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PEP)六年级下册Unit 4 Part B Let’s talk 为例

2022-07-29 10:00陆霞飞
英语学习 2022年7期
关键词:逆向通路笔者

文/陆霞飞

小学英语对话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连接真实生活的高通路迁移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在评价方面也比较单一,往往缺少表现性评价。笔者在逆向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对话课的整体设计,以目标引导评价,以评价推进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高阶思维。

当前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迁移低层,缺少与真实生活的连接

Perkins 和Salomon(1988)按照任务的相似性区分了两种迁移:当新任务与原任务相似时,称为“低通路迁移”(low-road transfer),当新任务与原任务不相似时,称为“高通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当前小学英语对话课中通过大量练习实现低通路迁移的做法与“刷题”并无差异。有些教师会为了迁移而设计一些假情境,虽然可以达到低通路迁移的效果,但这些情境根本不会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发生,迁移也失去了实际意义。真实生活中的对话会有自然的回应与话轮转换,但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两方面,阻碍了学生与真实生活的迁移连接。

2.思维浅层,缺少大概念的高阶思维

教师在进行传统的对话课设计时往往注重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落实,忽视思维方法的传授。这就导致学生在对话课中多为被动地接受书本或教师教授的对话内容,缺少知识建构、主动思维以及生成具有生活价值的大概念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化,不利于发展质疑、创新等高阶思维。

3.评价单层,缺失学生的表现性评价

一般对话课的教学评价多设置在最后的对话输出环节,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缺失不利于对学生形成全面的评价。

逆向设计理念及其实施步骤

笔者认为,改变对话课现状的根本是转变教学目标,做好课堂与真实生活的迁移连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自如对话;将教给学生结论转变为培养质疑、创新等高阶思维;将评价设计前置,让学生像评估员一样思考。Wiggins 和McTighe(2001)提出逆向教学设计理念(Backward Design)并将其定义为:教师从最终的结果——预期的目标或标准出发,根据目标或标准对学生学习做出要求以及为达到此要求而实施教学来设计课程。逆向教学设计理念的实施步骤分为以下三阶段:

1.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预期学习结果就是学生需要在本节课达成的学习目标。威金斯和麦克泰(2018)将“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而“意义理解”(大概念)是关键的一层,它是“实现迁移”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统摄“掌握知能”。此阶段需要明确的问题包括:学生应该获得怎样的长期迁移目标?学生获得理解后应该明白什么意义?他们应该思考哪些核心问题?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2. 确定恰当的评估办法

确定恰当的评估办法也就是确定可以接受的证据。此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第一阶段的预期学习成果,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和检验?

3.设计相关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估办法,本阶段主要解决哪类活动、体验和授课方式有利于达成预期学习目标和圆满评估的问题,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逆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设计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英语》(PEP)六年级下册Unit 4 Part B Let’s talk 板块为例,阐释教师如何通过逆向教学设计(见图1)落实对话课教学。

1.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二级知识和技能目标,笔者发现与本课相关的内容有:(1)能借助图片、图像、手势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3)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4)理解和运用有关下列话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个人情况、家庭与朋友、学校与日常生活等(教育部,2011)。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英语》(PEP)六年级下册Unit 4 Then and now,话题为谈论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该话题在六年级下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五年级上册Unit 1 What’s he like?、Unit 4 What can you do?、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以及四年级下册Unit 1 My school 都有涉及。本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大概念为:通过自身的变化发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自身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事物、环境的变迁看到变化产生的原因,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见表1。

图1. 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对话课教学设计流程

在研读《课标》和已学内容、完成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后,笔者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正从童年向青春期过渡,有些学生已步入青春期。笔者对教材图片作了一点改动,在主人公Mike 脸上加了一颗青春痘,以此作为契机与学生聊一聊他们在青春期经历的变化。最终,笔者确定本节课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见表2)。

2. 确定恰当的评估办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表现性任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或学习结果,反馈真实的学习性评价,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学习。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知能”的知识,笔者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提问、对话、点赞等方式进行评价。对于“理解意义”为主的活动,笔者通过提问、对话和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反馈。对于“学习迁移”的活动,笔者通过表现性任务开展形成性评价,在一些高通路的迁移活动中邀请学生一起制定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式评价。例如在“设计招生宣传片文案”的迁移活动中,学生在明确活动任务后,与教师一起制定评分标准(见表3)。

3.设计教学过程

根据预期学习结果,笔者将教学活动分为以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和学习迁移为主的三大类活动。每一类活动中的具体活动对应一至两项目标,分别用A(掌握知能)、M(理解意义)和T(学会迁移)表示(见图2)。

表1. 单元学习目标

表2. 本课预期学习结果

表3. 针对表现性任务的评价设计举例

(1)以掌握知能为主的活动

掌握知能是学生获得深入理解以及学会迁移的必要手段与前提。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三项以掌握知能为主的活动,其中并不是每一个活动的目的都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一些活动也指向加深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① 聊一聊,青春期的变化(AM)

认识自我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能理解与运用关于个人情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一颗青春痘切入,让学生自我评判是否已经拥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见图3)。在自我判断的过程中,学生对青春期变化这一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入,也明确了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心智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 猜一猜,主人公的变化(A)

读图并进行推理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图片(见图4)的帮助下猜测主人公Mike 在小学期间发生的变化并简单阐述变化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的对比运用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关于时态以及行为动词的语言知识与观察、推理、预测的思维能力在此环节得以发展。

③ 仿一仿,对话中的内容(A)

在模仿对话环节,学生除了要关注对话内容,还要确保对说话者的肢体动作、神态、语气都模仿到位。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注意到这些潜台词,在对话中加上了stage direction(用蓝色斜体字表示)(见图5)。此环节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模仿与表演能力。

(2)以理解意义为主的活动

图2.教学过程

图3. 聊一聊,青春期的变化

理解要基于大概念的建立。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依托概念的不断生成得以实现。当我们面对未知时,概念是我们可以赖以思考的已知,每一次探索未知,都会有新的概念生成。换言之,没有概念的生成,就不能获得迁移(杜威,2015)。在意义理解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核心问题是根据大概念提出的,是为了强调这些概念,可以直接指向一个特定的话题(威金斯、麦克泰,2017)。本节课中三个以理解意义为主的活动和其对应的核心问题见表4。核心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对变化的知识进行建构,发展高阶思维。

在开展第二和第三项活动时,学生根据互评单对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发展高阶思维的同时不断推进高质量的表达(见图6)。

(3)以学习迁移为主的活动

迁移具有不同的水平与层次。本节课包含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迁移活动和其迁移类型见图7。

① 近学科领域的低通路迁移:加角色进行对话创演(MT)

在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加入角色和对话创演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对话。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加入不同的新角色。有的学生将Mike 与John 的父母、老师、好友都邀请到照片展,有的学生邀请了喜欢摄影的朋友来参观学习,还有的学生邀请了当地的媒体进行报道。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鼓励对话者不断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角色转换,用语言构建新的话轮,并对说话人的话作出以下回应:“Good job.” “You’re growing.”“That’s good exercise.” “We’re different.”。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碰撞出了不同的思维火花,此低通路迁移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② 近现实世界的低通路迁移:参观我们的老照片展(T)

课前,笔者收集了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并将一半照片在课件中呈现,另一半照片张贴在黑板上。当教师呈现屏幕和翻转黑板的一瞬间,学生发出了欢呼声,没想到可以在课堂进行一个他们小时候的老照片展。学生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同学聊起自己小时候到现在的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图4. 猜一猜,主人公的变化

图5. 仿一仿,对话中的内容

图6. 意义理解活动中的互评表

图7. 学习迁移的活动

表4. 以理解意义为主的活动

图8. 设计母亲节卡片文字(原图)

③ 近学科领域的高通路迁移:设计母亲节卡片文字(T)

五月恰逢母亲节,本节课中所学的“变化”这一概念刚好可以与母亲节的活动相联系:说一说母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写一写母亲这些年的变化,道一道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见图8)。学生在“理解意义”阶段所形成的关于变化的概念在这里又与母亲为他们的付出以及母亲的变化的概念联结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形成高通路迁移。

④ 近现实世界的高通路迁移:设计招生宣传片文案(T)

因为本课是一节对话课,学生除了要迁移运用两种时态谈论自己和身边人的变化外,还需要对他人的对话作出回应。六月就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招生季,学校会在招生季制作一些英语特色的宣传片的传统。因此,笔者建议学校今年可以从六年级学生入手,通过学校电视台采访几名六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说说在母校六年发生的变化以及学校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一方案被学校采纳,于是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即一名采访者与一名被采访者一起来设计招生宣传的文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制定的评价设计展开任务,目标达成度很高。

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逆向设计教学理念在小学英语对话课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能将所学知识如对话内容、对话情感和对话方法顺利地连接到真实生活中,并得到有效运用。其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求索,积极建构知识。再次,在逆向设计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对话课中,学生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甚至在参与制定评价标准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也得益于贯穿于整节课的表现性评价以及学习式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在小学英语的其他课型中尝试使用逆向设计教学理念,进一步助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高通路迁移能力。

猜你喜欢
逆向通路笔者
逆向而行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Kisspeptin/GPR54信号通路促使性早熟形成的作用观察
proBDNF-p75NTR通路抑制C6细胞增殖
通路快建林翰:对重模式应有再认识
Hippo/YAP和Wnt/β-catenin通路的对话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