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富强
(西安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5)
理论陷阱是博弈过程中,理论输入方因实施输出方的经济管理理论而导致经济发展受损甚至崩溃、社会治理水平下降的状态。大国博弈手段多样,理论博弈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选择,理论陷阱是理论博弈的重要工具和结果。经济管理领域是理论博弈的主要领域。经济管理理论陷阱表现为经济管理理论水平较高、理论自信较强的经济体,对经济管理理论水平较低、理论自信较弱的经济体设置理论陷阱、制度陷阱和政策陷阱,对理论输入方的经济管理实践造成负向影响的状态。
经济管理理论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经济发展与研究水平差距是理论陷阱发生的基础。经济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济发展与研究水平差距越大,输出方设置理论陷阱的优势越明显,输入方陷入理论陷阱的可能性越大。经济管理理论陷阱设置条件包括:一是理论输出方能对输入方产生影响,包括控制对方的学术话语权、课程话语权、大众舆论话语权与决策话语权。二是设置陷阱的理论具有创新性,曾在理论输出方或类似经济体取得成效,能够吸引输入方的决策者、学术界、教育界与公众借鉴该理论,特别是对急于改变本土经济现状的输入方具有吸引力。三是理论输入方强烈崇拜输出方的学术、教学、决策和舆论,对其输出的理论、制度、观点、政策全盘接受。四是理论输出方与输入方存在博弈,输出方试图遏制输入方经济发展。五是理论输入方很难辨识或很难就经济管理理论陷阱达成共识。
根据理论输出方是否主动作为,理论陷阱分为过失陷阱和故意陷阱。过失陷阱是理论输出方缺乏损害输入方的主观故意,向输入方推介相关经济管理理论,输入方为提升本土经济发展水平,自主采纳相关理论,改进相关制度,实施相关政策;因为理论并不契合实际,产生负向影响。故意陷阱是理论输出方存在削弱输入方经济实力的主观故意,有意通过向输入方推介相关理论,掌控输入方话语权,促使输入方实施相关制度与政策,诱使其陷入理论陷阱。和平条件下,过失陷阱比较常见;博弈条件下,故意陷阱值得重视。
1.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组合
经济管理理论既有创新性特征,也有实践性特征。实践性特征体现为理论对特定经济体的经济管理实践的适用性与理论实施后的实效。如果特定经济体实施特定理论后,效果较好,则理论具有正向实践价值;如果效果不显著,而且存在损失,甚至损失较大,则理论具有负向实践价值。根据理论是否具有实践价值,经济管理理论分为两类:一是仅有理论价值,二是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价值。仅有理论价值的是纯理论,分为正向价值的纯理论(A)与负向价值的纯理论(B)。正向价值的纯理论的价值是正向的,负向价值的纯理论的价值是负向的(见表1)。根据实践价值的向度,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理论分为两类:第一类理论对特定经济体的经济管理实践具有正向实践价值,能够解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第二类理论对特定经济体的经济管理实践具有负向实践价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经济衰退,降低社会治理水平。根据理论价值的向度,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理论分为两类:第一类理论具有正向理论价值,第二类理论具有负向理论价值。
表1 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组合
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不同向度组合形成四类理论:正向理论价值-正向实践价值(C)、正向理论价值-负向实践价值(D)、负向理论价值-正向实践价值(E)、负向理论价值-负向实践价值(F)。根据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向度是否一致,这四类理论分为两种类型: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一致、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矛盾。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一致的理论包括C、F两种。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矛盾的理论包括D、E两种(见表1)。经济管理理论的六种组合按照危害性从低到高排序为:C、A、E、B、F、D,且分为两类:C、A、E 是鼓励类组合,B、F、D是淘汰类组合。鼓励类组合中,C组合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都是正向的,是最优组合。A组合的理论价值是正向的,无实践价值,是次优组合。E组合理论影响是负向的,但实践影响是正向的;属于中等组合(见表1)。要特别警惕具有负向实践价值且具有正向理论价值的D组合,这类理论最危险、最具有迷惑性、欺骗性与隐蔽性,要严格审视并杜绝实施。因为存在严重忽视实践价值的倾向,在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存在矛盾时,如果坚持以理论价值作为评价经济管理理论的唯一或至上标准,必然对D组合的负向实践价值视而不见,如果采用这种理论并实施相关制度,会产生严重后果,可能使经济衰退,社会治理水平下降,陷入理论陷阱。B、F组合的理论价值是负向的,较易被识别,因此其迷惑性低于D组合。
2.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关系
经济管理理论陷阱表现在理论价值对实践价值的遮蔽、排斥甚至对立:正向理论价值掩盖了负向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往往存在不对称关系。第一,从发现价值的阶段分析,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价值往往先于实践价值被了解。经济管理理论建立后,可以初步了解其理论价值,却很难即时了解其实践价值,往往需要长期应用才能了解实践价值。两种价值被发现的时差,形成不对称关系:更多人了解理论价值,很少有人继续关注并了解其实践价值。从知行关系分析,知易行难,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价值易于掌握,但要掌握其实践价值,往往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与定力。因此,很多具有正向理论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并未被验证对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经济体的实践价值,就被盲目推广应用,具有正向理论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未必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可能陷入理论陷阱。第二,经济管理理论有理论本位和实践本位两种。理论本位观与实践本位观应该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很多情况下,在分析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时,更受关注的是经济管理理论而非实践;语境被局限于理论而非实践视域,视域的特定性、有限性、确定性、垄断性、唯一性与狭窄性,影响了对实践价值的兼顾、理解与把握。确定经济管理理论的价值过程中,往往偏向于对理论价值赋予更高权重,对实践价值赋予较低权重;两种价值不能兼顾的条件下,理论本位往往凌驾于实践本位之上并实现对后者的垄断与禁锢。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被忽视,使得具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能够推而广之,可能陷入理论陷阱。
3.经济管理理论的适用条件
需要付诸实施的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最为关键。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并非一成不变:既不存在对所有发展阶段的经济体都适用的经济管理理论,也不存在对所有经济体具有同样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随空间与时间而有所不同,空间是针对特定经济体,时间是针对特定发展阶段。引进经济管理理论,必须严格考察影响实践价值的适用条件是否具备。
第一,经济管理理论适用于特定空间,同一理论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体的实践价值不完全相同。经济管理理论从发达经济体向后发经济体推广过程中,适用空间发生变化;对发达经济体适用的理论,可能对后发经济体具有负向实践价值。聚焦不同经济体的不同发展水平,是避免理论陷阱的关键。第二,时间条件体现在同一理论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经济体的实践价值不完全相同。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与经济发展阶段具有辩证关系,实践价值随发展阶段发生变化。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是相对的,不存在永远的理论陷阱;目前属于理论陷阱的经济管理理论,在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逐步具有正向实践价值;反之亦然。经济管理理论既不能延后更不能提前实施。第三,时间与空间条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发达经济体与后发经济体属于不同空间的经济体,也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致性。
4.经济管理理论陷阱生成背景
后发经济体对引进理论的要求进入精准匹配阶段。后发经济体引入经济管理理论经历了粗放阶段与精细阶段。在粗放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管理处于传统状态,没有全面引进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存在理论饥渴问题:经济管理实践亟需得到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指导;经济管理理论、制度或政策的引入,即使不能完全对症下药,也都能或多或少解决部分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制度与政策输入往往带有随机性与侥幸性,只要有部分效用,不追求完全匹配。实现经济腾飞后,后发经济体出现理论饱和问题:已经引入大量经济管理理论,存量理论甚至相互矛盾;对经济管理理论、制度与政策的需求进入精细阶段,需要选择最适于解决特定问题的理论、制度或政策,完全匹配与对症性成为主要需求;理论数量不足被高质量对症理论匮乏所替代。经济腾飞后,理论如果没有针对性,很可能出现方向性问题,造成重大失误。因此,选择对症的经济管理理论十分重要。发达经济体并不能为后发经济体提供解决特定问题所需的全部理论、经验、制度与政策。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对任何经济体精准有效解决任何经济管理问题都适用的经济管理理论、制度与政策并不存在。特定经济体在特定时期与特定条件下,解决特定经济管理问题的最适理论、制度或政策是特定的,后发经济体实现经济腾飞后,很多经济管理问题面临的复杂程度甚至超出发达经济体曾经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经济管理理论、制度与政策;如果盲目照搬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管理理论、制度与政策,就可能遭遇理论陷阱。
5.经济管理理论陷阱生成过程
忽视经济管理理论的实施条件,混淆经济体及其发展阶段,会陷入理论陷阱。对发达经济体适用的经济管理理论,却可能是后发经济体的陷阱,这是前者为后者设置理论陷阱的理论基础。
第一,发达经济体具有理论陷阱识别和设置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对具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的应对能力不同。发达经济体的研究水平较高,对理论的负向实践价值认知度较高,判断能力较强,应对机制健全,不会盲目实施具有负向价值的理论。发达经济体基于理论创新需要,往往会对具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理论兼容并蓄,提升理论水平。发达经济体往往通过推介对后发经济体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制造理论陷阱。
第二,基于创新空洞的推广冲动是后发经济体陷入理论陷阱的动力。创新是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动力,也是压力。创新能力欠缺背景下,后发经济体独创的经济管理理论占比较低,主要借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管理理论,形成理论创新空洞:能够解释本土经济管理现象的独创性经济管理理论呈现较多空白。创新空洞导致超出消化吸收能力的吸纳与包容性:在创新压力下,借鉴大量理论以弥补理论匮乏,来不及辨别其实践价值是否正向。创新空洞导致以推广代替创新,理论创新让位于推广普及实施外来经济管理理论,不排除具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后发经济体不能在解释、推动本土经济管理实践方面有所作为,理论研究只能停留在借鉴、仿效、消化、吸收、改进外来经济管理理论阶段。原创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来自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管理理论,成为解决创新压力与创新空洞悖论的替代工作。这种条件下,不能或不愿识别、验证外来经济管理理论对本土的适用性,即强推对发达经济体有益但对己有损的理论,不可避免;即使明确意识到理论不具备正向实践价值,也很难遏制强大的实施冲动。
第三,理论输出方的推力与理论输入方的吸引力是理论陷阱生成的动力。理论陷阱形成环节是:发达经济体在后发经济体有意无意推广具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后发经济体不能甄别并警惕发达经济体遏制后发经济体发展图谋,不加辨别地接受并实施相关理论;后发经济体基于这些理论,采用不恰当的政策,实施不适合的制度,导致经济发展放缓或停滞,降低社会治理水平,陷入理论陷阱。
理论对经济管理实践具有系统性影响,具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危害较大。理论陷阱的隐蔽性、低成本、高收益等特征强化了其危害性,是理论陷阱被广泛利用且产生较大威胁的重要原因。
1.隐蔽性与巧妙性
在经济管理理论中植入陷阱,成本不高且不易被识破。理论输出过程中,输出方巧妙布局,精心设计体系严谨的理论体系,植入输入方很难辨别的理论陷阱。植入理论陷阱的理论体系越严谨,影响力和吸引力越大,越不容易被识破。只有具备高度的辨别能力,才能发现理论陷阱,这也是理论陷阱被作为博弈工具的重要原因。
2.不可检验性,仅凭理论本身无法检验其对特定经济体的适用性和实践价值
输出方设计的理论陷阱往往天衣无缝,能够自圆其说,实施之前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其对特定经济体的实践价值的向度。
3.自毁性和不可卸责性,体现了理论博弈的威力
自毁性指理论陷阱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作自受。陷入理论陷阱虽然与输出方及其代言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无关系,但是否采纳相关理论,完全取决于输入方;输入方基于特定理论制定政策与制度,损害了自己的经济,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破坏了自己的事业。理论输出方及其代言人的意见和建议是陷入理论陷阱的间接因素,输入方采纳相关理论、实施相关制度与政策是陷入理论陷阱的直接原因。理论输入方选择听从或者不听从理论输出方的意见和建议,是理论陷阱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否采纳相关理论并付诸实施的主导权在理论输入方,理论输入方要对陷入理论陷阱的结果负直接责任,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卸给理论输出方。
4.主导性与顺流性
主导性是掌握话语权的经济体或群体在理论陷阱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对不具备话语权的经济体制度与政策制定具有强势影响,主导了陷阱设置到陷入陷阱的全过程。理论输出方以其较高的研究水平垄断了经济管理理论创新活动,有意无意设置理论陷阱并成为其代言人,对输入方的经济管理实践具有重大影响。顺流性是指在存在经济发展与理论研究水平差距条件下,经济管理理论及其陷阱从输出方向输入方的流动顺理成章。陷入理论陷阱的经济体,往往在研究水平与理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很难阻挡理论倾销。
5.盲从性
输入方具有对输出方及其理论的盲从心理,是理论陷阱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盲从心理与后发经济体急于追赶的动机不无关系,他们看到理论输出方实施相关理论后很有成效;在追赶意识下,失去冷静审慎的判断力,接受输出方建议,实施相关理论。理论输出方利用输入方对其理论体系的盲目推崇,使其遭受系统性打击。
6.低成本与高效益
输出方无需承担任何成本,无形之中瓦解了输入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能力;与常规博弈方式相比,理论陷阱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成本低、效益与性价比高的博弈工具。
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紧密,理论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基于错误的理论可能制定错误的政策、制度、体制与机制,使经济发展陷于困境甚至停滞乃至倒退,这是理论陷阱危害的破坏性。理论陷阱危害的隐匿性在于,理论输入方对于特定经济管理理论是否为理论陷阱很难形成共识。理论陷阱之所以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与理论输入方对理论陷阱毫无察觉或即使察觉却无法形成共识有关。如果理论输入方察觉并对理论陷阱形成共识,理论陷阱就不可能实现预定目标。
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存在差距的条件下,后发经济体要避免理论陷阱,要加大解释、促进本土经济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力度,确立实施外来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标准,引进理论必须对本土具有正向实践价值。
构建安全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在理论实施环节重点识别实践价值,针对不同理论组合采取不同应对策略。第一,基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非均衡性,在理论实施环节,高度重视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并赋予实践价值以重要权重。任何思想体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1],以保障其理论的正确指向;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2]。在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先选择对特定阶段的特定经济体具有正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第二,高度重视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不均衡的经济管理理论的价值评价及其应用。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向度不一致的理论,具有迷惑性。警惕实施具有正向理论价值和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特别是当其理论价值比较重要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视具有负向理论价值与正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发掘其对经济管理实践的促进作用。妥善处理学习与应用经济管理理论的关系。对于具有正向理论价值且有负向实践价值的经济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实践性价值为标准;要在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之间建立过滤机制。
对理论陷阱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是稀缺资源。能否识别理论陷阱与研究水平相关;能够识别却不能避免陷入理论陷阱,说明决策机制不科学。第一,建立理论陷阱排除机制。从战略高度明确理论陷阱的危害性。建立理论陷阱识别与决策机制,提升决策机制的判断能力,建立拟实施的理论、制度与政策审视机制和负向实践影响识别机制。确保决策机制善于识别理论陷阱,促进清醒判断成为决策共识并掌控话语权。第二,建立清醒判断传播机制。建立清醒判断学术阐释机制,促进对理论陷阱的学术阐释,掌控学术话语权;从源头上解构理论陷阱。建立课堂阐释机制,扩大清醒判断的影响力,掌控课程话语权,阻断理论陷阱传播。掌控清醒判断的舆论话语权,促进清醒判断成为公众共识。建立纠偏防错机制,防止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制度与政策被扼杀。
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普及与应用过程中,改变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践价值的倾向,纠正理论价值对实践价值的绝对控制、垄断、漠视与排斥。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本土理论实施效果的标准,对本土原创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充满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经济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彰显了独特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价值[3]。同时,在学习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过程中,始终强调坚持不唯书只唯实[4],从本土经济管理实践出发,清晰把握和科学总结提炼本土行之有效的做法并通过归纳形成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本土的经济管理实践。第二,对本土行之有效的发展成就和经济管理制度充满自信。善于创造并充满信心地坚持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管理升级的制度体系。第三,对根植于本民族基因的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文化充满自信。必须保持应有的战略上的学术自信,对涉及中国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必须根植于对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5]。
经济管理理论能否实施,取决于理论能否契合特定经济体的实际。发展经济管理理论,要从特定经济体的实际出发(见表2)。
表2 实施与发展经济管理理论的标准与内涵
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是否实施引进理论的标准。理论是否适用于特定经济体,需要实践检验。要避免理论陷阱,必须摆脱对发达经济体理论的盲目崇拜和盲从心理,坚持立足本土经济管理实践,实地调查理论实施效果,作为实施外来经济管理理论的标准。第二,采取大胆引进、小心实施方略,不断增强理论引进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大胆引进表现在博弈过程中,为促进学术创新,尽可能引入人类文明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理论研究领域不排斥输入理论。小心实施体现在博弈过程中的战略意识,反复验证输入的经济管理理论,谨慎识别可能存在的理论陷阱;对博弈对象输出的经济管理理论,不能麻痹大意。第三,借鉴理论时,要充满理论自信。缺乏理论自信、缺乏主体性与自主性、具有较强依赖性与依附性是陷入理论陷阱的心理基础。理论自信是避免陷入理论陷阱的坚实屏障。理论自信表现在具有自主性、主体性、独立性和清醒认识,以本土实践作为评价是否实施外来理论的标准。对外来理论保持清醒认识,不盲目照搬。通过科学甄别、谨慎试点、比较评价、评估风险,实施对本土经济管理实践有效的理论。第四,引入外来经济管理理论时,要充满制度自信。应当立足本土,以是否促进本土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作为借鉴、发展、采纳经济管理制度的标准;在制度选择面前,要站稳脚跟。第五,引入外来经济管理理论时,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和决定理论与制度选择的重要变量,对制度具有持久影响。重视文化在决定经济管理理论与制度中的作用,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理论与制度,正确认识并把握本土文化基因,坚持选择适应本土文化基因的理论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