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2022-07-28 03:00孙丰兵丁培源张健孟佑强黄盛游轶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罗非班尼莫地平栓塞

孙丰兵 丁培源 张健 孟佑强 黄盛 游轶杰

对于动脉破裂患者,临床主要以支架或弹簧圈进行血栓形成的预防,但为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需使用部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等[1,2]。其中替罗非班是一种经小分子化学合成的酪氨酸衍生物,其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对血小板聚集受体进行抑制,且其用药效果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用药后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经肾脏代谢,安全性高,在临床神经介入治疗中广泛使用[3,4]。本次研究就此深入探讨,以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5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52例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2.41±9.87)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50±10.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患者经三维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入院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间在0~4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术前有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史患者;对本次研究中涉及药物存在过敏、禁忌证患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HuntHerss分级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采用CTA或DSA对患者头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进行评估,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介入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取替罗非班[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规格:100 ml∶盐酸替罗非班(按C22H36N2O5S计)5 mg与氯化钠0.9 g],按照10 μg/kg静脉注射,手术后改用静脉滴注,维持剂量0.2 μg/(kg·min),24 h后剂量减少至0.05 μg/(kg·min),48 h后口服尼莫地平(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540)20~40 mg/次,3次/d。

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200 mg/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300 mg/次,1次/d;手术后,将用药剂量调整为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在患者手术期间如发现血栓形成,应当立即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待手术结束对患者进行CT扫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术后出血,如存在则应当立即进行止血治疗。术后10~15 min对患者进行一次CTA检查,对患者静脉瘤血流状态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由专业医护人员在重症监护室内观察24 h以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头颅动脉瘤造影结果及颅内出血、血栓栓塞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头颅动脉瘤造影结果比较 52例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62枚,分别为颈动脉中间段9枚、前交通动脉终段5枚、颈内动脉床突中段7枚、大脑中间动脉11枚、大脑前端动脉3枚、锥动脉3枚、脉络膜前段动脉4枚、小脑中间动脉4枚、小脑后动脉4枚、小脑前动脉4枚、基底节区动脉4枚、后交通动脉4枚;其中观察组31枚,对照组31枚。瘤直径范围1.5~15 mm,平均直径(6.2±1.1)mm。两组颈动脉中间段、前交通动脉终段、颈内动脉床突中段、大脑中间动脉、大脑前端动脉、锥动脉、脉络膜前段动脉、小脑中间动脉、小脑后动脉、小脑前动脉、基底节区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头颅动脉瘤造影结果比较[枚(%)]

2.2 两组颅内出血、血栓栓塞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术中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栓塞发生率11.52%低于对照组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内出血、血栓栓塞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临床神经外科中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对于此类患者手术治疗越早,其取得疗效越好,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越高[5,6]。近年来,随着临床介入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介入栓塞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受到了临床医师与患者的认可[7,8]。但是由于介入栓塞术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形成风险,进而需要临床引起重视[9,10]。

一般情况下,介入栓塞术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①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不充分,全身肝素化不足;②在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血管内皮产生了损伤,进而导致内皮下胶原、血小板粘附蛋白暴露,导致血小板粘附聚集;③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导管、导丝的机械刺激引起的血管痉挛,进而导致血流缓慢,引起血栓栓塞;④颅内支架置入,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血栓形成,对于网膜密集、金属含量高的支架,血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11-13]。

针对急性血栓形成风险,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在于促进病变血管的通畅,恢复缺血脑组织灌注,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4-16]。目前,溶栓治疗是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人重组纤溶酶原激活物、链激酶以及尿激酶等,但是上述药物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出血率高的问题,进而对其在颅内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产生了限制性[17-19]。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其中,替罗非班能够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表面活化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产生抑制效果,进而对机体血小板的交联以及聚集作用产生阻断作用,有利于局部新鲜血栓的溶解,促进机体血流的恢复,降低远端微血管的栓塞作用,还能够实现新鲜血栓簇的分解[20-25];此外,替罗非班半衰期较短,仅仅在1.4~1.8 h,起效快,能够实现药效的最大程度抑制效果,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较小,在停药2~4 h后血小板功能即可迅速恢复值基线水准;尼莫地平是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型的药物,并且价格较为便宜,适用于长期服用,在临床中针对栓塞患者可显著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脑神经性缺血,配合替罗非班用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新鲜梗死组织的微循环,抑制微循环血栓的形成,增加机体的微循环灌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26-30]。

综上所述,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应用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预防围术期栓塞的发生,临床可行性价值高。

猜你喜欢
罗非班尼莫地平栓塞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HPLC法测定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中光学异构体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替罗非班诱导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