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炤华
继承传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后代变成古人?不可能,即便我们整天“之、乎、者、也”,也变不成古人,时代早已不同了。而且古代就什么都好吗?未来虽然不见得就比今天好,但至少从现在来看,不管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健康寿命,还是社会的文明程度、法治秩序,都比中古、上古好太多了。所以,继承传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未来”——使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唯其如此,我们才要把传统保留、传承下去;唯其如此,我们才不能把西方、东方的不同“传统”区别对待,只要是对我们、对未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继承。
雕造龙门大卢舍那佛的工匠、绘制敦煌壁画的画师、剪刻剪纸的民间艺人,这些伟大的无名艺术家们,脑子里是不会有“东方”“西方”之分的。那些在云冈、龙门等地的石壁上雕凿出灿烂佛国的工匠们,那些在敦煌画出优美缤纷的藻井、曼妙如云的飞天的画师们,不会在意自己笔下的形象是从域外传来的,还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他们的眼中只有“丑”和“美”的区别,他们以这样的标准融汇中西,才创造出了旷古绝伦的艺术。
那么,当我们走进一家贩卖“艺术”的超市,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货品”,我们究竟该怎么挑呢?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疯狂抢购呢?
这东西叫作“智慧”,传统艺术当中富含着大量的智慧。
先把目光投向东方,看两个好玩的实例。“智慧”好玩吗?当然!真正的智慧怎么会是乏味的?她一定是非常非常好玩的。
“透视”知识都是人们日常经验所熟悉的常识,主要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平行直线在远方消失”等。这些知识最初由古希腊人发现,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完善,成为了绘画艺术的必修课。“透视”使西方绘画可以画得极其精确逼真,绘画一下子变得非常“科学”。
但科学和艺术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科学感兴趣的是探究自然世界的“真相”,在科学面前,一是一、二是二,只有“对”和“错”,不能掺假;而艺术感兴趣的是展现自然世界的“美好”,艺术追求“感觉的真实”,为达目的,可以不符合“科学的真实”,甚至可以突破、颠覆“科学”,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艺术效果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说瞎话”。比如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布老虎的外形和色彩无疑是“掺了假”的,但却符合艺术的规律。艺术和科学真正的共同点,是在运用人类的“智慧”上,科学用“智慧”来求“真”,艺术则用同样的“智慧”来求“美”。
所以透视原理的作用除了再现客观世界以外,还要为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思想、创意等服务。
中国传统绘画通常被认为是“平”的,没有立体感,没有“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感觉。其实,通过明代沈周的山水画就会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讲究“透视”,只不过中国人不用科学的标准去苛求艺术,而是使“透视”服务于艺术的需要。
《弘历雪景行乐图》的作者,是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在这幅画上,房屋的透视就是比较“科学”的,房屋朝向左方的一面,屋顶、屋檐、台基这三条线延伸出去,可以会合在一起,消失在一个点上,这个消失点的位置一定是在地平线上,和铁路两条钢轨在远方会合的情形完全一样。如果观察真实房屋的照片,就会发现郎世宁这幅画里的房屋,是画得很真实的。
《弘历雪景行乐图》 清代 郎世宁 作
而中国画家画的房屋就不是这样,《月夜看潮》扇面图中的房屋,朝向右方的一面,屋顶、屋檐、台基这几条线延伸出去是几条平行线,互不相交,自然没有消失点。这不符合房屋的实际情况,是画家想当然的臆造。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呢?过去的说法是,中国画家还没掌握科学的透视原理,没有能力画得准确,这点和古罗马流传下来的不少绘画是一样的。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画家在透视上大有“进步”,所以,中国画家和古罗马画家都不如文艺复兴画家水平高(见下图标示)。
《月夜看潮》 宋代 李嵩 作
其实,在利用“透视”上,真正的高手恰恰是中国画家。任何一张照片或任何一幅符合“科学透视”的绘画,能“放”进来的场景都有限,即便是360 度的全景照片,或从飞机上航拍的“鸟瞰”照片,也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围,就算飞到万米高空能看出更远,几百公里也就到头了。因为这些照片和绘画都是待在一个点上向四周看,而人眼受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视野本来就是有限的。西方绘画讲求“科学”,就是使画出来的画和人眼所看到的图像一模一样。这样,因为人眼的视野有限,西方绘画里的场景自然也是有限的了。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 张择端 作
而中国画家把房屋的侧面画得没有消失点,就可以无限制地将无限多的房屋排列组合起来,形成宏大广阔的空间。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这样的图卷平常不看时卷起来收藏,要看时边展开边观看,好像在一边行走一边欣赏沿路的景色一样。这样的画法,理论上可以把无限多的景物画进去,远比“鸟瞰”的范围要广得多,只要画纸足够大,不要说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能放得下。这是多么神奇的画法!中国传统绘画虽然“不科学”,但却可以画出无限辽远的景色,这样的观看范围是人眼所无法达到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所谓“散点透视”。
《姑苏繁华图》局部 清代 徐扬清 作
到了19 世纪后期,西方人终于悟到了中国画家的智慧,许多现代派画家纷纷放弃了科学严谨的精确再现,创造出了五花八门、比“散点透视”更加丰富多彩的空间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