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G-U-S”协同育人的论绎与思考

2022-07-29 08:25孙波张国发孙继凤王文宪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教师协同

孙波 张国发 孙继凤 王文宪

1.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2;3.肇源县古恰中心校,黑龙江 大庆 166500;4.安达市人民镇中学,黑龙江 安达 151400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并于同年 8 月31 日正式印发。《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该《意见》为促进“体”与“教”的高度融合,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和方向引领。除了《意见》之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年中如此高频度印发有关体育的政策文件在新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体教融合理念下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希望。2020年6月29日由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在线成功举办,全国知名专家提出了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在青少年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教育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等;提出了体教融合下高校体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提高、课程体系需要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研究表明,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是薄弱地方,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培养,弥补教育失衡的有效路径是使地方政府、高校、农村中小学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形成“G-U-S”协同育人模式至关重要。“G-U-S”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地方政府(教育局)要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体教融合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主动协调高校体育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校密切对接合作,共同承担体育教师培养任务。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高校体育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合作共同体,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特色之路。

1 体教融合背景下“G-U-S”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多年来致力于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大庆师范学院的“黑龙江省西部基础教育研培中心”,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进行了研究。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对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摆脱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农村中小学师资需求脱节等现实问题的困扰,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地方政府主导、高校与农村中小学积极参与,有效实施“G-U-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1.1 理念相融:凝结强大育人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过于细分的教师教育课程严重阻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时代呼唤教师教育课程走向融合。支离的教师教育课程只有走向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取决于体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体育课程思政能力、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等因素,从牛顿机械论的视角看,如果将这些能力要素简单相加处理,体现的是机械思维的教育观。如果从哲学的整体论观点看,体现的是一种能力的整体融合,会出现1+1〉2效果。“G-U-S”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融合发展。这种育人模式是在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下达成的利益共同体,弥合了政府与高校及农村中小学育人理念的断裂,实现了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体育专业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相融合、地方政府与高校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理念融合等,从而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1.2 资源共享:合理构建育人一体化平台

体教融合的标志性特征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要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要实现体教融合发展,关键性因素是要有充足的优秀的体育教师(尤其是资源欠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而优秀体育教师则来源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高校体育专家学者对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些不能孤立存在与作用,应该以合理的形式、科学的机制开放融合共享,才能具有巨大效能。因此,必须以“目标导向”培养优秀教师的资源,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发挥积极参与作用,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标准、规格,并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高校发挥主动作用,主动面对中小学实际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而政府则需要发挥首要的主导、牵动、资源配置作用,搭建高校与中小学间合作平台。“G-U-S”协同育人模式能够实现地方政府、高校、农村中小学资源共享。首要的是发挥政府职能主导作用,针对农村中小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体育教学活动场地资源匮乏、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欠缺等,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如人才引进、资金分配、校园建设、师资培训等;高校则需要主动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组织落实体育专业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实训、基础教育研究、体育教师培训等工作;农村中小学校则根据现有情况,厘清存在的问题,提供需要解决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只有科学的构建起“G-U-S”资源共享平台,才能够使资源充分合理地发挥育人效能,提高体教融合下青少年培养质量。

1.3 价值统一:搭建“大体育”育人共同体

“大体育”是指从更广阔的视野、更宽广的格局定位体育教育教学。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OBE理念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在体育学领域蕴含着“大体育”的深刻内涵,OBE“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理念,突出表明了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明确了体育育人的终极目标是“终生体育”教育,“终生体育”就是OBE理念“成果导向”的毕业要求。“G-U-S”协同育人中地方政府、高校、农村中小学校正是通过三方协同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体育为媒介,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与能力为目标,在“大体育”的驱动下构建协同育人的“大课堂”共同体,能够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育人目标,实现“G-U-S”协同育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2 体教融合背景下“G-U-S”协同育人的困境

2.1 “G”主导者作用的缺位

政府部门在我国的行业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G-U-S”协同育人模式中政府“G”位居首位,目的是要使政府担负起育人引领的主导地位,要善于发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学校和社会层面看,“G-U-S”协同育人需要政府发挥职能。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政府的职能作用愈加重要,“十四五”时期政府职能的主要目标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从教育的视角看,政府要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尤其是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办好学前教育,解决乡镇学校体育教师紧缺,教师职业能力欠缺,体育活动场地匮乏等问题。目前,经过调查访谈发现,地方政府领导缺乏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久而久之则成为“责无旁贷”的旁观者,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挑剔者”。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呼唤开放性、协同性、共生性的育人模式,谋求地方政府的介入则为这种模式的有效、长远运行提供了政策保证,为打破独立僵化的育人局面,实现协同融合发展做好引领与担当。“G-U-S”育人模式赋予了地方政府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农村中小学校发展和体育教师培养的主导角色,由“责任无涉”的旁观者、“百般挑剔”的消费者转变为“责任共担”的培养者、“协同发展”的促进者。

2.2 育人主体“S”实施者的诸多不足

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S”作为协同育人模式的主体,其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目前存在较多问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证,国内学者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了研究阐述,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梳理如下:郭庆霞对哈尔滨市38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较低,体育专业技能较差;孙毅对黑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研究显示:体育教师缺乏、兼职比例过高、流失率较高,教师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训练轻教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不会写教案、不会用专业术语、不会示范等问题。最新研究表明,当前体育教师发展不仅在价值实现、角色定位、地位认同、职责明晰、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有一定不足,还存在自主发展意识淡薄、终身学习精神缺乏、合作性发展能力偏弱、专业技能素质突出但文化素质薄弱、专业知识水平偏低、发展的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未来应在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专注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方面给予重视。本课题通过对5位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深入访谈,对71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手段传统、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水平较弱、专业创新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这些均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存在较多不足,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3 高校体育教育者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脱离

按照我国不同学制阶段,体育教师的教学可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知识水平有很大差异,致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技能、方法、手段各不相同。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长期面对大学生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缺少对中小学用人需求与课改的研究,导致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相脱离。导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器材创造性不强,不能很好适应农村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体育教育者应该是“G-U-S”协同育人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主导要素,是教学研究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实施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体育教育者的专业研究与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相融合,思考如何使体育教育者与“G-U-S”育人模式相协同。

3 体教融合背景下“G-U-S”协同育人的路径

3.1 高校与基础教育教学环节的协同建构

在体教融合理念指导下,发挥“G-U-S”育人模式中的政府、高校、农村中小学的协同作用,在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对策与方法。首先,高校体育教育者下沉农村中小学教学一线,理论结合实践地探索发现问题,找出应对策略,破解高校体育教育者与基础教育研究脱离的问题,成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专家能手;其次,以我校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的对接单位——大庆市肇源县古恰中心校和绥化市安达人民镇中学为基础,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见习——实习——教学反思”实践活动,开展体育教学基本功大赛,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高校学生理论学习较多实践教学较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等问题;第三,高校体育教育者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是一种螺旋式发展上升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相互印证、反复研究,冲破理论与实践间的藩篱,破解高校体育教育者注重科研理论成果研究与评价,忽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问题。

3.2 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合理改革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要开展课程建设自我革命,改革影响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努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扎实开展体育专业学生职前培养,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体育专业教师,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家型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与时俱进地改革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课程思政融入理论教学,更新课程育人理念,保留能够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课程,删除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的课程,建立起基于体育教育专业特点设置的多元课程类型的个性化课程,从而解决体教融合素质不够,课程思政运用不熟的问题。其次,发挥“G-U-S”协同育人模式优势,将地方政府的管理优势、农村中小学的实践优势、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优势合作运用,共同协作开发出适合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建成“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多元评价与教学反思相印证”的实践课程体系,使观摩、参与、研究融为一体,破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3.3 职后培训的联合优化开展

要破解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教育新思想缺失、体育教学方法陈旧、理念滞后、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G-U-S”合作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首先政府主导邀请体育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培训;其次,高校体育教育者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定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教学研讨;第三,建立“互联网+‘G-U-S’”开放协同育人平台,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为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提供保障。

3.4 “G-U-S”协同育人模式的拓展

经实证研究,“G-U-S”协同育人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青少年人才培养提供了研究平台,解决了政府、高校、基础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发展的各自困难。随着研究的深入,在“G-U-S”协同育人的启发下,可探索“G-U-E”(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政府、高校、体育培训行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也可将“G-U-S”中“S”含义拓展为竞技体育学校,探索政府、高校与竞技体育学校的合作发展,为体育中专学生的培养与未来发展拓展思路。

4 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G-U-S”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应用,破解了政府、高校、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政府基础教育工作实绩,实现了“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紧密对接,促进了高校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贯通了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路径,建立了人才培养新平台,拓宽了人才培养新途径。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教师协同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协同进化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