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园
(汕头大学 图书馆,广东 汕头 515063)
潮汕籍学者杜国庠(1889—1961)是新中国著名的红色哲学家。杜国庠有一个雅号叫“墨者杜老”。这个雅号由郭沫若最先提出,侯外庐在一篇纪念文章中,也称赞杜国庠是永远活在自己心中的“墨者杜老、学者杜老和革命者杜老”[1]1。在注重红色资源、红色经典的当下,重启并深入对杜国庠的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从文献和出版的角度梳理了杜国庠的著述概况(1909-2021),将杜国庠生前的著述(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译)以年代顺序排列呈现,同时细致考察后人整理出版的杜国庠纪念文集及专著的详情,以期为杜国庠的深度研究提供学术储备。
据笔者统计,杜国庠生前出版著译20 部(著作10部、译著10 部,其中独著的“先秦诸子”研究系列与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多次修订再版)、发表各类文章83篇(其中译文19篇,其他文章64篇)①。从上世纪20年代起,杜国庠开始使用多个笔名,林素庵、杜守素、吴念慈、念慈、杜惑等。
1909—1919 年,杜国庠发表文章 7 篇,译文1 篇。这时候,他青春意气“初出茅庐”,是文坛学界的一颗新星。发表刊物主要是《宪政新志》和《新青年》。《宪政新志》也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刊物,以“考查政俗,研究得失,以俟实行立宪后,代表国民赞助政府”②为宗旨,刊发的多是政治法律类的文章,当时由吴冠英担任主编。此阶段文章见表1:
表1 杜国庠的发表(20世纪最初十年)
20世纪20年代(1924—1929),杜国庠发表文章3 篇,译文18篇,译著6部(表2)。此时他35~40岁,主要精力放在西学的翻译上。发表的刊物更为多样,包括《孤军》《社会问题》《海风周报》《金中周刊》《太阳月刊》《我们》等,出版社主要是上海的南强书局和晓山书店、创造社出版部等。
表2 杜国庠的发表及出版(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1930—1937),杜国庠发表文章3篇,译著2部、编著2部、讲座1个(《国家的本质——国家与法律(第一章)》,林伯修,1930年6月)(表3)。这时他41~48岁,译著专注于左翼思想的“辩证法”与“唯物论”,编著方面则推出两套词典。他宣讲的内容也是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的本质”。
表3 杜国庠的发表及出版(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1940—1949),杜国庠发表文章45篇、著作3部,译著1部(表4)。年过半百的他转向中国古典的思想资源,他对墨家的推崇引领了务实与抗争的时代主旋律,其左翼身份及宣传效应,强化了“红色哲学”的本土色彩。
表4 杜国庠的写作、发表及出版(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杜国庠写作文章6篇、出版著作4部、译著1 部(表5)。这个阶段,他是广东省的文化官员,政绩斐然。1950 年1 月,担任广东省文教厅厅长,主持成立“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1951年11月,创办华南师范学院,兼任该院的第一任院长。1952年5月,担任广东省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担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1954 年,获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 年,筹组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创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兼任所长。1960 年,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1]167-169纵官职加身,他依然勤勉地写作与思索,与人合著的很有份量的历史和哲学著作《中国思想通史》,不仅填补了新中国学界的空白,也为中国思想通史的书写开启了别样的表述模式。
表5 杜国庠的写作、发表及出版(20世纪50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杜国庠出版著作 1 部,《便桥集——哲学论文集》196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年过七十的他意识到有必要总结自己的重要著述,于是编著了个人的论文集,还起了一个谦卑低调的书名——便桥集,认为自己的书写是为他人搭建方便的桥梁。《先秦诸子思想概要》,由三联书店1949年7月推出第一版。该书仅102页,字数5.9万。目录如下:绪言;第一章、孔子;第二章、墨子;第三章、宋鈃、尹文;第四章、孟子;第五章、庄子;第六章、荀子(上);第七章、荀子(下);第八章、韩非子;第九章、名辩。
杜国庠的文集目前总共出版了四种,除了上文提及的《便桥集--哲学论文集》,后人又出版了其他三个版本--《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杜国庠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及《杜国庠中国思想史论集》(李锦全、李鸿生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后三种是珍贵的纪念文集,让人们对红色哲学家的学习、继承与研究有本可依。
《杜国庠文集》由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推出第一版,也就是说初版在杜国庠去世一周年后出版。该书由郭沫若和侯外庐作序。郭沫若尊称杜国庠为“杜老”,他这样评价杜国庠的为人:不苟言笑、有耐心、作风细致谨慎。他们两人在日本留学时已经熟络,郭沫若眼中,杜国庠“有点落落寡合。他平时既不轻易言笑,也不轻易结交朋友。但他是很和易的一个人,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对谁动过声色”[2]2。杜国庠去世后,郭沫若在1961年写下深情的回忆:
杜老的专业是经济学,因此,他接触马克思主义比较早。记得是1924年,上海的孤军社会曾经讨论过中国的经济路线问题。由于该社社员多是日本留学生的关系,也曾经分别向杜老和我征文。结果,只有他和我主张实行科学的社会主义,而其他的人都和我们相反。那些人(其中包括叛徒周佛海)和醒狮派相呼应,成为了国家主义的别动队。这件事情给杜老的印象很深。在1926年,我们经过多年阔别,在广州重逢的时候,他很高兴地向我说:“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经过了1927年八一起义,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了中国革命。我们从南昌出发,一直打到了汕头,想把工农运动的基础比较巩固的广东作为革命的根据地。在汕头,我又和已经潜伏在地下的杜老见面了。这是在不少同志遭到牺牲之后的见面,我们的情谊是不同寻常的。驻在汕头的几天,杜老是和我在一道的,晚上并且同睡在一个铺位上。诗中的“风雨潮汕榻尝联”,说的就是这件事。[2]2-3
侯外庐的序言写于1962年初,他和杜国庠共事过三十余年。“从开始通信商量翻译经典著作,在一道从事学术的组织工作,共同编辑《中国学术》季刊、《新思想》等几个刊物和编写《中国思想通史》[2]7”。他在序言中还提及了杜国庠在抗日战争时期批判胡风和冯友兰的往事。
该书编者王匡认为,杜国庠致力最勤、功绩最著的是关于哲学思想史方面的著述,因为他本色就是一位哲学史家。“这部文集为了体系的一贯,辑录的都是杜老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它是以《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便桥集》三部书为骨干,再加上《中国思想通史》中杜老执笔的部分,以及其他零散的篇章汇编而成的。总计一共搜集得43篇,根据是否重复决定取舍,按照内容排定次序,共分成五个部分[2]591”。
此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文章有11篇,《先秦诸子思想概要》《论<公孙龙子>》《荀子从宋尹黄老学派接受了什么?》《论荀子的<成相篇>》(附:朱师辙(少滨)先生答著者论《成相篇》很像《凤阳花鼓词》书)、《从荀子的<成相篇>看他的法术思想》《荀子对诸子的批判》《中国古代由礼到法的思想变迁》《关于<墨辩>的若干考察》《阴阳五行思想和易传思想》《杂家言之作始者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第二部分有7篇文章,《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二千余年前杨王孙的赢葬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及其思想动向》《魏晋清谈及其影响》《杨泉的水一元论》《范缜的唯物思想》《披着“经言”外衣的哲学》;第三部分有5篇文章,《论“理学”的终结》《玄虚不是中国哲学的精神》《玄虚不是人生的道路》《评冯友兰的新形上学》《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侧面》;第四部分收入了《红棉星札存》中十三节的内容:一、“六经注我”,二、天上与人间,三、“以天地理天地”,四、“不可破句读书”,五、太极原义不指本体,六、“断章取义”与“还而体会”,七、《墨经》的“存”不同于《公孙龙子》的“藏”,八、名实,九、譬喻,十、有无、同异、与类,十一、《墨经》的时空观,十二、以某某还某某的校书法,十三、“诗者,持也”;第五部分有8 篇文章,《为什么逻辑离不开认识论》《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该怎样看待墨家逻辑》《墨家的逻辑也没有和认识论分家》《关于“因明”》《“因明”没有脱离认识论的立场》《学习逻辑最好在大辩论中学习》《要学好<实践论>,应该“学点逻辑”》。
1994 年出版的《杜国庠选集》是从《杜国庠文集》中选编的,具体工作由杨越、李鸿生负责[3]449。
李锦全、李鸿生编《杜国庠中国思想史论集》由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初版,被归入20世纪潮人文化萃英丛书(主编黄赞发、陈梓权,副主编王扬泽、张惠民)。这套丛书总共有12 集,杜国庠的这一本排在第一集。李锦全和李鸿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李锦全在序言《时代的召唤历史的轨迹》中指出,杜老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在抗战后期,由1942 年中到抗战胜利,地点在重庆。一是在1946年到1948年,地点在上海。杜老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以先秦诸子为重点,特别对墨、名两家用力最勤,并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进行研究。对先秦诸子杜老最尊重墨家,他除对《墨经》中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唯物论思想加以阐扬外,还特别服膺墨家的务实精神。杜老对清谈玄学,主要批评它在社会现实中的负面作用[3]14。“我们重编杜老这部文集时,也曾考虑是否仍然收入这几篇批评文章,因为从现在看来,对冯先生这几部著作的评价是否不够全面。但又想到杜老作为革命者的一生,他所作学术研究大多结合当时实际,是受时代所召唤,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如果删掉这几篇文章,杜老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在时间上就有所欠缺。我们亦应该理解杜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对他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作出历史主义的评价[3]24”。
经笔者比对,1997年版《杜国庠中国思想史论集》收入的文章,是1962年版的《杜国庠文集》一书前面的三部分,其中有七篇文章加入了副标题。《杜国庠文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侧面》没有收入。
近年,杜国庠早年的著述在出版界焕发新的生机。他40 年代在国统区写作的书被作为教育典籍重新出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 年7 月推出《国文教育经典:怎样写论辩文》;中国文史出版社则在2021年3月出版《大师写作课丛书:怎样写好辩论文》。
这两种书的目录是一样的,内容如下:绪论;第一章、论辩文的本质和组织(第一节、什么叫文学;第二节、文章的分类;第三节、论辩文的本质;第四节、论辩文的组织);第二章、写论辩文的准备(第一节、怎样地建立命题;第二节、怎样搜集材料;第三节、怎样编定纲要);第三章、论辩文的写法(第一节、怎样写绪论;第二节、怎样写正文(其一);第三节、怎样写正文(其二);第四节、怎样写结论);第四章、论辩文与逻辑(第一节、形式逻辑的发展及其缺点;第二节、辨证逻辑);第五章、论辩文的文学的侧面(第一节、关于用语和语汇;第二节、论辩文的文学的侧面)。
此两种版本的“怎样写论辩文”,笔者在杜国庠的主要著述表中没能找到对应的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在封面勒口处有几行字这样说明:“本简体字版以1947 年上海致用书店繁体字竖排版(署名杜守素)为底本,按当今标点符号和汉字使用规范编校整理,并参考相关工具书和资料,更正了原书个别明显的文字错讹。”这两种书籍的出版以学生为预设读者,是一种人文经典普及化的出版方式。同个版本的专书由不同出版社在不到3 年中出版两次,可见杜国庠的著述在近年的中学教育界也受到重视。
西学东渐的晚清和民国时代,杜国庠注重对现代哲学资源的吸收与译介,与多位知识精英积极互动;在烽烟弥漫的革命年代,他们奋力加入铁血的潮流,同时孜孜矻矻地开掘并深入中国古代的思想经典,在艰苦奔波的社会环境中,依然留下丰厚的创作和学术成果。杜国庠三种纪念文集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第一种在他去世的第二年由规格较高的人民出版社推出,后两种则是由他出生和晚年生活的广东地区的出版社加以精选和再版。近年,北京的两家出版社还对他的早期著作以两种版本的普及方式进行推介。没有“便桥”,就不会有现代化的桥梁。杜国庠的思想成果与学术贡献在新时代下依然闪烁着光辉。从出版和文献的角度梳理杜国庠的著述概况(1909-2021),可为进一步研究杜国庠提供学术储备。
注释:
①文中的列表主要参阅了两份文献:一是由熊泽初、黄学盛整理的《杜国庠主要著译年表》,刊发在《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第72-75页;二是姚辛著《左联之鹰》,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②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宪政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