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多用”提升小学英语教材图片资源利用实效

2022-07-29 10:00吴洪菲
英语学习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语言

文/ 吴洪菲

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师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包括图片等在内的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教育部,2012)。图像资源已经不再只是辅助学习的手段,而是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方式(程晓堂、丛琳,2020)。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些图片与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宝贵英语课程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图片资源使用存在的问题

当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图片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图片使用表层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图片的使用层次比较浅显,多止步于表层信息的获取,如人物、地点等背景信息,缺乏对图片蕴含的深层含义或图片之间逻辑关系的推敲。图片信息是文本内容的有效载体,但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才是精髓所在。教师应挖掘教材图片和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

2.图片使用方式单一

图片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以更为直观的方式理解语言知识。但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对图片资源处理方式单一化,即多直接利用图片呈现内容,辅助学生理解词汇等基本的语言知识,少以分析、评价、应用等多样性的方式解读和建构图片资源。

3.图片使用随意,指向不明

尽管教师普遍认可教材图片的存在价值,但由于课程标准和各地的教学指导中大都没有对教材图片的使用提出明确规定,教师使用教材图片等资源时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缺乏合理使用插图的系统化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看”这一新增的语言技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从深度解读、分步探究、建立联结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一图多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图片资源的利用实效,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图多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深度解读,从表层走向深层

教材图片蕴含的丰富的信息,教师可通过深度解读图片,不断设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Story time 板块内容是Su Hai 的网友Anna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了她和家人在春节期间的活动计划,展示了中国香港的春节传统文化习俗。香港的春节传统习俗和内地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基于此,笔者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见图1)展开教学。

(1) 运用图片,整体理解:分析春节习俗

Q1. What is Anna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

图像意义是整体意义的一部分,分析图像意义在学习中能起到脚手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和学习活动的整体意义(Salbego et al.,2015)。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信息,可以获取Anna 春节期间的活动内容,初步理解故事。随后,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对这些春节活动进行排序。图片的顺序即事件发展的顺序,也是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学生在为图片排序的过程中梳理脉络,把握文本框架,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Q2. Look at Anna’s activities,do you have the same activities at Chinese New Year?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for her?

学生从图片中能直观地看到Anna 是怎么过春节的。部分学生回答如下:

S1: I have a big dinner with my family, too. But we eat.Why do you make and eat cake and?

S2: My family buy red couplets and other decorations. We don’t buy flowers. Why do you buy flowers,Anna?

S3: We can’t watch fireworks in our city. Where do you watch fireworks, Anna?

图1.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8 Story time 板块插图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现Anna 在春节前吃汤圆、除夕夜买花、大年初二观看烟花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这些活动感到好奇并产生疑问,通过提问发现文化差异,在提问中发展识图能力。

Q3.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ustoms in Hong Kong?

该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为弥补可能存在的信息差,提供了图片、视频等素材(见图2),帮助学生思考文化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2)借图拓展,挖掘内涵:分享春节习俗

Q4. What customs do you have in your hometown?

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本进行互动,通过语言表达来内化语言理解,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Q5. What do all these customs have in common?

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如吃汤圆、买花、发红包等特色活动都有独特的美好寓意,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学生通过对Anna 春节活动图片资源的反复分析、深刻解读,在层层剖析中学习、理解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在探究文化内涵中增强文化自信。

图2. 教师提供的素材示例

2. 分步探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教师可以以图片为载体,设计丰富的活动,促使学生自由表达,提升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5 A party 的Story time 板块内容是关于孩子们为儿童节派对作准备以及描述派对中的场景。笔者多次使用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准备物品的插图,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活动,在分步探究中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从单一走向多元。

(1)亮相:联系生活猜想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为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课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派对前不同的孩子将要为派对作准备的活动。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出示人物头像图片(见图3),并提问:“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or the party?”,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历猜想文中人物将要做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看图填空,回答“... is going to …”。基于图片的设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将枯燥的教师讲解转化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分析推理的过程。

图3. 文中人物的头像图片

(2)承接:深入角色体验

学生亲身体验角色,激活思维、情感和深层次的感知。在课文第二部分——儿童节派对上,Mike 和同伴们商量派对中先做什么事情。教师根据教材中不同人物为派对准备的物品,以一般疑问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irst at the party?”形式,让学生代入角色的身份,提出合理建议,深入文中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见图4),学生回答如下:

S1: I am going to bring some balloons. Are we going to play with them first?

S2: I am going to bring some snacks. They are yummy. Are we going to eat some snacks first?

S3: I am going to bring some fruit. They are juicy and good for health. Are we going to have some first?

...

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体验角色,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同时,有效巩固并扎实掌握本课的核心句型“...be going to...”。

(3)迁移:综合有序表达

读后环节,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和主题积极表达,巩固知识、内化语言。本课围绕A party 展开,核心语言知识为“...be going to...。课文最后两句话为“Let’s have some fun first!”“Hooray!”,但孩子们在派对上到底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这为学生提供了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生长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每个人物所做的不同的准备工作展开合理的预测,充分发挥想象,使用顺序词 first、next、then、finally 进行有序表达。

图4. 教师出示的图片引导

主题语境下的语言输出超越了常规教学中机械的模仿朗读活动,有利于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表达个人想法,能够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其表达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完整。

(4)评价:指向评判性思维

完成基于情境的“派对计划”交流后,教师提问:Which part of the party do you like best?,鼓励学生结合亲身体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派对环节,并说明理由。学生在陈述理由后,将表示喜爱的大拇指贴画贴在黑板展示的相关图片下方。部分学生的选择和理由如 下:I like the clown. Because it makes me happy. / I like Yang Ling.Because she brings toys for fun. / I like Mike. Because his home is clean and beautiful for the party.

语言知识目标固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深化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识更为关键。实际上,语言活动不仅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将教材插图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用贴大拇指贴画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活用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将语言学习和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整合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围绕主题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观点,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

3. 建立联结,从平面走向立体

教材图像资源的应用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学生在获取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将文本与生活建立联结,再去理解、分析、评价图片中的元素及其传递的意义,从而将对主题的理解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平面走向立体。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 的Story time 板块呈现的是小学毕业前,Miss Li 和学生们一起畅谈梦想的场景(见图5)。教师利用教材图片,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社会、文本与自我进行联结,挖掘文本的现实意义。

(1)通过熟悉的人物联结话题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对教材中人物的认识逐渐走向全面与立体。教师梳理了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其他教材单元,把任务、具体话题等信息整理成表(如表所示)。教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材人物头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联结相关话题,从人物能力、爱好、习惯等角度,预测每个人物的梦想并阐述理由。这个活动在教材人物形象、文本内容与学生已知的话题内容间建立起实质关联,使教材内容变得立体、形象、真实、丰富起来,并为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不同梦想及其缘由提供认知基础与语言基础。

图5.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Unit 8 Story time 板块插图

表. 与Our dreams 单元话题相关的教材内容

(2)通过真实的生活联结社会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教师将教材人物的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相结合,在学生梳理出文中人物不同的梦想后,借助一系列问题对插图进行剖析,深度解析文本所承载的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设问如下:

Q1. Why does Wang Bing want to fly to the Moon some day? Have Chinese astronauts ever been to the Moon before?

Q2. Why does Liu Tao want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some day?Have Chinese football players ever played in the World Cup before?

(3)通过综合语用联结自我

在学生理解文本结构和内容等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自我相联结,让学生结合教材中体现人物职业、爱好、习惯等内容的插图,以“I have a dream”为题进行书面表达,从what、why、how 三个层面介绍自己的梦想,从而使教学由文本走向自我。学生结合个人喜好、特长和经历等,运用本单元的主要句型表达自己的梦想,阐述原因以及实现梦想的途径,以文本为踏板,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自我建构,激发心怀梦想并为之奋斗的高远志向。

结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图片的价值和功能,充分挖掘图片信息,通过“一图多用”的策略,从深度解读、分步探究、建立联结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实现英语学习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提升英语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