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2022-07-28 08:52郭伟刘佩军郭雅碧肖承承刘艳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7期

郭伟,刘佩军,郭雅碧,肖承承,刘艳阳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1],由于其尚未影响到颈部椎间盘,所以在临床症状上往往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而没有上肢感觉及肌力减退等症状。

既往此类颈椎病的治疗集中在改善临床症状,但由于没有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往往容易复发。悬吊疗法,起源于挪威,早期应用在体育领域,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强调在不稳定的平面下进行运动控制,可加强核心肌群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2]。近年来,关于使用悬吊运动疗法的研究越来越多[3],其主要激活颈部深层肌群,进而改善颈椎稳定性,减少症状的复发。笔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浮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至10 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0 例,诊断参照2018年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临床诊断标准[1]:①患者主诉枕部、颈部、肩部疼痛等异常感觉,可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③除外其他颈部疾患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颈部症状。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75 岁,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分;③患者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疗程坚持治疗。排除标准:①颈椎伴有先天畸形,外伤或手术史患者;②伴有其他类型颈椎病,如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者;③伴有严重感染患者;④伴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⑤不能配合完成检查、治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0 例。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无退出。其中对照组男22 例,女 18 例;年龄18~62 岁,平均(42.57±7.84)岁;病程 2~52 个月,平均(20.87±12.52)个月。联合治疗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19~59 岁,平均(43.24±6.15)岁;病程1~55个月,平均(21.52±11.85)个月。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浮针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术者将患者颈背部有紧张、僵硬、结节、条索或触诊有不适感的位置确定为肌筋膜触发点,即进针点,并标记。多数患者可在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位置触及肌筋膜触发点[4]。进针点常规消毒,选择一次性无菌浮针,用进针器将浮针刺入,调节浮针进入深度使其留于皮下,沿着皮下推进,使皮肤呈线状隆起,保持患者无痛前提下调整进针力度及方向。运针完成后持针作扇形扫散,待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停止治疗,将针芯拔出,将软管留在皮下固定4~6 h后拔出。每2天1次,共治疗7次。

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行悬吊运动疗法[5]。首先进行弱链测试,判定颈部肌群在不同平面的稳定性,制订训练方案。①主动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微屈膝,弹性绳固定胸椎及骨盆,头部用中分带固定悬吊。常规先嘱患者颈部侧屈、前屈、后伸和旋转至最大程度,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保持5 s;每5 次为 1 组,共完成 5 组,每组之间休息 30 s。对于检测出明显功能减退的动作可加行2组治疗。②悬吊患者使身体悬空,头与躯干等高呈一直线,再重复上述各维度动作,共完成5组,每组之间休息30 s。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动作标准、控制身体稳定并保持无痛,每天1次,共治疗2周。

1.3 疗效观察指标

①VAS[6]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7]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分别采用VAS量表和DNI量表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VAS 量表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超过7 分为严重疼痛且难以忍受。NDI 量表由10 项功能条目组成,每项得分0~5 分,总分50 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障碍程度越高。②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纤维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esn frequency,MF)值:选取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纤维作为颈部疲劳实验部位。检测时将2 个表面电极平行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的肌纤维方向对称放置,记录电极旁开2 cm处放置参考电极,采集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纤维的表面肌频域分析中的MF[8]。肌肉表面肌电与疲劳呈负相关,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纤维MF 值越高,代表颈部疲劳程度越低,反之,则颈部疲劳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个时间点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随访时VAS 评分较治疗后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随访时VAS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VAS 评分比较(,分)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②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组别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例数40 40治疗前6.25±1.04 6.07±1.32治疗后3.12±1.08①2.09±1.21①②随访时3.89±1.05①③2.21±1.11①②

2 组患者治疗前N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个时间点联合治疗组N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随访时NDI 评分较治疗后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随访时NDI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NDI 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ND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②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时对照组联合治疗组40 40 21.52±6.67 20.98±7.19 9.72±3.25①5.78±2.01①②11.98±4.51①③5.99±1.98①②

2组患者治疗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 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个时间点联合治疗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随访时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 值较治疗后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随访时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 值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 值比较(,Hz)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 值比较(,Hz)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②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40联合治疗组40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治疗前42.67±4.59 54.65±3.84 43.08±5.13 55.16±4.12治疗后54.61±3.98①69.54±4.58①59.87±2.51①②73.14±3.59①②随访时50.24±2.97①③63.98±3.24①③57.98±3.78①②72.37±2.78①②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现在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9],其早期的病变是以颈椎稳定性下降为基础的。颈椎的稳定性主要靠骨骼、肌肉和韧带三者共同维持,韧带的张力一般受颈椎骨性排列的影响,所以对颈椎稳定性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肌肉和骨骼排列上。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的骨性序列都是紊乱的[10,11],颈椎的前移、曲度的改变会增加肌肉的负荷,导致其过度疲劳,而颈部深层肌肉的退化也会导致颈椎曲度的改变,对颈部肌肉的治疗可影响到颈椎骨性排列。Tamai等[12]研究发现颈部肌肉的紊乱加重了颈椎本身的退变,减轻颈部肌肉的退变可阻断病情进展。

颈部肌肉包括浅表的相位肌和深层的姿势肌,颈椎稳定主要靠颈部的姿势肌,也即深层肌群[13-15]。长时间姿势异常可导致深层肌群废用,进而出现运动控制能力下降,机体为了保持颈椎稳定,会激活浅表肌群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等来代替深层肌群的功能以维持稳定[16,17],久而久之则出现颈椎退变及局部疼痛。有学者发现,长期异常姿势可导致颈痛患者深层肌群耐力下降[18],最常见的头部前倾姿势使颈部浅表肌群持续疲劳[19],肌张力增高,而这种病理改变可通过浅表肌群表面肌电测量进行量化[20],那么如何减轻浅表肌群的疲劳,重建深层肌群稳定性就是研究的重点。

颈部的痛点、结节往往是筋膜在力的传递过程中形成的高张力部位,浮针疗法是通过在浅筋膜下扫散治疗减轻局部张力,重新疏通局部血液循环,可缓解疼痛,减轻浅表肌群的疲劳程度。本研究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时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VAS评分、NDI评分升高,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降低,证实单纯浮针治疗可改善局部症状,减轻肌肉张力;但是,对照组由于没有重建深层肌群的稳定性,所以在随访时出现了症状的反复。当加行悬吊治疗时,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21]。悬吊治疗是近年来国际公认的改善核心稳定性的方法,通过弱链测试确定训练平面,创造不稳定的平面来激活颈部深层肌群的稳定性[22],改善颈部的本体感觉[23-25]。当颈部深层肌群激活后,可维持颈椎曲度,避免浅表肌群受力过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MF 值的变化[26,27]也从侧面证实了其疲劳程度的减轻。本研究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时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MF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时间点联合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并且联合治疗组随访时各项指标较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浮针结合悬吊治疗与单纯浮针治疗比较,不仅可以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针对其颈椎稳定性也有积极意义,且症状不易反复。同时,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的MF 指标也可作为评估患者颈椎稳定性和预后的关键评价指标,对于临床随访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