念,确定所描述内容的概念外延。第二要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就是“核心概念”。而核心概念恰是写作训练中审题的关键点。学生常见的审题偏误源于对核心概念的内涵理解不足和对概念的外延把握不当。将“下定义”移植到写作训练中,可以纠正行文中的“偷换概念”现象。如2022年四川绵阳一诊作文题: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学生的作文片段:

敢于打破边界,创新自我,突破自己。只有打破以往的界限,才能在崭新的世界中发展更好的自己,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创新,突破科技的封锁,才能不断强大起来。正如华为的5G技术,打破美国掌握核心技术的地位,在科技上突破自身界限,打破封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为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在科技上突破自身的界限,打破封锁”中,“自身的界限”这一短语对“边界”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果将“边界”理解为技术封锁或者技术的极限,那么还是停留在自身发展的区域范围内。这样的解读看似合理,却不能和观点一形成矛盾对立的关系。观点二中“边界”可以指两个不同的个体、国家,或者是两项技术之间的边界,换句话说就是“同类异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学生给题目中的两个“边界”下定义。观点一中的“边界”是在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方面的规则。这个定义的外延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边界。观点二中的“边界”为思维定式,其外延为个人学习及国家发展的壁垒。

再如关于“躺平”的另一道作文题:

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躺平”,用来形容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生活的状态。大体是面对现实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赚多少就花多少,即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

对于“躺平”,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

学生的作文片段:

“躺平”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可沉迷。当下年轻人的压力大,面对生活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不奋斗,不努力,这是一种消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我们口中的“躺平”。“躺平”只能帮助我们缓解自身焦虑,却不能因此改变什么。

如果能在写作前结合材料给“躺平”下定义,也许不会将“躺平”诠释为“自我保护或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躺平”就是网络上流行的当下部分年轻人对现实中无法改变、掌控、解决的事,不奋斗不努力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这种态度和价值观显然是命题者批判的对象,体现了“价值引领”,试题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

三、“语用”与“阅读”“写作”整合的其他联结点

阅读写作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下定义、压缩语段、补写语句、变换句式、图文转换文学类文本修辞、标点、改写名句名篇默写修辞、仿写、扩写写作压缩语段、仿写、扩写、病句、词语……

高三复习备考时间紧张,对复习效率要求高。紧扣“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方式,活用“情境”这一载体,将“语用”与“阅读”“写作”整合,或许能别开生面,提高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语病躺平现代文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现代文阅读结构类题型指津(二)
去除语病,拥抱健康作文
高考语病题辨析三部曲
例谈词语语义重复的问题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