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越 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大运河历史至今已延续千年,其不仅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还滋养了两岸人民,并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整个大运河最繁华的部分,形成了种类繁多、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传承正不断遭受冲击。现从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入手,分析其特征以及数字化传承发展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大众更加注重对传统物质以及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国家更是不断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实行文化遗产个性化保护。大运河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动脉,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小商品经济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大运河江苏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河段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文化。这些手工技艺综合反映了该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文化与审美趣味。由于社会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也逐渐向数字化趋势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客观、准确的记录;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按照不同类型、特点等将其进行分类,更加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艺术是一定时代以及一定地区的产物,江苏省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大运河文化和江苏地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结晶,其内涵与表现形式都离不开特有的地域文化生态。传统手工技艺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的技巧性以及独特的审美风格,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活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建筑装饰,小到编织玩具,都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发展与创新,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三大特征。
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的本质与内涵是以个体直接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不仅结合了具体操作过程中所蕴含的技巧,还融合了不同个体之间独特的理解与认知,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首先,传统手工技艺的主要传承载体是手工匠人,主要传承途径是我国传统的师徒传承体系。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不仅包括对学徒进行相关手工技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对学徒技巧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传统手工技艺通常以匠人个人经验、理解感悟等形式存在,其融合了工匠的情感、信念,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但由于其难以用文字、语言以及图像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导致技艺传承很大程度上受到工匠个人喜好与能力的影响。
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情境性由工匠即刻的认知活动所决定,并与工匠不断变化的思维相融合,其不仅仅是手工技艺匠人身临其境的领悟过程,在本质上更是传统手工技艺在一代代手工匠人之间的转移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已经熟悉并充分掌握该技艺的匠人将学徒带入手工技艺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匠人在其学习过程中监督教导,以及经验的口口相授。而当学徒成长为一代名家时,其也会将融合了自己精力与智慧的手工技艺通过手把手教导徒弟的方式加以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仅见证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与历史朝代的更迭,还通过特殊的时空情景将一代代传统匠人的智慧结晶与技艺相融合。
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仅要求工匠能够熟悉各个制作环节以及过程中所蕴含的原理,更需要匠人不断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使手工技艺在实践中得到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但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某些学徒只是将师傅传授的技巧以及相关流程牢牢记住,而不能真正通过实践将某些精细化的技巧呈现出来,严重忽略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能做到不代表已经完全将技巧熟记于心,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加深认识,才能真正将技巧运用在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只有在大量的实践中,脚踏实地地反复练习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器生产的规模化与高速化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传统的手工业文明逐渐被机器生产的工业文明所取代。同时,新经济形式所带来的多元化思想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传统的审美观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现代社会,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且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载体单一,过分注重技艺传承而忽略了其深度内涵的挖掘以及尚未形成完整的保护与传承体系等。
在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载体是传统手工技艺匠人。作为大运河文化与江苏地方特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不仅包含各种工艺品制作技艺、饮食制作技艺,还包括印刷、首饰、服饰等制作技艺,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手工艺品的实际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手工匠人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面对烦琐复杂的制作环节,还需要手工匠人合理运用各种高超的手工技巧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都十分考验手工匠人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技巧运用能力。一方面,以家族为主的手工技艺传承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伴随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当下的年轻人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参与到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中;另一方面,传统手工技艺领域老龄化现象严重,并且部分匠人没有成婚生子,而是将自己的全部人生奉献给了手工技艺的发展与创新,这些都导致其所掌握的手工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局面。
在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沿线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交通发达,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传统手工技艺逐渐向产业化与商业化方向发展。这不仅能给传统手工技艺匠人带来一定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还能抓住旅游行业所带来的红利,拓宽该地区行政收入来源,从而带动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但由于政府过分追求财政收入,将其经济价值作为开发重点,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出现过度商业化与产业化的问题,不仅忽略了对其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导致其文化价值被忽略,这与保护与传承的本意相违背。而游客虽然购买了手工艺品,但由于其制作粗糙、图案相似等问题无法真正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同时价格与质量的巨大差异使游客不愿再进行消费。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旅游经济收入,还极大地阻碍了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可根据不同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手工匠人在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特殊技艺、操作手法、制作流程等进行实录性描述与保护;另一类则是将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旅游文化资源中的特殊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商业价值的开发实现传承。但就目前而言,不论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一方面,在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的历史研究、文化分析方面,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仍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其保护与传承体系的建设工作长期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长期以来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导致相关研究专家无法将技艺演变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无法实现对这一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而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无法形成系统的体系,最终形成恶性闭环。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普及不仅使政府相关部门对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的管理更加方便、快捷,还能使社会大众拥有更好的视觉体验以及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通过传统手工技艺的数字化记录、积极构建传统手工技艺数字化图书馆以及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等措施,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与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合。
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可以根据形成关系分为两类展开记录。一类是关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匠人的记录。可以通过与手工匠人的沟通交流,了解该技艺的主要特点与文化意义,并利用摄像机、录音机等数码设备将其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环节以图片、影音视频等数字化材料的形式进行保存,将工匠的制作心得与雕刻技艺的变化记录下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群体与个人关注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另一类是关于手工艺品的数字化记录。将流传至今的手工艺品,如木雕、石刻、古籍等通过现代化扫描技术与设备进行处理,采集、记录其图像、文本、形状、测量数据等准确信息,并通过三维重建的手段将获取到的高精度数据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纹理匹配等,使传统手工艺品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平台之中。
对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处理,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传统手工技艺数字图书馆将与其相关的历史发展、技艺演变过程等全部纳入数字化档案进行管理,为后代历史学家进行研究提供了完整、系统的资料。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使手工艺品重现在现代人面前,并实现其信息的跨地域传播。传统手工技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不仅能对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进行传送、存储与整合,还能根据某一类传统手工技艺共同特征实现分类管理、加工处理。用户可以充分享受当下社会“互联网+”服务所提供的便利生活,通过网络平台登录传统手工技艺数字图书馆,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必须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主导,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群体与个人力量,从手工匠人入手,充分发扬其在手工技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工匠精神”。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手工匠人扶持政策,并建立帮扶小组,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引导手工匠人积极进行生产活动。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利用当代传媒途径、先进技术设备等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合理利用网络数据分析总结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推动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并最终开发出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产品。最后,手工匠人应该始终坚守“工匠精神”,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在保留其根本的同时,开发多元化的生产方式与销售方式,最终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来临,数字化平台逐渐在人们日常工作与娱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手工技艺数字化平台建设为现代手工技艺的发展与延续夯实了基础,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解决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在数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传统手工技艺数字化学习研究,不断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相融合,根据不同技艺特点构建个性化保护传承体系,并制订相关规划。此外,还应该寻找、设计出更具时代感的数字化展示方式,通过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打造、数字化信息库的构建实现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共享,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