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融入地理学科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初探*

2022-07-28 07:47:54李春军
地理教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生涯家国研学

李春军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福建 三明 365001)

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需要,规划、设计自身发展道路与方向,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科学地确立目标,对生涯过程做出合理安排,选择个人学习成长与职业发展的方向。[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目前,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学校进行生涯规划整体课程设计,以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将生涯规划融入,指导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规划。

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科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之一。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地理课堂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越来越重要。将生涯规划融入地理学科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的个人目标和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相结合,使生涯规划内容和地理学科家国情怀内容相结合。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涯规划,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一、鼓励生涯探索,提升认知能力

生涯探索包括认知自我的能力和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认知自我主要是对自己优势才能、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等的认识,一般经由对比分析、评估测试等渠道完成,它是一种不断深入的社会动态过程,陪伴着人的终生。认知外部世界主要是对高中各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了解,对未来职业的感知,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模拟体验等途径实现。[2]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升学生对生涯探索的认知能力。

1.拓展教材资源,培养对社会有影响的人

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但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精确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合理拓展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三》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中,除了讲解教科书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拓展介绍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研究,是建立在他对影响水稻生长的光、热、水等自然条件都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在育种基地的选址上,更需用到专业地理知识。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袁隆平的一生,正是认知自我的一生,是对自我生涯不断探索的一生。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中,可以和学生讲述随神舟飞船两次进入太空,并进行太空授课的航天员王亚平的故事。在航天员的选拔过程中,天文学及地球科学知识是必备内容。通过航天员的故事,鼓励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成就航天员的伟大梦想。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确认知自我的重要性,尽快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做一个对社会有影响的人。

2.联系地理史料,培养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维护海洋权益”作为教科书新增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海洋权益有直观的认识,了解我国为维护海洋权益采取的措施、为实现海洋强国之梦所做的努力。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史料,讲好中国故事,进行课程思政,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史料1: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学系教授胡焕庸在《外交评论》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和《法人谋夺西沙群岛》。在文中,胡焕庸教授首次系统论证了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首次为“南沙群岛”命名,还结合时局局势,揭露了西方列强对南沙群岛的野心。后来在1947年,由民国政府绘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即南海十一段线地图上,首次标注了“南沙群岛”。[3]

史料2:1936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白眉初编绘了《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图中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周围用国界线标明,以示南海诸岛同属中国版图。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形断续线的雏形。[4]

胡焕庸和白眉初等地理学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国家主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些史料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理学科在国家发展、建设等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的意义,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爱国、建国的种子,增强爱国、建国之心。正如白眉初先生所言:“爱国,学地理之首;建国,学地理之本。”

二、拓展生涯意识,搭建发展平台

发展既是生涯规划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贯穿整个过程。生涯规划首先是唤醒学生的发展意识,特别是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发展是学生自身的、积极的发展,自主发展意识是推动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学生生涯规划中必须要树立的基本价值观念。自主发展,即强调以目标为引导,积极激活学习动机,发现有利于学生地理发展的有效方式和办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复习与有效掌握,进一步发掘学生自我潜力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生涯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唐纳德·E·舒伯(Donald E. 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15~24岁是人的职业探索期,而高中阶段正是职业启蒙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可以根据兴趣、需要与能力,进行角色探索与职业探索。在新高考模式下,学校社团活动日渐丰富,社团类型也日渐多样。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建设地理社团,培养有自主意识的人。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组开设了“望星空”天文社、地球家园等学科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丰富的学科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涯意识,实现自主发展。如“望星空”天文社每学年根据必修《地理一》第一章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举行“广寒宫”设计大赛,使用新教科书后,根据教科书内容调整为“火星基地”设计大赛(见图1)。天文社的学生自己策划大赛方案、组织实施及评选展示等,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己做主、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广寒宫”“火星基地”等社团活动内容也使学生能用地理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居住的地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图1 火星基地设计图

社团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兴趣的舞台,对学生知识的扩充、技能的提高、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至关重要。当下,地理社团已成为地理学科活动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5]学校地理社团活动已成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扩展眼界、增强交流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以实现学校“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发展生涯思维,体验人生经历

生涯思维是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表现出的一系列复杂心智操作过程。合理决策是生涯思维的重要环节,即在认知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参与研学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学生生涯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地理研学活动中,通过融合研学实践,培养传承文化的人。

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古镇寻踪,解密丹霞”研学课程(见表1),涵盖语文、美术、地理、音乐等学科,以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为基地,带着学生踏上红色之旅、自然之旅、科普之旅、艺术之旅、文化之旅和地质之旅,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团结协作,一起辨认地图、探索历史、学习诗词、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表1 “古镇寻踪,解密丹霞”研学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研学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是承载生涯教育社会学习的有效载体。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体验研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过程。通过参与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书本知识和现实社会间存在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在体验中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在参与研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展生涯思维,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为今后的生涯规划做出合理决策。

四、树立生涯目标,达成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既表现为学生的人生价值、潜力和创造性能力得以发挥的理想状态,也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是个人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目标与评判准则。自我实现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成长过程,是一个量变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结果,是个人潜能积累和实现的过程。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以高中必修《地理二》“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可以让学生了解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的典型案例:美国以其占据的高科技领域技术优势为筹码,对中国高端制造业进行严格限制;美国妄图延缓,甚至拖垮中国的工业3.0计划,而我国则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在高端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行专项攻关,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打破美国的“包围圈”,斩断掐住我们脖子的黑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历史机遇之际,结合生涯规划教育,展望学科前沿,让学生设计生涯目标,加深家国情怀体验,培养责任感,明确报国之心,培养眼光超前的人。

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将直面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用“两弹一星”精神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对中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培养超前眼光,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寻找个人发展方向,将个人的生涯规划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理念统领下的核心素养构建和家国情怀培养路径。地理学科教育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灌输,更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兴趣和学科认同感,让学生有学科成就感。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地理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规划,不但能提升学科教学效果,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拓宽学生的认知途径;将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还能进一步发掘学校的教育潜力,促进教学事业健康稳步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生涯家国研学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吐槽退役生涯
家国两相依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家国情怀
研学之旅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