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晨曦 李超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广元 628017)
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公共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都按照相关标准建设了综合性、专门性的体育场馆,也逐步配置了室外开放性的全民健身设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为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当地政府社会治理水平等差异,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非均等化。加强对非均等化成因的研究工作,实施系统性与针对性并举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是助力全民健身工程以及打造健康中国的有益探索。
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城乡发展差异是系统性问题。首先,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配置在城乡不均衡。相对而言,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专门项目的体育场馆等都建设在城市中心等区域,对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来说鞭长莫及,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被边缘化。其次,公共体育服务不均衡。由于城市的生活、交通、学习、娱乐等方面都十分健全且便利,公共体育教学人才、教练人才、体育医疗人才与体育技能研发人才等都聚集在城市,农村则因为受到各种发展问题的限制,难以吸引与留住相关人才,导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难以实现突破,即使有一些志愿者在农村参与服务,但是其也只是暂时性地服务而已,不可能长期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因管养不足而导致毁损性闲置,是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不均衡的又一普遍原因。首先,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保养不足。无论是当地政府部门,还是各种社会机构等相关主体,在安装了相关体育设施后,相关的保养、维护与维修等出现缺位现象,导致很多设施因为风雨侵蚀、零部件磨损与丢失等,直接成为无法使用的废品,原本应该承担公共体育服务,却成为摆设。其次,公共体育设施使用不当,导致损坏严重。由于缺少管理人员、体育指导人员等专业体育服务人员的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甚至极个别的群众故意破坏,缩短了体育设施的使用寿命,也是直接导致公共体育服务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公共体育人才缺乏是制约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政府体制机制上缺少对公共体育服务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在政府财政编制序列里,很少有公共体育服务的岗位,直接造成了社会需求与政策不供给的矛盾。其次,承担公共体育服务者,总量少、分布不均。从总量上,专业从事公共体育服务和教育工作的人才是少之又少的。就体育人才集中的城市而言,虽然体育人才数量比较大,但是相对于常住人口,却是很少的。就体育人才缺乏的农村而言,由于农村地域面积大、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人口总量多等因素,很多县乡里只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样的配比很难满足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为了让各地方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充分发挥其职能性作用,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奖惩并举的政策,并要以国家法规政策的刚性要求为基础,推动各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这是确保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发展的最佳途径。首先,要对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采取均等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如建设体育场馆时,可以利用一切空闲地块配置室外健身设施等,从功能化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来完善公共体育建设,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体育服务,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实现体育服务均等化。其次,对于人口相对松散的农村,可以采取空间均等化的投入形式。农村人口居住得比较松散,可以以某个村庄为中心,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以便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最后,要制定一些激励性政策,来均等分配体育服务人才。各地方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来引导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在特定的群体、特定区域中开展体育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高效举措,如可以通过定期招募志愿者,让他们为农民开展一些体育服务指导,也可以定期组织保健指导人员,对人们的日常健康生活以及健身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案等。
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建设与装备标准化的体育场馆是必需的硬件与要件。学校体育场馆或操场除了满足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意外,为周边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也应该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首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开放体育场馆。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如在业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的时段等,可以有限开放体育场馆,满足居民多样性的健身需求。其次,学校体育教师与体育特长教师在业余时间,到居住地开展体育服务活动。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对于体育项目、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的掌握,相对优于其他群体。因此,可以有效激励广大教师发挥志愿者精神,到广大群众中无私地开展体育教育服务,在一定限度上能够解决体育服务指导人才不足的问题。最后,学校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服务能力。在既定的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框架内,要结合体育发展的实际,研发“契合发展需求的青少年体测项目”,制定与执行“科学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发展和管理制度”,既为学生学业考核范围的体育服务,也为学生提供兴趣发展性的体育服务,以助力学生多样性发展与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从城市宏观发展的维度,对特定行政辖区内实施均等性规划,进而保障体育场馆建设与体育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是城市化进程中比较典型的标识之一。首先,要开展新城市化建设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规划。可以直接把公共体育服务,规划到城市建设项目内,让公共体育服务来成为新建设区域中的基本要素。如可以根据新设计小区的居民容纳量,来规划出公共体育建设用地,建设一些体育娱乐活动的场馆,这样既能从空间上覆盖周边居民区,也能有效地满足辖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其次,要打造公共体育服务区块链。以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以及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绩效评估建设科学化等为基础,来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要件,也可以指导群众利用一些健身APP,根据APP 中的健身指数,为群众设置运动方案。最后,要对城市的老城区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一些补救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规划。如可以在城市发展的宏观规划内,结合公共体育资源量、常住人口实际等因素,对这些区域进行完善性或补救性的规划,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各类群体人数都非常庞大,对于不同的群体开展处方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有效措施。因此,服务群体均等化是当前的重要原则之一。首先,各类群体被服务的频度相对均等。在公共体育设施等既定的情况下,各种体育项目的专业指导人才对特定群体的教学、指导等,要以符合体育规律的适当频度提供服务。例如,针对广场舞的服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创编一套新的技能动作,既支持群众的健身需求,又保持广大群众对广场舞的新鲜感。其次,各类群体被服务的广度要均等。当前,在一些地区实践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制”及其治理活动,就是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差异,通过对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统筹规划、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对各类群体提供精准、高效的体育服务。以老年人、亚健康者、慢性病患者、疾病与伤残康复者等为例,由于各种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并不能到公共场所接受体育服务,反而需要体育服务者上门服务,服务好这些弱势群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健康家人的后顾之忧,提高整体家庭的健康水平。
目前,服务项目单一是造成群众兴趣低下与健身效果差的原因,而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均等化则是值得坚持的原则之一,具体实现路径有3种。一是要尽可能地提供多个体育项目的服务。从体育科学的角度,健身群众能开展两个以上项目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如把力量型与技巧型项目相结合,则能达到力量和敏锐性相统一的健身目标。二是要把现代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时尚体育项目等均等化。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要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据一定比例,发挥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理疗、中医等功能。三是对瑜伽、跑酷等时尚体育项目加大服务力度,以达成“从生产层、供给层、治理层赋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公共体育服务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健康中国的基本举措,是打造体育强国的基本路径之一,更是惠及全民幸福的民生工程之一。需要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各种资源投入,并运用政策的灵活性,激发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与政府服务形成互补,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可持续、针对性强的健身运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