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类生态纪录片视听创意策略分析
—以BBC《绿色星球》为例

2022-07-29 06:51张政华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星球纪录片植物

张政华 中国传媒大学

长期以来,学界对生态纪录片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整体层面,没有注意到生态纪录片中依然存在不同类型的差别。《绿色星球》是BBC在2022年推出的聚焦植物的自然生态纪录片,采用了全新的制作技术。现将分别从视听技术、视觉元素、听觉体验与叙事策略四个方面,展现《绿色星球》所采用的视听创意策略,剖析植物类纪录片与其他类型生态纪录片的差异,学习这一时代优秀植物类生态纪录片的制作手法与视听创意。

技术革新带来的全新视觉呈现

影视技术与视觉效果关系密切,影视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为视觉效果带来质的飞跃。影视技术是视觉效果的基础,视觉效果是影视技术的完美呈现与升华。

《绿色星球》中的植物相比于动物及其他自然题材纪录片,对影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长时间大范围的移动延时摄影。由于植物的生长极为缓慢,普通的摄影很难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植物大幅度的变化,而延时摄影则可以以分钟、小时甚至天为间隔拍摄照片,随后将相片合并成序列,便能在几秒内展现出植物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变化。

然而,植物延时摄影与星空等自然景观延时摄影不同,植物会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其大小与位置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摄影机不能一直处于同一个位置,必须实时跟随植物的生长动态进行调整。对此,《绿色星球》团队结合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出了一套“三角树”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远程对相机同时进行上升、旋转、放大、前后移动、追踪目标等操作,能像无人机一样在特定地点盘旋,以固定速度进行拍摄。在对切叶蚁进行拍摄时,制作团队对“三角树”系统进行了庞大的编程,在其运动路径上精心设置了7000多个机位进行捕捉,最后整合成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延时摄影场景:切叶蚁如一缕碧绿的泉水,在盘根错杂的森林中恣意地流淌。

植物摄影相较于动物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摄影由于不能惊扰到动物,大多数采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而植物摄影中则需要在极近的地方捕捉植物的细微变化。这种情况下,微距镜头便显得尤为重要。在《绿色星球》的拍摄中,有一个奇特的镜头经常出现,那就是被称为“老蛙神鞭”的老蛙24mmF14特种微距镜头,该镜头在近摄时具有相当不错的解像力,更厉害的是,其镜头前端通过防水认证,可以伸入水下进行拍摄。同时,其镜头前段还设置有LED补光灯,在一些类似洞穴几乎没有光线的地方,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另外,这个镜头细而长的身形使得它能够穿过一些狭窄的空间,例如蚁穴或树枝间,为观众带来极为有趣的穿越式的推进镜头。

出色独特的视觉元素表达

灵活的景别运用

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绿色星球》中更是增加了显微镜头。灵活的景别切换能够更全面的展现内容,获得多样化的表达角度。不同景别的衔接方式也会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其中以过渡式与两极式为代表。

图1中的三个画面就是过渡式景别切换的代表。《绿色星球》采用了显微—特写—近景的景别切换,从叶绿体中的氧气流动,到一株水草的一根幼嫩的绒毛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细小气泡,再到几株水草共同产生的密集气泡,整个景别切换十分细腻顺滑。尤其是近景所采用的微距镜头,展现出了肉眼无法观测的生物细节,整个画面透亮、精致、美观,纤毫毕现,营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微观世界。

图1 展现水草时的过渡式景别切换

图2中两张图则是两极式景别切换的代表,从对附着在岩石上的藤蔓的特写直接拉至湍急的亚马孙河支流全景,然后再接到另一个讲述对象的近景或者特写。这样的镜头组接其实也是由生态纪录片的特性所决定的。生态纪录片相较于其他纪录片而言,并不具有非常严谨的叙事结构,在不影响交代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优先提升了节奏紧凑以及追求艺术的形式美。既然这种两极式的景别切换能够清楚地交代背景环境,又可以使整部片子的节奏加快,那就自然成为生态纪录片制作者的常用手法。

图2 展现藤蔓时的两级式景别切换

两极式与过渡式的景别切换,充分显示了生态纪录片对景别灵活的运用,以及对画面表达效果的极致追求。

惊艳的色彩表现

植物类生态纪录片在所有纪录片里面,是最为需要追求视觉效果的一种类型。而要达到足够惊艳的视觉效果,就必须表现出足够惊艳的画面色彩。《绿色星球》在色彩方面率先采用了HDR10的色彩模式,这种色彩模式的提升是巨大的。得益于10bit的巨大色深,画面中所呈现的色彩过渡极为细腻,不会出现色彩断层的情况,画面的明暗对比也更加明显,同时在暗部与亮部保留了更多的细节。

同时,《绿色星球》团队对于拍摄对象的选择及素材的拼接也考虑到了色彩的影响。比如在观众已经对绿色元素的植物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时,纪录片会插入一段对虹河苔的介绍,其鲜亮的红色会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从而促使其继续观看下去。实际上,《绿色星球》会在每一集中都穿插一些鲜艳的颜色,避免植物的绿色过度聚集,以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

精心设计的镜头运动

生态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而它的真实性则要通过在运动中得以展现。在视听语言中,一般将运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镜头内物体的运动和镜头本身的运动拍摄。而对于植物纪录片来说,拍摄物的运动状态并不明显,所以镜头本身的运动拍摄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镜头运动方式分为推、拉、摇、移、跟五种。在《绿色星球》中,经常出现精心设置的长镜头。例如对切叶蚁搬运树叶的拍摄,摄像团队就利用“三角树”系统,搭建了一条跟随切叶蚁的延时摄影路径。从切叶蚁在树枝到树干的平移镜头,到切叶蚁自挖通道穿过树根与泥土缝隙的穿越镜头,再到看清切叶蚁队伍全貌的俯视镜头,最后到深入蚁穴的推进镜头,整条路径的镜头运动一气呵成,相当精彩,展现了切叶蚁从在树上切下树叶到搬运回蚁穴的全过程,堪称一镜到底的教科书案例。《绿色星球》中类似的一镜到底还出现过很多次,其拍摄团队经常会使用穿越机进行拍摄,从一个空中的全景盘旋而下,持续地推进镜头,最后聚焦到一棵细小的植株上。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运动本身就极具创意,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体验。

丰富声效配乐带来的沉浸听觉体验

声音在纪录片中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感染力,它不再是简单的外部形态,而是有声有形、神形兼备的完整形象。声音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和亲近感,还能大大丰富纪录片的层次,从侧面展示纪录片传达的情绪和情感。

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量的实况效果声音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生态纪录片而言,想要完整地记录同期声是很难的,尤其是《绿色星球》还有大量的延时摄影场景,更让同期声的采集成为不可能。对此,《绿色星球》的团队成立了专门的拟音部门,为每一个微小的画面细节配上了丰富的音效:新芽破土而出,螳螂切割树叶,鱼儿吞食绿藻,孢子在空中浮动……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被人耳捕捉到的声音,《绿色星球》的团队都配上了相应的音效,可见其制作之精良与用心。

配乐同样是在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合适的配乐能够弥补自然纪录片中非自然音源的缺失,使纪录片的听觉层次更加丰富,与画面相得益彰,增加趣味,引人入胜。在《绿色星球》的第二集《水生世界》中,介绍亚马逊王莲时便展现了配乐的魅力:当王莲在水下缓缓生长时,配乐深邃悠长,仿佛一股恐怖的力量正在孕育;当王莲探出水面,挥舞着自己的新芽时,配乐突然寂静,只剩下其舞棒般的声响;最后,当王莲清理出了一片专属于自己的空间,张开其魔鬼般的叶面时,唱诗班的吟唱突然响起,仿佛魔神已经降临。由此可见,将灵动的配乐和镜头语言巧妙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画面叙事。同时,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有助于推动叙事的进程,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内容,调动观众的情绪,为其提供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同时,声音技术的提升对沉浸式听觉体验起到了巨大作用。《绿色星球》全程使用杜比全景声技术进行拍摄。这种声音技术采用集合了动态对象和播放声道的崭新混音和声音定向方式,全方位包围观众。在《绿色星球》中开启杜比全景声模式,观众便能如同置身于自然,获得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

巧妙叙事带来的趣味视听感受

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

“拟人化”是动物题材纪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将动物人格化、性格化,也隐藏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在《绿色星球》中,植物被赋予拟人化形象,其行为通过拟人化手法传达给观众,使其在保留纪录片科教色彩的同时,又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趣味。

在对捕蝇草进行讲解时,“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就采用了拟人化叙事。他站在一盘捕蝇草前,一边用刷子准备刷捕蝇草的绒毛,一边进行叙述:“捕蝇草有自己的‘烦恼’,它需要排除那些错误警报,避免捕到一些不能吃的东西。那么捕蝇草时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呢?它们会‘计数’!如果我触碰他这里的敏感绒毛,它不会有反应。但是捕蝇草对触碰的记忆能保存大约20秒,如果我在这段时间里再次触碰,那么它就会认为那很可能是送上门的食物。”这种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将捕蝇草的捕食机制用一种类似心理活动的方式描写出来,相当生动与有趣。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受众,这种讲述方式将会更有利于其理解与接收,唤起他们对自然的兴趣,更好地发挥纪录片的科教功能。

设置戏剧性冲突丰富叙事

纪录片创作中,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叙事方式,在纪录片中设置不同对立面的戏剧冲突已经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使得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绿色星球》便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植物间的竞争设置戏剧冲突点,推动剧情的发展。

在《雨林天地》这一集中,龟背竹属植物、藤蔓和轻木在一棵老树倒下后展开了对阳光的争夺,谁长得最快最高,谁能占据大部分的阳光,谁就能活下来。藤蔓挥动着它的卷须,一旦搭上龟背竹属植物,便死死地缠牢,借助龟背竹属植物往上攀爬。然而,它却被一旁的轻木轻松超越,正当观众以为藤蔓也要搭上轻木的顺风车时,画面忽然拉近,发现这些藤蔓卷须上的倒钩根本不能依附在轻木的叶片上——原来其叶片上已经长满了柔滑的绒毛。在自然纪录片里,这种戏剧性的冲突设置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界真实的激烈竞争,更让观众惊叹于生物在这种竞争中进化出的智慧,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戏剧性冲突的设置能够避免平平无奇、照本宣科式的叙事,减弱科教片的说教,增强其趣味性与娱乐性,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解说词趣味性和科普性相统一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也称为旁白,是说话者不出现在画面上,但直接以语言来介绍影片内容和发表议论的叙述。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生态纪录片很难实现完整的素材拍摄和事件过程记录,所以影片后期添加的解说词和旁白便成为补充画面不足和填补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

因此,好的解说词同样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解说词可以在为观众提供信息的同时,让观众有探索和发现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纪录片里来,跟随设定的故事线去理解信息。而如何让解说词在不打扰到观众进行视觉输入的情况下,帮助观众理解画面,这个尺度是需要很精妙的把控。只有科普性与趣味性统一结合的解说词,才能持续地吸引观众。

《绿色星球》中的解说词参与故事的尺度就掌握得非常好,在需要科学性解释的时候会进行简明扼要的科普,在只需要画面引入或解说时则会有一点俏皮的话语。比如,在展现湖球藻群聚生活的一段中,解说词这样说道:“因为湖水中也存在一些细小的沉积物,他们可能覆盖湖球藻的表面,阻隔其迫切需要的阳光。不过,好在湖球藻的表面并不是静止的,他们……会跳舞!”原本正常的拍摄突然切换成延时摄影,湖球藻细小的翻滚被加速,加之其群聚数量的庞大,仿佛一群湖球藻都在不停地“跳舞”。

这一段解说词的水平高超,它先向观众设置了悬念,产生湖球藻如何获得阳光的疑惑,再向观众解释湖球藻会跟随水流的涌动而进行缓慢的滚动来抖掉沉积物。整个过程没有让人感觉到一丝说教的意味,却让观众知晓了湖球藻的生存策略,轻松且幽默。这就是解说词趣味性与科普性的完美统一,它在向观众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让纪录片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带给观众愉悦的视听体验。

《绿色星球》作为BBC最新出品的生态纪录片,利用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拍摄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试听体验和呈现效果。而无论是其前期对拍摄对象的选择与拍摄镜头的设置,还是后期对画面的拟音与配乐、素材的叙事性剪辑以及解说词的插入,都体现了制作团队高超的技术、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手法,其展现的视听创意策略,更是值得我们反复观摩与学习。

猜你喜欢
星球纪录片植物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1号异星球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1号异星球餐馆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