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欢
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竞龙舟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考古学家的调查发现,在战国墓葬出土的铜鉴上就有关于龙舟的图样。纵观竞龙舟的发展历史,在南北朝时期,竞龙舟便作为一项体育活动以竞渡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随后在唐代时期,竞龙舟不仅作为一项体育活动,更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关注,诗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关于龙舟的文学创作。宋代时期,龙舟渡不再局限于民间,逐渐被统治阶级所接受,成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标志。
竞龙舟作为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具有十分鲜明的民俗文化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竞龙舟也不尽相同,与其发展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传统龙舟主要以外形区分,其中大多数以动物为原型。其中鸟头、兽形、马头比较具有代表性。
2.1.1 鸟头龙舟
根据史料记载发现,包括《淮南子·本经训》《穆天子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作品中,提及“鸟舟”“鷁首”“青雀”“白鸽舸”等词,可以看出以禽鸟头部作为龙舟船艏样式在当时很普遍。
2.1.2 兽形龙舟
以兽首作为船艏式样的龙舟,属虎头最为常见,《东京华梦录》中描写“虎头、飞鱼等船”以及《清稗类钞》中描述:“水中赛龙舟,且有饰成风形虎形之船。”都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虎头舟已经作为一种典型样式出现。
2.1.3 马头龙舟
马是农耕民族的主要养殖牲畜,所以在早期农耕文化中,马的地位较高,人们会将船艏雕刻成马头式样,故称之为马头龙舟。在出土文物—“燕乐射猎图案刻纹”上,就有一支马头鱼尾式样的小船,同时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副描绘龙舟的刻纹。
龙舟竞渡由于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于文化的影响,其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以宋代为例,龙舟赛主要以龙舟竞渡(争先夺标)和花样表演为主。
2.2.1 龙舟竞渡
竞渡是龙舟运动最初的竞赛方式,简单易懂的竞速赛不仅容易推广,更能激发参赛队员和观众的热情。各地的规则虽然在细节方面有一些出入,但是大同小异。在规定的比赛距离内,由发令员发出开始指令,各队同时出发,争取以更快的速度抵达终点。同时,在每支龙舟的船首,会有一名手持锣的指挥,其他队员需要根据指挥的锣声有节奏的划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比赛的赛道大多设置在开阔的静水水域,也有部分地区将赛道设置在城内蜿蜒的小河道内,难度更高,更加考验水手的经验和技巧。
2.2.2 花样表演
与龙舟竞渡注重力量和速度不同,花样表演则强调艺术性和美观度。在北宋时期,龙舟的花样表演主要分为“旋罗”“海眼”“交头”三种。三种表演方式在组织形式上略有不同,“旋罗”需要所有队伍的龙舟围成一个圆圈;“海眼”与“旋罗”规则相近,不同的是会将参加表演的所有队伍分成两队;而“交头”则是参加表演的龙舟相向而行,擦边而过进行表演。可以看出,龙舟活动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套合理的规则和组织形式,并且不断改进完善,逐渐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现代赛龙舟运动。
“龙”虽然是一种祖先想象出的一种不存在的生物,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民俗文化的图腾。“龙”图腾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中华民族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百姓耕种十分仰赖天文气象。久而久之,百姓将“龙”作为神灵,祈求得到神明的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在每年的图腾祭典那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赛龙舟,不仅如此,还会用菰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用以祭龙。与此同时,每支参加竞龙舟的队伍还要设立香案,设美食和美酒犒劳参加竞龙舟的队员。唐宋时期,竞龙舟的参与者都要在身上纹身,多以龙纹为主,以求获得龙神的庇护,达到与龙同娱,讨好神灵的目的,向掌管雷雨的龙神祈求无病无灾、风调雨顺。
关于龙舟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将纪念屈原作为赛龙舟的主要目的的传说流传最为广泛,民众的接受程度也较高。每至端午节,祭龙神,人们便在哀歌中划动龙舟,以此纪念伟大的屈原。竞龙舟由最初只在汨罗土人中流行,逐渐向外传播,至南北朝时期,包括南郡、襄阳等地区也开始流行竞龙舟活动。随着唐宋文人墨客大量关于龙舟的文学描写越来越多,龙舟也不再是小众的地域特色体育活动,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在宋代,竞龙舟甚至从寻常百姓的娱乐活动进入宫中,龙舟的地位迅速提升,历史地位也水涨船高。北宋末年,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希望通过竞龙舟巩固统治,向百姓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时也是在向神明祈求国泰民安。
竞龙舟从最初以祭祀神明为目的到现如今以休闲娱乐为目的,这其中的演变蕴含了数千年民族文化的交织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龙舟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受各个时代条件影响的同时也满足了当时的需要。纵观龙舟发展史,其功能包括祭祀神明、宣扬思想、观赏娱乐、体育竞技等等,其功能和目的的变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目前的龙舟竞渡文化中,娱乐性被不断加强。
“晋”在古代主要用以指代今陕西地区,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发现,陕西地区是我国最早发现有关于龙舟记载的地区。晋太康二年的魏襄王墓葬中出土的《穆天子传》中首次出现了对龙舟的描述,书中描写道;“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并且相关领域的学者一致认为在“龙”字之后应有“舟”字,意为“龙舟”,故应写作“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魏晋时期的《物理论》中对龙舟的描写为:“龙舟整楫、王良不能执也。”除此之外,在晋地的广阔疆域范围内,有很多关于龙舟的文献记载。从晋地产出的关于龙舟的记载来看,当时龙舟主要目的是祭神和起伏,使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北宋时期的开封,龙舟文化最为繁盛,开封市内多河流、池苑,为龙舟提供了优良的地理坏境。组织形式主要分为龙舟竞渡和花样表演,规模宏大且秩序井然。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特有的龙舟文化,但随着北宋的没落,龙舟文化也随之消磨。
吴,包含今江浙、两广地区、长江中下游、福建以及越南的北部;越,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区域。从地理坏境角度不难发现,吴越地区多河流、部落,善制船及航行。吴越地区的龙舟文化起源早且传播广泛,在当地随处可见。《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描绘出一幅鷁(一种水鸟)头样式的龙舟浮于水面,并且伴随着乐器吹奏,句中的“娱”字十分重要,表现出当时竞龙舟是一项娱乐活动,保留了吴越民族“为娱图腾神”的传统理念。浙江地区水路纵横,造就了当地居民以舟代步的现象,也为龙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的龙舟赛事尤为隆重,不仅具有专门的比赛场地,而且安排有专业的裁判员,裁判员身着统一服装,黄衫红花,并且头戴孔雀尾。比赛中,先抵达的队伍领取设置好的奖赏,待奖赏被领完之后,剩余的参与者需要支付奖赏的费用,可以看出,当时的竞龙舟对比赛规则和细节做了详细的规定。
荆楚,在不同时期的地域范围略有不同,但主要指代今天的湖北和湖南地区。提到荆楚,就不得不提楚国诗人屈原,荆楚地区的龙舟文化与屈原密不可分,在战国时期,荆楚的龙舟文化已经成型。楚人为了纪念遭受诽谤,含恨投江的屈原,在端午节当天,划动龙舟,吹响号角寄托哀思。从此,端午节赛龙舟成为了荆楚人的习俗,也是从此开始,赛龙舟与忠君爱国的思想绑定,龙舟文化注入了思想情感层面的新鲜血液,也正应如此,龙舟文化这个起源于民间百姓的民俗文化,逐渐被上流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接受,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农耕民族十分依赖天文气象,“靠天吃饭”一直是农耕民族不得不面对的首要现实问题,即使如今,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完全抵挡恶劣天气所造成的破坏。所以,风调雨顺一直是农耕民族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于是人们创设节日,祭祀神明,祈求平安。“龙”作为我国流传最广的传说,被人供为龙王、雨神、江水或水神。不难看出,龙在被人赋予的众多神性中,与水相关的占绝大多数。例如在《山海经》中对龙的描述为“作雨者”。因此,人们将竞龙舟作为祭祀龙王的仪式,以表达对龙王的崇拜与敬畏。在唐宋不同时期,龙舟又演化出了更多与劳动生产息息相关的祭祀目的。竞龙舟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具有民族性。
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龙舟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主要包括隋、唐、宋,各个时期龙舟运动的开展现状可以看做当时社会的时代缩影。在隋及之前,龙舟尚且作为一项民间的、小众的地域性民俗体育文化行为,尚未形成规模和具体的规则秩序,活动范围很小。进入唐代,龙舟凭借自身蕴含的文化和艺术符号,成为当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刘禹锡、张说、杜甫等诗人的诗中都有对龙舟的相关描述。龙舟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也使得龙舟成为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宋代,龙舟的发展进入顶峰,龙舟不再局限于民间,而登堂入室进入宫内,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同时龙舟得以更加规范化,制定了相关的组织方式和比赛规则,规模也越来越大。综上所述,以龙舟为代表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至今,传承与发展始终是主旋律。龙舟竞渡作为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至今,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历史。龙舟竞渡从起初的地域性地方特色活动不断发展传播,广泛的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了一个文化标志。以龙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历久弥新,体现出我国古代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具有传承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