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博 李 康
1.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350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方法与途径,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朝正规化方向发展,我们应从以工作经验指导为主的教育工作中脱离转入以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各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做到“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在提高课程资源共享与整合能力的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广大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及面对的新时代课题。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初等教育,由美国教育学家芬威克·恩格里什(Fenwick W.English)为初级和中级教师所设计,便于他们在课堂上讲授主要概念(包括伴随的技能、态度和活动),以及在学术日程表上分配主要时间。随着时间不断发展,课程地图的内涵、要素与功能逐渐丰富,形成了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与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系所、学程和课程规划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完成自我生涯规划,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提升学习兴趣。课程地图以其自身突出的优势,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类型、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是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学生自我学习认知之间不一致性的媒介,对某一专业课程地图进行构建是丰富教学方式的手段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途径。近几年,我国逐渐对“课程地图”的价值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部分高校开始针对课程地图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究,由于不同专业间学科基础、课程内容、教学结构、培养方向等存在较大差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地图的应用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还处于起步时期。相关学者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为本文顺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及参考,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地图进行构建,可以优化课程内容、整合教学体系、促进学科建设,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学课程,对自身未来四年发展有较早规划,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形成;使教师便于检阅教学内容和培养体系是否合理,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
课程地图英文名称为Curriculum Mapping,Curriculum相比于Course和Lesson而言,其更能代表整个课程体系而不是具体的课程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图表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它是对学生已经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乃至于未来将要经历的教学活动的记录和规划,通过不断的发展,课程地图的科学内涵被进一步丰富和完善。Koppang Angela通过在中学阶段实际应用课程地图,认为课程地图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交流的工具。Rahimi Ali认为课程地图是教师有效参与课程开发的手段。Joyner Melito认为课程地图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相关联,促进本科生IFT综合能力的提高。哥伦比亚大学的相关学者对课程地图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和修改,他们认为,课程地图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存在。学生通过课程地图了解到自己需要什么课程缺乏什么课程,而学校方面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本校的课程体系做出适应性的修改,在这个良性过程中,课程地图起到了沟通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课程地图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课程地图的作用与功能进行阐释,并运用课程地图相关理念对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正和管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通过对自身学习生涯的规划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养成目标。
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运用课程地图的相关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已逐渐规范化和常态化,课程地图理念的运用包括但不局限于各州和各省的大学中。乐卓博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法律和管理学院通过课程地图将提高研究生的毕业生能力嵌入其中,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利用课程地图思想在图书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核心课程中支持信息素养进行了研究。Sellers Margaret Anne(2009)在其毕业论文中,论述了将课程地图采纳入儿童教育环境中的构想并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再到大学的所有年级的课程资源整合已经在稳步推进中。我国对于课程地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从地域分布看,中国台湾有高校的课程地图研究领先于大陆的研究水平,各大学课程地图的建设已初具雏形,并从教学资源结构的角度对课程地图理念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大陆在近五年内集中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调整及优化,并出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由于课程地图可视化的特点和在课程设置中通过管理对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上表现出的突出优势,正逐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许多高校开始针对课程地图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德州学院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层面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地图进行了绘制,三亚学院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地图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北京化工大学通过课程地图推动了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我国已逐渐开始对课程地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展开深入研究,部分行政管理、信用管理、环境科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已率先借助课程地图思想对本专业进行实践应用。在大陆课程地图的实践应用中,虽然已有个别高校部分专业对课程地图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但是如何针对不同学校及繁多专业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地图的设计仍是现在前沿性的研究内容,我们应对此保持持续的信息关注和精神投入,以确保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人才。
研究发现,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地图的设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缺少对整体课程体系的模型建设。通过构建本专业课程地图,弥补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出现的不足,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以文献梳理和逻辑分析等方式,逐步建立出完善的、科学化的课程地图,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理论意义上,本研究是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理论的丰富和充实,并对未来课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意义上,本研究过程是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丰富性的完善,研究结果以整体课程体系的方式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方面形成了本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克服同质化教学趋势,促进特色教学风格和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地图可视化的方式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促进自身教育历程整体规划的养成。研究基于课程地图思想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完善和充实了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理论,并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学科建设的科学实践内涵。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仍存在学科理论知识匮乏、课程内容陈旧、学科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不仅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就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扩展,而且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停留在表面上而无法进行深度挖掘和钻研。这些不良现象将直接导致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由于基础不够牢固而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地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从标准化的角度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统一及优化,解决教材内容缺失、重复和良莠不齐现象,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是课程内容的标准化设置的有力依据,借助课程地图对课程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以国家标准为指导对课程的主体内容进一步明确,确保学校所设课程与国家标准要求相一致,促进学生学习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解决了高校课程设置与国家标准不一致问题。课程地图作为校准课程和标准之间差距的工具,可以方便课程管理部门准确找出课程的重复及缺漏之处,对于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课程地图整体构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在课程地图不断的编辑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对课程地图进行适时修改,并针对未来教学安排,将自身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缺点进行优化和改进。由于课程的设置管理环节需要专业人员的持续参与,既保障了学校和学生之间在不断交流中对课程地图逐渐优化,又丰富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手段促进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程与信息的沟通管理进一步优化,使不同学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使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借助课程地图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便利,通过对不同学校之间本专业课程地图的横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其中的优点及不足;另一方面,纵向的课程地图以模块的形式展现出了知识获取与技能获得之间的螺旋发展关系,促进了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提高了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作为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课程地图可以帮助学校合理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水平与使用效率,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Heidi Hayes Jacobs将课程地图的要素分为了内容要素、技能要素和评价要素三类。此三大要素作为课程地图的主体要素,是课程地图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地图的设计和规划时,往往以此三大要素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相应的增添。内容要素是课程地图的基础,学生通过内容要素直观的展示,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初步掌握与了解,并促进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合作。在内容要素框架内,可将课程地图视作一种特殊的课程表。这份课程表与一般的课程表有以下不同:首先,一般的课程表仅显示本学期内的课程,而课程地图会向学生介绍其整个大学期间所要接触到的学科种类和名称;其次,一般的课程表是静态不可变的,而课程地图是动态可变的,可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应的修正。从信息获取的角度而言,课程地图以实时动态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所学课程进行评价,这也是一般课程表所做不到的。技能要素实质上是课程地图向学生进行指引,通过技能要素学生可以在学业开始的初级阶段就对其学科整体概况进行掌握。
课程地图通过直观的展现使学生了解到经过系统的学习后最终所获得的技能情况,并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适应和尽早规划。评价要素保障了课程地图的信息交互性及沟通时效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其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另一方面,学生可对自身学习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修正。评价要素对教师及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多元标准的评价,以导出结果的方式检验课程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图1为本研究中课程地图总体要素图。
图1 课程地图总体要素图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总体结构图的首要目的是对本专业四年本科教育中涉及到的全部课程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直观的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划分过程中,课程地图系统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和七个模块。三个课程层次按照专业程度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划分,依次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七大模块按照学生四年之中接触到的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来进行划分,分别是公共基础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包括核心理论课程与核心技术课程)、实践和拓展模块,如图2所示。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的课程进行集中,如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课程。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特点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核心课程模块主要由核心理论课程和核心技术课程两部分组成,核心理论课程主要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国武术史、民族民间体育等。核心技术课程是依据学生的个人专项进行量身打造的专业发展方向,即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等内容。实践和拓展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强化,课程内容以社会实践、实验操作、技能类内容学习为主。
图2 课程地图总体结构图
总体结构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类型课程进行介绍,使学生对四年中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了解和明确。在该系统中,通过光标点击具体课程名称,可弹出如课程学分、所在学期、开设时间、任课教师、课程内容等详细内容。学生通过此功能达到提前获取教学信息的目的,有利于在上课之前对本课程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促进学习针对性效果的达成,图3为点击“运动训练学”课程后的详细介绍页面及具体信息显示。
图3 运动训练学课程介绍图
课程时序图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以单向横轴的形式将每学期的课程进行展示,并以箭头的形式将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标注。课程时序图在宏观上可使学生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支撑学科内容进行了解,从微观上可使学生对具体学期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熟知,并尽早融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重复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学习难点一般不会集中在这些重复的内容上。通过课程时序图的运用,学生可对不同学期之中学习内容的要点和难点进行明确和掌握,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具备交互特性的过程。教师在收到来自于学生的反馈后会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修改,这就是备课和实际教学的差异所在,也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学目标为备课参照物的不足之处。这些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长期的影响,课程地图构建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课程地图找出其课程内容中的设置纰漏,进行针对性弥补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按预期达成。
通过图4课程时序图的展示,可以看到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从课程分布情况来看,从大一到大三的技术课与文化课均逐渐呈减少状态。这是由于刚入学时,大部分学生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热情和习惯,因此在大一大二时期开设较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大三时开设课程较少,目的是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准备考研、实习等个人学习工作中。从课程性质来看,大一大二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基础课程、基本理论为主,大三主要以专业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一方面符合学习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核心的上升过程,另一方面将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等考研专业课设置在第五、六学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到充分备考的准备。
图4 课程时序图
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去向,可以使学生尽早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明确规划,在确定自身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后尽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中。本专业就业去向主要包括考研、就业与创业三大方向。考研主要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类,不同类别专业名称和考试内容均不相同,因此通过就业去向图可以使学生尽早针对不同专业做好备考准备。就业主要为报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等,由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报考体育局、公安等单位公务员和体育教师。学生创业主要是以和自身专业相关的武术培训、艺术表演等方向为主。就业去向图为学生细致分类并列出了就业所需的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四六级证书等具体内容,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为自身就业规划起到促进作用。课程地图此功能将毕业去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整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更广的视角对知识进行明确,学生更为明确认识到自身所学认识的用途,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学习过程中的效率。
研究基于课程地图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在专业的角度通过课程地图总体结构图、课程时序图和就业去向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是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创新。为本专业课程规划提供参考,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达到“学用合一”教学与就业双贏的效果,使毕业生在未来人才市场中具备核心竞争力。课程地图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详细的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本文中还存在针对性不足、内容分类不够细化,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等问题,应加快构建课程地图的步伐,通过对模块内容不断优化来完善课程地图,促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