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雨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渐转向农村,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愈加重视,反映乡村自然生态和当地特色文化的景观设计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针对国内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为例,提出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与解决策略,力求为当地村民设计一个舒适宜居的公共生活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是自新农村建设后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自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景观的建设从原来的村容整洁提升到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层面。乡村景观设计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保护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面对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找到合适的策略迫在眉睫。
国内的乡村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乡村经历了快速建设发展,乡村景观建设如今正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乡村景观建设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大多模仿和套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形势与规划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同时造成了水土流失、资源破坏、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丢失了许多原始独特的传统文化。
国外的乡村景观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研究,二是对乡村景观的阐述开始转向社会和文化角度,三是关注乡村景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人们对乡村的生态功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加之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过度利用和生态承载力下降的问题,乡村生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经过学者长时间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划理论,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综合性、乡村景观的整体性、景观的公众互动性以及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里先富起来的那批人承担起了改造乡村的责任。但由于都是自发性行为,此阶段的乡村景观建设没有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和统一部署,全凭村民的主观意志,因此这一时期的很多乡村景观都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建。加之国内乡村景观设计起步较晚,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许多地方在设计时片面模仿国外已有的乡村景观,各种现代广场、建筑随意“堆砌”,挤占公共区间,乡村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等富含乡土特色的意象遭到破坏。此外,这些广场、建筑功能单一,与周围景观难以融合,不能给人良好的视觉体验,景观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性,人与景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大大减少。
自2003年起,中国陆续出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文件,力图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早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城市,国家希望以工业反哺农业,因此,大力发展城市中的各种大型工业以实现快速城市化建设,而对乡村建设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无人指导的乡村片面模仿城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普遍存在“西式化”和“雷同化”的问题,形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奇怪景观。乡村原有的农业农村景观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已经变得分崩离析,当地原有特色和其文脉也逐渐消失。
各地不同的居民建筑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景观,在人们追求生产专业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村落中的历史建筑被大量改建,承载百年悲欢的宗祠被推倒,作为乡村肌理的青石板路被水泥沥青覆盖;很多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将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古街古镇改造成大型商业街区,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农田风光不复往日;水系随意改建造成雨水和污水系统的紊乱和乡村水生态环境的恶化;风水林的肆意砍伐大大破坏了乡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前,要把握乡村振兴的精髓,以人为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景观设计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以便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留人”和“育人”,使乡村重新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乡村景观首先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服务,乡村景观的设计要在满足当地村民物质需求的同时,反映本村的文化与理念,因而在设计时应考虑当地村民的美感需求。其次,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公共空间的布设。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内和室外空间,承载着村民之间的社会交往,要综合考虑村民的需求,以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经历快速城镇化建设,为赶工期盲目仿照城市建设和模仿城市绿化,造成“千村一面”的情况。有些乡村为了吸引游客带动经济,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规划而盲目地开展采摘体验、休闲疗养等旅游活动,从而导致当地的乡土特色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前,应深入当地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各种优势资源,从当地的现状出发,就地取材,把握当地文脉,尊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乡村景观具有地域特色。
乡村景观不是为一代人设计的,其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可持续,一是要考虑生态可持续,坚持生态优先,加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尽量减小对当地原有生态平衡的破坏,同时要从区域角度考虑生态系统;二是要构建产业的新态势,乡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好坏,要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文旅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活力,进而带动乡村景观的健康发展;三是要把握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并将其融入乡村景观中,传承乡村文脉,提高乡村的文化软实力。
柯街镇华侨社区距柯街集镇7千米,距昌宁县城26千米,距保山市区60千米。依托柯卡大通道和昌保高速公路建设,可实现“十分钟上高速,二十分钟到县城,三十分钟到保山市区”的目标。
华侨社区境内最高海拔1120米,最低海拔9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雨900毫米,社区总面积7.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401亩,具有较好的气候和土壤优势。
华侨社区的基本情况总结就是一个“侨”字,主要表现在四个特殊性:一是社区性质特殊。华侨社区由企业管理的正处级单位华侨农场改制而来,现在为全市唯一的华侨城市社区。二是人员性质特殊。社区85%的居民为越南归侨,祖籍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各地。三是产业结构特殊。华侨社区虽然是城市社区,但90%的归侨侨眷从事农业生产,相当于一个乡村地区。四是文化特殊。居民的饮食、风俗、语言、生活习惯等融合了越南和东南亚等地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依托现有华侨社区农场为基础,在保障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为当地居民设计一个良好的公共生活空间,建立“1个中央生态公园+N个温室庭院”的可持续景观系统。
1.科学与艺术结合
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将科学作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前提,同时也应注重艺术性与美观性,从已有的美丽乡村案例中可以看出,科学对乡村景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应将科学与艺术两者相结合。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桥社区的景观设计力求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深入了解以及搜集当地气候条件资料并进行客观分析后,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艺术性,可以使设计出的景观兼具实用与美观,如在中央生态公园中种植当地的特色花卉和具有东南亚风情的树木,以及在人工湖周围设置百花广场。当地村民或者是路过的游览者可以在这里休憩或者驻足观赏留影,既能给游客带来审美的艺术体验,又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可以突出当地的东南亚华侨特色。
2.地域特色展现
乡村景观设计不能“千村一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华侨社区虽然为城市社区,但前身为农场,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所以在设计时需展现农业特色。在园区加入百亩种植体验田,种植热带作物如芒果、柑橘、菠萝蜜、桂圆等,再现当年华侨农场的场景。定居于华侨社区的归侨多来自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因此可以将华侨社区的“侨”文化融入生态公园的设计中,将东南亚风格与云南当地特色融合,设计诸如东南亚风格的休憩亭、观光车站台、手工作坊以及东南亚小吃摊。为带动外来流量,实现产业融合,应延续华侨农场生态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模式,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游客,或邀请大V直播带货,以助力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3.人与自然和谐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桥社区景观设计的主题为“人·自然”,旨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让人们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如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计算和规划利用,依托原有的人工湖,在适合观赏或是远望的湖滨设计一个滨水休闲平台,增加了观览的趣味性。在公园中利用原有的梯田地形特点设计一个下沉的观演广场,供村民定期举行民俗活动,或者定期举行具有东南亚风情的表演。打造下沉式广场时,在原有水面设置表演台和观演台阶,周边种植树木,利用遮阳篷遮挡阳光。此外,在园区里有充足的休息空间以及乡村基础设施供游人休闲使用,以便村民茶余饭后休闲交流,欣赏美景。
1.生态公园设计
公园选址于原华侨农场鱼塘处,公园面积约30公顷,整体呈“8”字形环绕,西北及西南方向分别通往芒赖村、大水平村。要道路约4米,主入口开设在“8”字中央,园内可通车。园内道路主要分为三级,宽度分别为4.5米、3米、1.5米,整个园区设置了层层相连的路网以确保通达性。两个“O”形子园区分别为静区和动区,位于北侧的静区里设有多级生态过滤田、百亩花田、滨水平台、人工密林等,适合来往游客休憩放松,或者做一些如瑜伽、太极拳等安静的活动舒缓身心。南侧“O”形园区是动区,设有下沉的观演广场、百亩种植体验田、湖滨娱乐广场、水上游乐设施、健身步道、百花广场等,适合来往游人其他人互动交流,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总体来看,整个园区分为10个功能区:多级生态过滤田、百亩花田、滨水平台、人工密林、观演广场、百亩种植体验田、湖滨娱乐广场、水上游乐设施、健身步道、百花广场。
2.借用“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借助自身的容水量在雨洪来临时吸水,在枯水期排水。公园的设计注重生态性,运用海绵设计“渗、净、蓄、排”的理念,调节水文循环,进而发挥其在区域生态中的作用。园区内设置了多种防洪调蓄措施,包括雨洪管理、用生态方法防洪并对雨水净化及防止地下水位下降等方面。在园区内修建专门雨水沟渠和污水沟渠,实现雨污分流;加入生态过滤田以拦截由周围山坡冲刷下来的泥沙,同时也可以过滤水中的重金属;将沟渠作为“廊道”,连接不同过滤田和小水洼,作为园区的泄洪区;在园区人行道和庭院通过使用“铺装海绵化设计”使雨水渗透过滤来净化使用或涵养地下水,进而解决雨季排水和旱季缺水问题。
3.“五位一体”温室庭院
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多采用大棚养殖技术,在政策扶持下已建立生猪生产基地。由此,除生态公园外,可借用“四位一体”模式为当地居民设计一个集生态庭院景观、厕所、猪圈、沼气池、温室的于一体的“五位一体”庭院。前院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来避免千篇一律的植物造景,后院采集人畜粪便并通过科学手段发酵,实现沼气、沼渣、沼液三分离,既能为大棚增肥创收,又能提供生活所需能量,还能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层层部署,乡村的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必将受到冲击,但这也是乡村风貌提升的契机。乡村景观设计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大一统”思维,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强调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充分考虑对本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融入乡土特征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在生态优先的大前提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本”,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景观的生命力,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