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愿景下环保政策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型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2022-07-27 08:58:12任肖军
关键词:双碳编码政策

国 虹,任肖军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一、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我国致力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环境目标的承诺。随后,“双碳”目标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文件中多次出现,而环保政策是承接“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保政策通过多年的探索,历经基础体系构建、实施、调整而逐渐趋于成熟。环保政策作用末端的落地执行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主体协同努力,但“社会这只腿弱,不平衡,是短板”[1]。“双碳”目标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有效落实需要人们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零碳社区”“碳中和先进示范区”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新名词,更是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新。环保治理重心将经由政策制定、技术创新而逐渐渗透到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青岛市的调查,尝试构建一个能够解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不同主体行为之间逻辑嵌套关系,以及能够纳入到社会背景之中反映权力、利益、情感、道德等因素交错纵横的复杂过程的理论框架,克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解释范式的割裂性,并为基层环保治理实践提供新思路,初步尝试回答“如何在社会基本盘扎好双碳政策的定海之针”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在权衡选题特征的前提下,本文选择以深度访谈法为信息获取方法,以扎根理论为信息分析法开展后续研究。

1967年,格拉斯(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于《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扎根理论主要试图修正当时美国学术界存在的学术垄断、经验式与印象式研究倾向及不健全的理论生成方法[2]364,其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编码和比较分析来构建理论[3]144,让质性研究从描述走向解释与理论建构[4]。扎根理论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渐出现流派分化,本次研究选取的是当前国内学术界较为常用的施特劳斯“程序化扎根理论”[5]模式,将编码分为三级,即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同时,由于环保政策的落实过程涉及主体较多,其资源获取、关注重心和情感倾向各不相同,难以使用传统调查方法进行结构化统计,而深度访谈所提供的大量体系化又各具特色的样本资料为扎根理论的抽样与建构营造了肥沃土壤,扎根理论又可以全面、富有逻辑地将深度访谈的成果给予分析、归纳与重铸,二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二) 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将调查范围限定在山东省青岛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创新与开放的城市氛围浓郁,市民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较好。第二,青岛市政府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青岛市自2011年以来连续8年作为城市代表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2012年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2017年成立国内首个地级市碳排放综合实验室——“青岛市碳数据与碳评估工程实验室”;2018年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2020年青岛奥帆中心启动建设国内首个“零碳社区”项目;2021年获批首个全国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同年颁布的《青岛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加强建设“碳中和先进技术示范区”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对近300个城市进行了绿色发展评估,青岛在“绿色60”综合得分中高居第八[6]。因此,青岛市的环保政策投入力度同施行基础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对于样本人员的选择,我们以兼具典型性和多样性为原则,根据访谈对象特点和切入视角匹配访谈工具,访谈从2021年7月起至2022年1月结束,共计访谈31人。访谈结束后的10日内,我们对访谈备忘录进行整理,剔除模棱两可、前后矛盾、观点对立等无法使用的数据后,共收纳11套访谈资料进行后续研究分析。样本人员基本信息见表1。

(三) 抽样的信度与效度保证

在初始取样的基础上,遵循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引,本研究采用理论抽样中的连续比较法,即首先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大信息量的样本[7],然后持续编码将核心类别和相关概念析出,直到所有可能的类别都被用尽,最终形成从原始语句到概念再到范畴的递进编码的过程[8]。为保证抽样的信度,本次编码过程由3人共同完成,将11份访谈数据分为三份,每份由两位不同的编码人员进行独立编码,在此基础上讨论、归纳、整合,以提高对于信息提取的敏感度,降低编码人员主观因素。为保证研究的效度,我们审慎选取研究对象,注重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提高其外部效度;在数据资料整理阶段,我们将不同渠道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对,找寻其内在的联系,使其形成互为佐证与补充的统一体系,提高研究的建构效度。

表1 样本人员简介

三、数据分析

(一)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是通过访谈资料的原始语句编码、登录等,发掘出初始概念,并进一步通过抽象整合,提炼出概念范畴的过程。初次编码共得出100余条初始概念,剔除重复、矛盾后,我们归纳出44条初始概念并将之归纳为14个基本范畴,如表2所示。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二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此过程旨在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初始范畴进一步对比分析,寻找其中潜在的逻辑联系,并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独立范畴重新归集并命名。主轴编码中,我们将原14个基本范畴归纳成6个主范畴,如表3所示。

(三) 选择性编码与嵌入理论的引入

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是从主范畴中提取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并以“故事线”方式描绘行为现象和脉络条件,完成“故事线”后实际上也就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构架[9]。基于调研成果呈现出来的特性以及“影响环保政策在社会基层落实的因素”这一主题,我们引入了社会嵌入性理论进行选择性编码。

所谓嵌入性,是指一事物内生于或根植于他事物的一种现象[10],其理论源于著名经济史学家波兰尼(Polanyi)在其代表著作《大转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提出的“经济的社会嵌入”观点[11]163-209,他认为市场交易行为往往是嵌入在信任或信赖等长期关系之中的;在此基础上,“新经济社会学”应运而生,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认为经济行动只能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形成[12],乌兹(Uzzi)则认为嵌入性是为组织运行提供信任、缜密传递有效的信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13]。有学者将理论继续做出推演阐释,哈格多恩(Hagedoorn)将嵌入性分为双边嵌入性、组织间嵌入性和环境嵌入性三个层次[14];古拉蒂(Gulati)根据组织的社会网络嵌入程度与信息交互作用,将嵌入性分为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杨玉波等在结构、关系嵌入型的组织实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虚”体联系[15],增加政治嵌入性、文化嵌入性和认知嵌入性三种分类等。

表2 开放式编码初始概念与基本范畴

表3 主范畴编码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嵌入性的外延与内涵都逐渐地由单一经济学转向与社会学、管理学方向的对接融合,并逐渐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从本文的初始概念与范畴归纳中,我们发现环保政策的基层落实涉及政治、行政、社会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若仅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某一领域,就极易误入理想化的窠臼。因此,本研究结合嵌入理论的结构性、系统性特点,将选择性编码归纳为政治嵌入、治理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四个类别,它们不仅构成基层环保治理模式的相对独立元素,而且存在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笔者据此构建了“环保政策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环保政策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模型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以两种方式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首先,我们完成了对于现有样本数据的第二次校核,查缺补漏;其次,我们进行了一次样本补充,额外访谈了一名基层网格员与一名社区居民,访谈数据基本处于本模型的范畴,没有发现新的重要范畴或构成因子,因此判定本模型已基本达到理论饱和。

四、模型解释

(一) 环保政策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四个阶段

1 政治嵌入阶段 政治嵌入强调社会政治权力背景与关系结构对于基层环保政策落实的作用力。首先,政治权力背景往往反映一个政府治理的合法性程度,体现党和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上进行治理的正统性和正当性。例如,“相信国家(政府)”成为了很多受访者对于环保未来走势预测的回答,当治理合法性越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越大,民众对于环保政策的认可度、遵从度就会越高。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民主权、民主集中的政治关系结构渗透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象化地体现在人们对于党员、居委会及社区“主人翁”身份的认同上。政治对于基层群众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引领,还体现在群众“自下而上”的情感感知与信息传递中。人民群众的切实政策体验往往会通过舆论、协商等方式向上级部门加总反馈,从而成为政策嵌入过程的推动力量。其次,作为“党的肌体末端”的基层党组织以其法外调节的功能整合行政系统和社会其他团体,党政联动的政治体制为环保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环保理念被政治结构赋予的地位也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嵌入人们的认知体系。政治结构越重视环保政策,其在权威平台出现的频率越高,越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化,如在本次调研中,许多受访者提到,“碳达峰、碳中和”等环保热词在官方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他们对环保政策关注的行为。可见,嵌套在政治下行结构中的政策关注程度与政策落实效果有着显著相关性,政治嵌入作为基层环保政策嵌入的初始阶段,对整个嵌入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基底作用。

2 治理嵌入阶段 治理嵌入指的是以基层公共部门为主的管理主体对于辖区居民的环保行为进行调控与激励的过程,可划分为策略的制定和效果管控两个方面。

一方面,治理策略的制定决定着基层对环保政策核心的把握是否灵活有效。其一,治理过程源于特定的政策目标,并可以简要概括为绩效考评要求、切实治理需求、意识培养三个要素。绩效考评作为刚性要求成为规范治理过程的核心力量;切实的治理需求是基层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意识培养则强调公共部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三者在发展进程上呈现渐进性,虽然一定的体制与舆论压力“也是督促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1)访谈人编号:Q2;访谈时间:2021年12月31日;访谈地点:F路街道办事处。,但若长期只以前两者为目的,则可能无法避免地产生“指标下压与反弹”及“运动式治理”的弊端,而只有将人民群众的意识培养当作治理的终极目标,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环保政策的成效。其二,治理需要合适的方法。宏观层面上的环保政策仅为地方治理提供了一个蓝本与图景,政策执行效果受到区域、群体等因素的影响,如何把政策理念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并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治理主体创新方法、因地制宜。其三,多主体的嵌入将给环境治理带来崭新活力。在环境治理领域,单一的政府治理主体必然面临资源短缺、适应性不足等问题,这也凸显了引入体制外各类主体的必要性,如物业、环保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能够以更贴近居民的方式开展环保活动,简化治理难度,优化治理结构。

另一方面,与治理过程的“隐介藏形”相比,大部分治理成效却是居民“有目共睹”的。正如受访人反映社区垃圾分类建设:“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井井有条的状态,那我肯定是支持的,但我们费劲分了类,垃圾车却‘一锅端走’,这着实没必要。”(2)访谈人编号:Q10;访谈时间:2021年8月3日;访谈地点:Q10住所处。互动、态度与成效都会极大地影响居民环保政策执行信心,只有真真切切地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亲眼目睹各治理主体的努力与奉献以及环保政策执行所带来的红利,才能使环保政策执行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3 关系嵌入阶段 古拉蒂(Gulati)将关系嵌入性定义为网络关系给组织带来的一种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作用机制[15]。而本模型所指的关系嵌入是作为处于社会网络中节点的居民,因受到网络中其他节点或节段的关系作用力,改变自己的思考或行为模式的过程。本次调研发现,环保政策作用于两个关系空间概念,一是日常社会生活等非正式关系空间,二是单位、学校等正式组织关系空间。人们既处在生活关系场域中软性的共鸣,又处在组织关系场域中硬性的规约,他们从中获取安全、物质、自我价值以及精神等需求,其行为与群体关系结构的差距将直接影响他们与该群体的关系强度和从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因此,当环保政策与群体规范相吻合,社会关系的嵌入可借助群体规制与道德规约个体的环保行为。本次调研的结果印证了上述理论:员工会因为企业的环保倡议和群体氛围而改变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习惯,居民会因为怕麻烦到热情的街坊邻居而学会自己分类垃圾,用户会因为蚂蚁森林在朋友圈中的排名而改变出行方式……这无不例外地显示了集群规范、面子文化、流行趋势及“朋友圈舆论”等社会关系因素在塑造人们环保认知、促进基层环保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除却关系场域的软性共鸣与硬性规约,关系本身的强弱属性也会影响关系嵌入的效果计量。弱关系中“他人的看法”往往对于人们暂时的、过渡性的环保行为逻辑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启迪作用,而亲密的、与自身利益与情感诉求切实相关联的强关系则是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关键。弱关系是场域基础上面对点的普遍要求,强关系则是人际交往中点对点的特殊抑制,环保政策与人们绿色行为的同向而行往往是强关系与弱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嵌入的结果。访谈人Q3女士的经历:其女儿在学校接受到了“环保教育”的弱关系,在其家中转化为“子女对父母”的强关系,督促其在刷碗、洗菜时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3)访谈人编号:Q3;访谈时间:2021年12月30日;访谈地点:L2路街道办事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 认知嵌入阶段 与关系嵌入强调群体的被动影响不同,认知嵌入阶段更关注居民自身对于环保政策的意识内化与行为转化,其嵌入内容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效益评估和人格特质两方面。低碳环保生活意味着人们需要克制资源享受的欲望并通过节制实现资源补偿,这与传统的“个体理性人”假设逻辑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改变了人们对环保的效益认知,经由“个体理性”上升到“群体理性”是认知嵌入阶段的重要目标。居民从事环保行为并从实质上或情绪上得到渐进的满足与激励,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评估则是此类效益认知的开端。人们基于对行为便利与时间成本、习惯养成成本与情感成本的评估,判断个体环保行为的可持续性程度。因此,从降低居民环保实施成本并提高环保收益入手而改善居民环保效益预估值,可成为政策落实的基本着力点。同时,以教育手段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以宣传手段丰富居民环保知识,为环保理念的人格化升华贮备内在资源。人们逐渐会自发地对环保政策和实施效果产生新鲜感、认同感、责任感,自觉地关注环保动向,践行环保行为,从而基于对环保事业的使命感和外化的环保行为自觉参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家园建设,至此,环保政策的整个嵌入过程也就达到了终点与顶峰。

(二) 模型的时空逻辑与政策生命过程

生命周期概念最先由波兹(Booz)于1957年提出,后由维农(Vernon)于1966年正式归纳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产品的一生分为进入期、成长期、饱和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环保政策作为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大致经历如此政策生命过程。在政治嵌入阶段,环境产品的公共性与公共部门职能的耦合使政府等公共部门必然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他们基于对社会发展中渐显或突生环境问题的判断,以强大的政策工具进行下行规范,一系列的环保政策由此产生,政策产品步入“进入期”。在治理嵌入阶段,环保政策通过科层制层层下达,由归口垂直部门针对地方特殊性进行原政策的理解、调整和创新,再通过社会治理的手段对政策的精神内涵进行社会性嵌入,环保政策得以延伸、创新,政策产品进入“成长期”。关系嵌入阶段,在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社会中群体和组织成为政策网络中开放性与受控力较强的节点,在执行与落实政策中展现出独特的影响力:这些组织作为受控度较高的政策主体在政策工具的引导下以较高的积极性参与政策执行,从而规避惩罚、获取政策奖励以及行政支持;同时,组织中的个体基于对组织的归属和依赖而逐渐调整自身的行为以与组织规范一致。在此基础上,环保政策理念逐渐融合社会群体特性,不断拓宽其关系网络中的横向传播,政策内涵进一步达到“饱和期”。在认知嵌入阶段,环保认知逐渐内化,环保治理成效显著,环保行为成为人们自然的习惯,初始环保政策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和影响范围逐渐下降,政策主旨已不再切合社会环境突出问题,环保政策自此迎来“衰退期”。整体的环保政策体系会在这一纵向的生命过程中不断循环,政策内涵也将因此得到螺旋式的前进与发展。除了上述纵向时间序列关系外,环保政策嵌入还存在着横向的关联关系。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本研究将模型设计成为三角形不仅基于嵌入四阶段相互继承顺次发展的“金字塔”型关系,而且基于嵌入的整体性建构:四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筑了环保的基层治理体系,任何一个阶段或元素的缺陷都会造成三角形结构的崩塌,而一个阶段或元素的发展又势必牵动整体产生体量扩增。

五、结论

基于本研究的调研分析和模型构建,我们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第一,“双碳”目标确立以来,环保政策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基层治理与全民参与理念逐渐渗透入政策体系。环保政策的基层嵌入过程是一个上下衔接、休戚与共的系统性结构:若将环保政策下行过程比作人体,那么各级党政机关是当之无愧的心脏,基层治理的辖区分管构成了贯通上下的血脉,连通起了社区、企业、社群等组织器官,并为蕴含其中的微小细胞分子——居民,输送环保的政策养分,在促使其茁壮成长的同时向上反哺,以谋求整体结构的健康扩增。

第二,环保政策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复杂的,要想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强的基层环保治理,就要深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不同主体行为之间逻辑嵌套关系,洞察本地域之中权力、利益、情感、道德等因素交错纵横状态,并构建源自政治权力基础、途经行政规制与社群规范、并最终上升为居民意识和习惯的长期过程。

第三,环保政策的演进应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态势。“运动式治理”难以与环保政策的可持续性目标匹配,环保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应嵌入“政治、治理、关系、认知”的结构体系,遵循环保政策“进入成长饱和衰退革新”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才能逐步搭建政策执行落地的社会基础,真正意义上地完成环保政策的目标与使命。

第四,基于青岛市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环保政策和“双碳目标”在“政治、治理、关系、认知”四个层面的嵌入程度呈现依次减弱的现象,尤其是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尚处萌芽阶段。未来“双碳”目标的实施需在稳固政治嵌入的基础上,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加大官方和正式渠道的宣传,综合运用行政管制工具、市场化工具和公众参与工具,创新社会动员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和群体规范的积极作用,在流行社交媒体中嵌入低碳环保知识并借助环保政策的“社交化”催生激励和约束机制,多维度降低个体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成本与行为难度,逐步培养人们低碳的生活习惯。

猜你喜欢
双碳编码政策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 19:29:20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 09:04:11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助企政策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