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香君,黄强,陈燕,唐玉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11岁。2018年9月13日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主诉腹痛1天,主要位于两侧中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体格检查除双肾区压痛,叩击痛外,未见其他异常。2018年9月23日再次就诊,主诉反复解烂便2个月,近2个月来解稀水样便,日解10次。体格检查下腹叩压痛,肠鸣音活跃,未见其他异常,诊断为迁延性腹泻病。2018年09月25日到我院就诊,主诉腹痛20天,2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脐周为主,呈间歇性,持续约半小时,可自行缓解,伴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咖啡样物,大便较稀,无发热。
体格检查 神清,精神反应可,肤无皮疹及皮下出血点,咽红+,扁桃体Ⅰ°肿大,未见脓苔,未见疱疹,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腹软,稍饱满,脐周轻压痛,肠鸣音稍活跃,肢端暖。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9.0×109/L,红细胞4.7×1012/L,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405×109/L,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12×109/L;粪便常规:结果均正常;A群轮状病毒试验:阴性;寄生虫检查:找到绦虫卵。粪便培养:培养无沙门、志贺菌生长,普通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未培养出霍乱弧菌。
同事刚开始找到一个绦虫卵(图1),由于平时极少绦虫卵阳性标本,全国绦虫卵感染率仅为0.06%[1],见到典型的绦虫卵后并没有移动显微镜视野,也没有进行全片阅读式顺序镜检,请多位老师确认后就报告了找到绦虫卵。后面笔者又发现多种寄生虫卵及线虫(图1-3),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怀疑标本是否有污染,一方面拿大便培养标本检查未见任何虫卵,另一方面联系病人家属重新留取标本。第二日重留标本未找到寄生虫及虫卵,后连续三日留取粪便标本,未见寄生虫及虫卵。连续3年随访均未见异常。第一份粪便常规检查标本情况:找到微小膜壳绦虫卵、鞭虫卵、受精蛔虫卵、线虫。
图1
绦虫主要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与成人相比,儿童寄生虫的发病率更高[2]。显微镜形态学检查找到寄生虫(卵)是确诊寄生虫感染的金标准,但必须标本合格,不能污染。通过此案例,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值得学习和思考:
根据《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第3版)规定,粪内寄生虫卵检查法中的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方法:要求每份标本涂片2-3张,采用阅读式顺序检查以防漏检[3]。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由于标本量过多,工作强度大,往往找到一个虫卵后,就直接报告,不再继续找完整张涂片。据文献报道[4-6],同时感染几种寄生虫的人员还是较多存在,为了避免漏检,我们要按要求采用阅读式顺序找完全片,对有临床症状的或怀疑有寄生虫感染的,要求至少看三张片。不同寄生虫感染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根据寄生虫的不同,所用药物不同或者用药方法和剂量不同[7]。因此,找到一种寄生虫或虫卵后,必须继续以阅读式顺序找完全片。
图2
绦虫感染者一般没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只是轻微的肠胃症状,但严重者可引起恶质病[8]。而且寄生虫可以引起儿童腹泻,腹泻成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9]。因此多种寄生虫我们要引起重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当同一个标本找到多种寄生虫或虫卵时,应该结合临床,对不符合临床表现的应该怀疑标本是否存在污染,建议连续检测3天以防止标本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粪便病原学检查是寄生虫病诊断的依据,因此找到虫或虫卵对临床意义重大。但由于粪便标本是由患者自己采集,检验前质量控制很难得到保证,粪便标本的正确采集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临床诊疗的方向。作为检验人员,必须重视粪便检查的质量控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思考解决方案[10,11]。特别是儿童,应注意标本的污染,此病例中由于儿童不愿意与奶奶分开,想在城里居住,故意装病来城里看病,粪便标本不知从何而来。我们对医院多个公共卫生间的厕所进行了检测,发现有霉菌,线虫,钩虫卵,可能前面带虫者留下的。因此建议儿童粪便标本大人协助采集,防止污染和小孩故意乱采。
此次病例中,有一个虫卵变形(图4),镜下难以辨认,由于此片盖了盖玻片,并且长达几个小时,可能是盖玻片压的,并且盖的时间太久导致虫卵变形。所以建议在湿度较高的南方,可使用生理盐水直接图片镜检,这样能暴露出病原体的原始形态结构,使我们在镜检中容易识别。如果在较干燥的北方,涂片容易干,在使用盖玻片时,要注意手法,不能用手指按压盖玻片,使得镜下病原体变形,不能正确识别,并且注意阅片时间不宜过长,载玻片与盖玻片间的水膜变少后也容易使病原体变形。对难以辨认的虫卵,可以用吸耳球轻轻吹,以多角度观察虫卵的全貌,方便辨认。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