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媛 天津音乐学院
针对音乐院校学科特点,将图书馆服务研究设定在数字人文研究发展背景下。从音乐领域数字人文研究需求,数字人文中心活动内容,音乐院校图书馆现有服务条件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音乐院校图书馆服务方案。方案从基础、专业、推广三个层次明晰未来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建设方向,对相关服务实践具有针对性指导作用。
进入21世纪,各类计算方法和数字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与教学,数字人文研究热潮自此兴起。在此背景下,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语言学、文学、史学等较早尝试数字化研究的领域,图书馆根据其学科需求,在数据资源建设、跨学科服务支持、研究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反观音乐领域,图书馆对于其数字化的研究需求仍缺乏足够关注。
如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提供充足的研究数据、实用的分析工具、强大的基础支持平台和适合的人员、环境支持,是图书馆,特别是音乐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音乐领域数字人文研究需求、音乐研究者开展数字人文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困难以及典型音乐领域数字人文中心的服务内容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对照音乐院校图书馆(以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现有软、硬件条件,提出三个层次的服务提升方案。该方案立足于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实际,很好地适应了专业学科特点,有助于完善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和相关的实践工作推进。
音乐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对研究环境的需求包括:
第一,研究数据。支持计算机处理识别的形式化的研究数据,主要包括音乐符号表示的编码文件、音乐音频或音乐特征数据、对音乐资源进行描述的元数据和音乐文献数据。
第二,分析工具。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音乐特征提取、音乐概念分析、音乐自动分类等功能的数字化分析、研究工具。
第三,研究数据管理及成果发布平台。负责研究过程中研究数据的管理、监护,以及研究成果的发布、维护。
从研究团队结构分析,该领域项目团队首先需要音乐研究者对项目进行研究目标、方法及成果形式的总体规划,并在项目执行中起主导作用。
其次,需要图书情报界专家进行数据结构设计,并提供相应的音乐研究数据,满足其在数据量和信息粒度方面的需求升级。
最后,需要计算机、数字技术专家,解决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数字工具开发和平台搭建等问题。例如,《A New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数字人文新伙伴)一书的55位撰稿人,主要来自数字人文中心或其附属机构(13人)、图书情报界项目(10人)、图书馆(5人)。所以,音乐、计算机、图书情报三个领域研究者的合作成为此类研究团队人员构成的一般形式。
对于尝试进行数字化音乐研究的学者,数据资源匮乏、知识结构缺陷、研究思路局限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数字人文具有数据依赖性。其研究数据必须是形式化、结构化的。传统的录音资料、乐谱(纸质或电子图片形式)均不符合此项要求。而现有的大量音乐资源描述性元数据,虽在结构形式上符合要求,但是其信息粒度又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可直接使用的研究数据多由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创建,数据多以古典音乐、爵士乐或西方流行音乐为主题,形式包括乐谱编码、音频分析数据、关联数据集等。但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语料构建极为缺乏。
其次,音乐领域数字人文研究需要应用多领域技术。基于音乐符号的研究需要借助计算机语言的支持完成形式化的定义和表示。基于音乐音频的研究需要借助音乐信息检索技术完成音乐特征的提取和分析。音乐信息资源的语义化描述和组织需要借助语义网技术实现。目前,大多数音乐研究者对相关技术还缺乏了解,存在知识结构缺陷。
最后,数字人文为传统音乐研究思想带来了极大挑战。音乐学者难以适应新的研究方法,存在思路局限。例如,研究主题设定不当,导致研究范围过窄,样本数量太少。这将影响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使用及实现效果。再如,不了解数据模型和分析工具的功能含义,不能将其与音乐研究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还有不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音乐信息、知识的颠覆性意义,不能有效借助技术力量提升音乐研究的客观性、可验证性。综上所述,音乐学者容易局限于传统研究思维方法,与数字人文研究存在认知差距。
为了全面了解现有数字人文中心对音乐领域研究的支持内容及方式,本文选取哈佛数字人文中心(Digital Humanities at Oxford)、伦敦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Centre for Digital Music)、斯坦福大学计算机辅助人文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mputer Assisted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三个该领域影响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数字人文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在对它们围绕数据人文开展的支持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涵盖范围包括:(1)创建音乐研究数据用于学术或教学;(2)开发工具,用于创建音乐符号表示数据、音频特征数据和音乐资源元数据,分析音乐研究数据和研究过程,管理研究过程;(3)利用音乐资源、研究语料和分析工具衍生新的音乐数据集;(4)提供音乐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培训和学位教育;(5)提供该领域主题讲座、会议或研讨会;(6)为校内外机构、部门或项目提供支持并进行合作;(7)在音乐研究中应用数字人文方法进行数字学术;(8)为音乐学者创造实验和创新区域;(9)创立音乐学科信息门户;(10)建设音乐领域数字资源库;(11)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
显而易见,音乐领域数字人文中心具有资源建设保障、科研服务、教学和研究合作功能,其中部分与音乐院校图书馆的工作职能高度重合。在资源方面,图书馆侧重关注馆藏、管理、访问和标准问题,数字人文更关注数据收集、分析以及新格式的创建,但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在知识和资源的生命周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科研方面,图书馆侧重服务,追求对用户问题需求的智能型分析和知识性服务;数字人文中心侧重研究,追求研究成果的孵化产出。但是它们在数字人文的科研生态系统中有着共同的参与动力和发展诉求。
图书馆具备成为数字人文工作中心的天然属性,并且小规模文科、艺术院校图书馆在人文实践中更具优势。如何将潜能转化为实际能力,其间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图书馆还需要在资源建设、馆员结构、硬件设施方面进行针对性布局。以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天音图书馆)为研究样本,将其现有条件与数字人文研究需求相对比,借此明确音乐院校图书馆面对的调整、转型任务。下面将从天音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馆舍及硬件环境、馆员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天音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外购及自建)包括电子乐谱、音乐音视频、音乐参考资料、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博硕士论文、研究报告、网络课程、馆藏资源元数据,详情参见下表。受版权限制,外购资源一般不支持数字对象的批量下载和元数据收割,这为研究数据的获取带来了巨大困难。受资源加工水平限制,目前乐谱普遍以图片形式呈现,不支持基于内容的检索分析;图书、期刊等文字资源多采用PDF、CAJ等二进制压缩格式,不支持直接的数据挖掘和文字统计、分析。所以,可直接作为研究数据使用的馆藏电子资源仅包括馆藏资源描述性元数据和部分格式符合要求的自建音视频数据。从整体比例分析,可用数据量占资源总量极小,尚不能满足数字人文高数据依赖的需求。
天音图书馆电子资源列表
从馆舍条件分析,天音图书馆总面积为4138.82m²,其中包括书库、阅览室、视听服务、信息共享空间、公用空间及办公空间。如下图所示,传统纸质资源存储阅览空间占比52%,视听资料存放、欣赏空间占比15%,电子阅览和信息服务空间占比5%。其中,后两者(占比20%)具有较大的空间适应性,可用于多种学术活动。对照数字人文中心空间需求,图书馆已具备基本条件,可为研究者提供实践创新区域、培训空间、会议及研讨交流空间。
图 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舍分布比例
从硬件设备分析,数字人文研究需要计算机、数字资源采集处理设备和网络支持,才能完成研究数据的获取及分析过程。其中,计算机、图像采集设备、音视频处理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是必备项目。天音图书馆固定资产中计算机、存储、视听设备、扫描、复印、打印等设备的价值额就占了资产总额的66.3%,具有较强的硬件基础。
图书馆可借助现有设备,通过灵活分配使用、加装软件、搭建数字人文数据平台等方式,为数字人文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发布等研究环节的基础设施支持。
从馆员学科分布分析,天音图书馆现有馆员专业分布情况为:图书情报专业33%,音乐专业27%,计算机、通信专业13%,其他27%。其人员配置具有较强互补性,且涉及学科基本与数字人文项目研究者学科分布重合。
从馆员知识结构分析,天音图书馆在职馆员论文集中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和音乐类期刊,其占比分别为73.8%和9.5%。论文研究主题聚焦于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标准研究、编目工作标准与实践。其研究内容多围绕音乐特色馆藏展开,如老唱片、磁带的转录,乐谱、唱片、CD编目,音视频专题数据库建设,音乐院校数字资源共享等。根据文章研究内容推断,其馆员已具备搜集、整理、加工数字人文研究语料的知识和技能,但在乐谱编码、音乐信息检索、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今后需加强该领域培训,填补知识结构缺失。
在开展面向数字人文的服务中,音乐院校图书馆可以从基础、专业和推广三个层次进行支持。首先,在基础层服务中提供人员、研究资源和必备研究工具、环境的支持。就目前样本图书馆的条件分析,要想满足基础层服务需求还要进行多方面的升级调整。
在资源方面,需提高符合标准的研究数据量。图书馆必须对资源数字化工作进行数据化升级,将图片形式乐谱升级为编码文件,将音频以专题形式建设并进行音频特征提取,将元数据进行语义化处理,构建知识图谱,让信息粒度更小、信息关联更广、抽象程度更丰富。
在硬件、环境方面,图书馆应开发现有电子阅览室和信息共享空间等公共服务空间,配套数字人文所需的计算机、网络、存储等硬件支持,并在其上加装适合的软件环境。升级后的空间可作为数字人文项目实验室或实践基地。
在人员方面,需从完善现有馆员知识结构和灵活岗位聘用两个途径着手,打造数字人文支持团队。应鼓励馆员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提供进修、培训机会,设置奖励机制,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采用灵活的岗位聘用制度,根据数字人文研究中的细化分工,拟定岗位职责,通过招募志愿者、招聘兼职、特聘专家等形式解决人员结构问题。图书馆应努力成为跨领域人才合作平台,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助力数字人文发展。
专业层服务以项目的深度参与和个性化服务为特点。服务内容应包括。
第一,项目启动前的语料收集,数据标准和数据管理意见提供,相关识别、分析、可视化工具提供。
第二,项目开发阶段的管理,包括团队协调、任务分配、进度跟踪、阶段成果汇报和项目执行方向管控等。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可作为中央枢纽,起到沟通、互联、解释、控制的作用。
第三,项目完成后的数据发布、维护,图书馆可负责项目过程中数据的存储、数据平台维护,另外,项目成果的出版、更新也可由图书馆完成。
由于数字人文项目的多元性,专业层服务需要在共性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个性化定制协作,这需要图书馆借鉴学科服务经验,充分激发馆员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潜力,提倡团队合作,鼓励新技术、新工具的实践应用。
在推广层服务中,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特点区别开展数字人文推广服务。在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服务时,可开设相应课程,介绍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提供实验数据和分析工具,让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字人文的理解。
在面向教师和学者的推广中,可以将其作为潜在数字人文实践者和项目合作者,选定适合其专业诉求的内容,开展工作坊、培训、讲座。在此,需要结合受众知识结构和研究领域,提供可能的数字人文研究方向、选题,激发促进未来合作的实现。
在面向数字人文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研究者时,图书馆需要为其提供专业交流环境,满足其对于成果展示、观点发表和经验分享的需求。例如,组织承办数字人文会议,借助社交媒体连接领域专家,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和成果展示会。
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服务,应在满足数字人文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尊重各学科的特征差异,进行针对性服务。图书馆需要借鉴国外数字人文中心先进经验,充分调研馆内现有条件,制定精准、高效的服务提升方案。
音乐院校图书馆可以重新定位其在高校科研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人才、环境优势,从多层面提供价值服务,以多种方式进行科研辅助、合作,并尝试独立开发项目,争取在数字人文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