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华西街视觉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

2022-07-30 02:14□李
艺术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销文化遗产历史

□李 宏

(李宏/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南华西街的历史价值,明确界定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的研究对象,提出利用视觉文化来研究文化遗产的方法,以此来理清南华西街的历史文脉;提出南华西街的保护策略,为广州城市文化中的行商基因提供依据,并为广州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一、引子

在18~19 世纪初期,广州南华西一带曾拥有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庭院,它们是由富甲一方的十三行行商们凭借其需求与审美创造的行商园林,也因此成就了岭南庭园的巅峰之作。百年前,广州最宽的一条河涌——漱珠涌,如丝般从南华西穿过,今天它却静静流淌在预制板下。时过境迁,当时整个行商留下的遗迹极其有限,所剩的只有几栋建筑而已。行商的庭院也只能从遗存的几幅外销画作品中窥见,参天古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主人的富有显而易见。一个美丽而富有的城市,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在城市发展大轮的碾压下,漱珠涌畔曾经“夜夜笙歌”的景象还有多少人了解,南华西繁盛一时的行商文化还有多少人能体会。或许南华西所有的前世今生也只有城市学者才能从历史史料中寻找,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对南华西曾经深厚的行商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二、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界定研究对象

(一)空间维度界定研究对象

南华西街历史片区是广州珠江南岸最早发展起来的历史老街区,其并不是指行政意义上的某一条街道辖区,而是由广州市政府在2000 年制定的21片区内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其范围南至岐兴南约、岐兴东约、龙庆北,经龙武里至同福西路,北至南华西路(含北侧沿街建筑)、鳌洲内街,西至洪德路,东至宝岗大道,保护范围面积达29.24 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有22.3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有6.94 公顷。南华西街地理空间范围缩略图东西长950 米,南北宽约560 米(如图1)。其中主要以海幢寺、潘家、伍家及清末民初商品房四大空间组团为分析对象。

图1 南华西街地理空间范围缩略图

(二)时间维度界定研究对象

在时间范畴上限定为由行商首富潘振承在南华西街开村建宅开始(1776 年),直至南华西街的行商园林消亡为止。

在全球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民族各自的文化根基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广州而言,南华西的行商文化遗产价值在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文旅融合,互促发展”的规划原则,更应强化城市文化核心特征,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基础。由此,本研究希望能够借用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挖掘南华西的身世背景,揭开广州行商文化的历史面纱,理清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一方面为广州行商文化历史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借助视觉文化的传播途径,对行商文化进行延续性再造,让南华西的城市文化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为广州的新文化景观建设奠定基础,为广州城市新发展的文旅项目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

国外涉及南华西街的著作较少,较多著作以描述广州行商为主,其间或侧面提及南华西街。英国学者孔佩特(Patrick Conner),著有《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以外销画为媒介,通过对外销画作品的广泛研究及对其画面细节的细致观察,呈现了一段由广州十三行及洋行内形形色色的居住者构成的社会变迁史。美国人亨特著有《广州番鬼录(1825—1844)》,亨特曾先后在中国生活四十年,是一位“中国通”。亨特将其在中国的见闻整理成此书,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广州面貌。还有一本著作作者是李世庄(Jack S C Lee),编著《CHINA TRADE PAINTING(1750s to 1880s)》(中国外销画1750s—1880s),全书剖析学术界就中国外销画研究之种种问题,以及当前海内外对此的研究情况,是从外销画的角度去研究行商时代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书。

国内以南华西街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以史料和地方志为主,主要有《番禺河南小志》《广州河南名园记》《广州市海珠区——地学(环境变迁)文献史料辑存》《广州十三行沧桑》《广州历史地理》《潘同文(孚)行——广州十三行之一》《莫伯治文集》《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以及描述南华西的历史保护建筑海幢寺前世今生的书《海幢寺》。

大概从康熙五十五年起,“外销画”就开始出现,绘画的种类包括油画、玻璃画、水彩画、水粉画等,题材涉及肖像、风俗、海事(船舶)及市井生活等,这些都对当时的城市人文思想、科学技术及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图像叙述。但是国内研究行商历史的学者却鲜有以“外销画”为背景去深挖图像背后的人文历史的,更未有学者从“外销画”媒介切入去研究城市文化的,对南华西街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甚少提及行商时代的“外销画”。因此,本文在对南华西街行商历史文化探寻及对其历史性文脉缝合时选择利用图像视觉研究的策略。

四、提出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利用地图文献、外销画资料等视觉文化方式的研究作为挖掘南华西这一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一种策略,进一步扩大南华西历史文化挖掘范围。视觉文化方式始终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所以研究视觉文化是我们观察民族和时代社会文化状况及其变迁的重要途径。“视觉图像”背后隐藏着“社会、政治的潜在价值、信念等”,是对历史的一种延续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

具体的研究方法为:(1)利用如地图、外销画等视觉文化方式,探寻南华西历史街区时空的发展脉络;(2)以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式在南华西片区中去寻找、发现隐含在视觉背后的文化脉络,挖掘南华西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层层揭示复杂和潜在的空间条件与人文关系,以此揭示南华西的前世今生;(3)以视觉方式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强化城市身份认同,增强民族自信。

(一)厘清史料

首先,整理南华西历史街区的地图文献、外销画资料和文史资料等,呈现行商园林聚落肌理的形成、发展、鼎盛及消亡的演变,并在地图、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中分析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的形成及发展;其次,将文献中南华西街人口的分布、生长与迁移利用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最后,从外销画中找寻行商时期的生活形态特征,为行商的文化生活填补历史空白。

(二)挖掘信息

挖掘南华西地图文献、外销画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背后的人文景观意义。通过行商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历史文献,理清行商文化特点;了解城市建设法令对南华西街巷变迁的影响;透过外销画、地图文献及历史文献理解思想文化对南华西街行商园林建筑形态演变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提炼出南华西街地域性文化的演变。

(三)整合信息

将“图—文—物”整合,探寻图像背后延展的行商时代东西方交流所带来的影响。首先,试图揭示行商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艺术的影响;其次,通过图像资料分析历史各个时期的思想理念对生活形态变迁的影响;最后,通过史料的解读分析,梳理历史沉淀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四)保护策略

探讨如何对南华西街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调查研究南华西街现状后,理出三级保护层次:A 层级为确保现存的历史建筑与古街巷为“真实的”原貌,对此类古迹提出相对保守而严谨的维护方式;B 层级为历史街巷格局的保护,在古建已经拆毁的现状下,力图维护历史片区的古街巷格局,以此来唤起人们对历史场所的集体记忆;C 层级为地域文化再生,从视觉文化遗产资料中提取地域性的人文景观,将其转化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城市文化特征并融入文化产业中。

文化遗产与视觉文化的交织已成为城市文化研究的一种可行性策略,其研究范畴的去学科化、跨领域化,在时间维度上打破壁垒的方式为城市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价值取向。这样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研究方法对南华西街城市文化遗产的挖掘而言具有以下优势:(1)运用视觉文化遗产的理念进行广州城市文化脉络梳理与研究;(2)立足文化地理学,运用地图学原理对南华西街原始街道进行图像考察与还原;(3)从城市空间方位的视角,通过“图—文—物”三位一体的方式探源与勾勒南华西街的行商文化历史。

五、视觉文化遗产研究对南华西街区挖掘与保护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视觉文化研究切入深挖南华西的城市文化遗产,并以此延续文化脉络,将南华西街的历史文脉有机地融入今日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文化遗产与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上拓展了南华西历史研究的学科领域范围,为南华西历史遗产的深挖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理论,利用地图文献等资料研究城市空间,能够将城市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串联起来,而拆解图背后隐藏的事件、经济、文化信息,对城市文化特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城市文化研究方法对南华西街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视觉文化研究,在图像中发掘南华西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时,自然把图像与彼时社会的人文思想、科学等关联起来;(2)南华西视觉文化遗产的挖掘能够缝合城市文化裂缝,确立城市文化核心,以此建设特有的城市文化景观,强化城市身份认同;(3)在全球本土混杂化的今天,深挖南华西的历史文化,理清自我文化内涵,能够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在自我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他者文化,在文化的根基上与时俱进,内化再生转移为新的自我文化,并通过视觉文化传播,再次强化南华西融合历史与顺应时代的文化价值;(4)南华西街城市文化遗产的挖掘为城市规划者对城市未来该何去何从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外销文化遗产历史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