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剪切波弹性成像与改良瘢痕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022-07-28 02:35陈燕璇梁键锋冯明初韩小华纪宗萍陈高飞陈东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信度疙瘩瘢痕

陈燕璇,梁键锋,冯明初,韩小华,纪宗萍,陈高飞,陈东祥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①超声科,②皮肤科,广东 中山 528400)

瘢痕疙瘩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组织过度增生、修复形成的病理性瘢痕[1]。瘢痕超出原损部位、高出皮肤表面呈蟹足状、持续生长,是一种类肿瘤疾病,可导致皮肤瘙痒、疼痛、破溃感染,影响外观,甚至癌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频超声观察瘢痕疙瘩的二维特征,并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定量评估病灶的组织弹性,探讨超声在瘢痕疙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份至2021 年5 月于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47 例(共52 个病灶),其中男9 例,女38 例;年龄28~68 岁,平均(38.3±12.4)岁。所选病例均根据《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3]筛选入组,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由2 名皮肤科医师根据Mecott 等[4]验证的改良瘢痕量表(modified scar scale,MSS)对瘢痕疙瘩的表面、边缘高度、高度、颜色差异4 个方面进行评分。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东芝Aplio 5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8 MHz。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在病灶表面涂较厚的无气泡耦合剂,先用二维超声观察病灶的大小、内部回声、累及层次,再用CDFI 观察病灶的血流情况,并根据Adler 血流分级法进行分级。对病灶行SWE,测量其横向、纵向及邻近皮肤的平均杨氏模量值,每个病灶重复测量3 次,取平均值。

1.3 摄影标准 病灶皮肤摄影根据《皮肤科摄影专家共识》[5]要求进行,同一摄影者在同一个照相室,光源相同,用同一部相机,曝光时间、光圈与快门速度一致,并对患者进行编号。评分员A、B 采用双盲法进行评分。1 周后打乱患者顺序,2 位评分员再次进行评分。2 次评分由实验员C 保密收集整理,确保信度实验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杨氏模量值组间比较行Wilcoxon 符号秩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评分员的重测信度及评分员间的信度。瘢痕疙瘩的杨氏模量值与MSS 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瘢痕疙瘩的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表现 47 例52 个病灶中,胸前28 个(图1a),上腹部5 个,下腹部3 个,腋前线3 个,肩背部4 个,耳周2 个,背部2 个,肚脐2 个,足背1 个,上臂2 个。超声示病灶左右径平均(25.5±14.7)mm,上下径平均(15.4±10.8)mm,前后径平均(5.5±3.8)mm。病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2 例见线状高回声(图1b);病灶位于真皮层41 个(78.8%),达皮下脂肪层11 个(21.2%)(图1c)。血流分布:0 级33 例、Ⅰ级8 例、Ⅱ级4 例、Ⅲ级7 例(图1d)。

图1 女,43 岁 图1a 胸前瘢痕疙瘩呈蟹足状生长 图1b 病灶内可见线状高回声(箭头)图1c 病灶累及皮下脂肪层,形态不规则(箭头)图1d CDFI 示病灶内血流丰富,Adler 血流分级为Ⅲ级 图1e 病灶行剪切波弹性成像 图1f 病理切片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胶原化增粗(HE 染色,高倍放大)

2.2 瘢痕疙瘩的横向、纵向及邻近皮肤的杨氏模量值比较 瘢痕疙瘩的横向平均杨氏模量值为(109.9±24.7)kPa,纵向为(27.6±24.7)kPa,邻近皮肤为(26.2±27.0)kPa。横向、纵向平均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6,P<0.01)(图2);横向与邻近皮肤平均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6,P<0.01)(图3);纵向与邻近皮肤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6,P=0.752)。

图2 瘢痕疙瘩横向与纵向平均杨氏模量值箱式图比较 图3 瘢痕疙瘩横向与邻近皮肤杨氏模量值箱式图比较 图4 评分员A、B 的改良瘢痕(MSS)评分Bland-Altman 散点图 图5 横向平均杨氏模量值与MSS 评分密切相关(rs=0.635,P<0.001)

2.3 测试者间信度与重测信度 评分员A 的2 次评分结果可重复性好(ICC=0.972,95%CI 0.949~0.984),评分员B 的2 次评分结果可重复性好(ICC=0.972,95%CI 0.952~0.984),评分员A、B 评分一致性好(ICC=0.938,95%CI 0.895~0.964)。评分员A、B 的MSS 评分Bland-Altman 散点图见图4。

2.4 杨氏模量值与MSS 各项评分的相关性 瘢痕疙瘩的MSS 评分为6~13 分(中位评分为7 分)。瘢痕疙瘩横向平均杨氏模量值与临床MSS 评分密切相关(rs=0.635,P<0.001)(图5),纵向平均杨氏模量值与临床MSS 评分无相关性(rs=0.08,P=0.652)。瘢痕疙瘩横向平均杨氏模量值与MSS 评分细则里面的表面评分及边缘高度评分存在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0.641,0.568;均P<0.001)。病灶高度、颜色差异与横向杨氏模量值相关性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0.290,0.276;P=0.037,0.048)。

3 讨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但皮肤病变一般体积较小。CT 和MRI 对微小结构的分辨力较差,为皮肤疾病提供的参考价值有限。随着高频超声的发展,其在皮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有学者认为,高频超声是皮肤病变客观、非侵入性的可靠的检查方法[6-8]。高频超声可直观观察病灶累及层次及内部情况,准确测量病变深度。本研究中2 例瘢痕疙瘩内可见线状高回声,可能是瘢痕疙瘩向外侵袭性生长时累及皮肤、毛囊及毛发,毛囊调零后毛发脱落形成的线状高回声,有待病理切片证实。

SWE 作为评估组织硬度的新技术,具有测量无需施加外力、可客观提供定量参数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浅表小器官及肝脏的诊断中[9]。

正常皮肤真皮层内95%为胶原纤维,在伤口愈合期间,胶原纤维的合成和降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而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胶原蛋白合成快于分解,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并胶原化增粗,从而导致瘢痕疙瘩的硬度增加[10]。这与本研究瘢痕疙瘩的横向杨氏模量值明显大于邻近皮肤相符合。正常皮肤具各向异性,瘢痕疙瘩中的各向异性更为明显[11]。剪切波在与肌腱纤维平行方向上传播速度快于垂直方向[12]。本研究中瘢痕疙瘩的横向杨氏模量值明显大于纵向,结合病理切片上所见纤维组织增生聚集,笔者猜测病灶行横向SWE 检查时,剪切波的传播方向可能与部分纤维组织平行,这有待离体标本实验证实。

本研究发现,瘢痕疙瘩的MSS 评分与横向平均杨氏模量值存在相关性。瘢痕疙瘩横向平均杨氏模量值与MSS 评分细则里面的表面评分及边缘高度评分存在相关性。MSS 表面评分是根据瘢痕疙瘩的表面粗糙程度赋予不同分值,表面越粗糙,说明其内部胶原纤维沉积越多,组织硬度增加,横向杨氏模量值亦越高。病灶高度与横向杨氏模量值相关性较低。本研究通过对比病灶二维超声图像及皮肤摄影图观察到以下现象:部分瘢痕疙瘩位于真皮层内,露出皮肤表面仅占一部分,因此MSS 的高度评分不高,但高频超声能观察到位于真皮层内的病灶,能更真实地评估病灶的高度和硬度。另外,瘢痕疙瘩的颜色差异与横向杨氏模量值相关性较低。原因可能为:①瘢痕疙瘩的临床表型分为浸润、红色、紫色、白色和老年。根据病理分为炎症期、增殖期、成熟期3 个时期[12],但每个时期并非单独存在,可交错存在或其中某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炎症期为主导时,病灶表面呈红色或紫色。增殖期过度到成熟期时,病灶可呈紫色或白色。故病灶表面的颜色与组织硬度的相关性较低。②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进行亚组分析,数据可能存在偏倚。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样本量较小,尚待大样本进一步修正和证实。②未对瘢痕疙瘩进行分区域、分类分析。③未进行测量值与组织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猜你喜欢
信度疙瘩瘢痕
瘢痕也可能会癌变
秋天的疙瘩
英雄
大学生积极自我量表初步编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
计算机辅助英语测试研究
疙瘩爷
瘢痕也会变成癌
墨子论度
TGF—β的信号转导与病理性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