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均贤 姚剑锋 唐锦华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大脑供血动脉(颈动脉与椎动脉)闭塞或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发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1]。缺血脑卒中的患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其多发于>40岁的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该病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静脉溶栓是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措施,且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患者无年龄限制[2]。由于个体存在着体质不同、种族不同等差异,使得临床对于静脉溶栓药物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可以直接激活纤维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有研究表示[3],阿替普酶能够改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神经损伤程度,发病3.0~4.5 h内的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NIHSS评分分为观察组(NIHSS评分≤4分,31例)和对照组(NIHSS评分>4分,33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71.26±4.15)岁;发病至溶栓时间1.3~4.5 h,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2.16±0.31)h;合并疾病:高血压11例、冠心病8例、颈动脉斑块11例、脑梗死史3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72.38±4.67)岁;发病至溶栓时间1.5~4.5 h,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3.03±0.24)h;合并疾病:高血压11例、冠心病9例、颈动脉斑块9例、脑梗死史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下开展。纳入标准:经头部CT检查确诊,发病至溶栓时间≤4.5 h,症状维持时间>30 min;存在神经功能缺损。排除标准: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伴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因动脉瘤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处于出血状态者;脑卒中并发癫痫者;近10 d内曾接受动脉穿刺者、有创的心外按压、非压力性血管穿刺者;对阿替普酶过敏者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凝聚、补液、降颅压、神经营养等,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分别给予其降脂、降压、降糖等治疗。同时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商品名:爱通立,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注册证号S20160054,规格:20 mg)治疗,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其中总量的10%在1 min内静脉推注完,剩余的90%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 h。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采用NIHSS,该量表评估项目主要有意识水平(提问、指令)、凝视(水平眼球运动)、视野、面瘫(示齿、扬眉、闭眼)、上肢运动(坐位、卧位)、下肢运动(下肢卧位抬高)、共济失调(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感觉(针刺)、语言(命名测试、阅读测试)、构音障碍(读单词)、忽视症等11个方面,总分值0~42分,评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NIHSS评分进行评估,根据NIHSS评分变化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85%;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85%;无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或升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统计两组治疗2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左侧基底节区少量出血、无症状脑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低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脑血管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认为其致病因素是血液或者血管、血液动力学异常表达导致大脑动脉堵塞或狭窄[4-7]。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长期吸烟及酗酒、过度肥胖等。现阶段,临床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药物较多,常用的为静脉溶栓药物,该类型药物能够有效地防止血小板聚集以及营养神经。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越早治疗就越有利于血管再通,以便改善患者的大脑缺血现象,改善预后,从而达到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8-10]。
阿替普酶为一种血栓溶解药,该药可通过本身的赖氨酸残基和纤维蛋白结合,同时能够激活和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快速溶解血栓,改善神经功能。有研究提示[11],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NIHSS≥7分者与NIHSS≤6分者相比较,约1/3患者在治疗后结果不理想(改良Rankin评分≥2分)。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能够促进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这是因为阿替普酶可以在纤维蛋白含量较高的血栓处激活纤溶酶原,并溶解血栓,且该药在纤维蛋白含量较低的血栓处并不会激活纤溶酶原,因此不会增加继发出血的风险,故而达到改善神经损伤的作用。朱建建等[12]研究报道,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类似。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低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较高。阿替普酶可从血液循环中迅速清除,主要经过肝脏代谢,其血浆清除率为550~680 ml/min,相对血浆α半衰期为4~5 min,表示20 min后,血浆中该药的含量仅为10%,故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3,14]。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NIHSS评分≤4分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