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环境适应性的浙西古祠堂建筑布局研究

2022-07-27 10:03沈嘉炜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吴氏宗祠天井

文/沈嘉炜 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方建平 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孙亚丽 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

沈娇御 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张佳焱 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引言

祠堂曾作为家族祭祀性的传统建筑,在村落中往往规格较高。其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祠堂建筑具有突出的地域性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完美体现,故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正因如此,有关学者对祠堂这类传统建筑展开了研究。如涉及传承乡土文化、民俗活动、宗教文化和祭祖敬祖等功能与价值方面的研究[1-8];也有针对其空间结构特征与平面布局而展开的研究[9-13];还有部分学者对祠堂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进行了实践与研究[14-17]。同时,有关传统建筑与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18,19],也值得关注。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陈凌广于2009 年出版的专著从美术学的视角探索了浙西祠堂美学价值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0]。还有,冯宝英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从建筑形制的角度对浙西地区的祠堂地域与时代特征进行了探索;2007 年何媛在国际会议上的一篇论文对浙西祠堂的建筑特点进行了分析;陆小赛等2013 年的一篇论文论述了衢州孔氏南宗建筑艺术的变迁[21-23];2014 年张力智的博士论文揭示了浙西乡土建筑与精英儒学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24]。这些研究或多或少涉及衢州古祠堂的研究,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另外,也有很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三维激光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GIS 技术以及相关的建模软件方面开展传统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25-34]。

综上所述,对于浙西地区这些与传统民居相比具有更高研究价值的传统建筑——古祠堂,虽已有部分研究,但有关祠堂建筑布局与风气候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却较少。

1 浙西传统建筑祠堂的空间分布与气候特点

1.1 浙西传统建筑祠堂的空间分布

古祠堂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典型类型,一般都是村落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奢华的建筑。其不仅仅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技术产物,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哲理。在浙江省西部地区的乡间分布着700 多座古祠堂,其中有关古祠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3 处(图1),这些祠堂在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和建筑环境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内涵(图2—图4)。

图1 浙西传统建筑祠堂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百度地图改绘)

图2 浙江省衢江区云溪乡车塘村吴氏宗祠外丰富的空间层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底角村汪氏宗祠内巧妙的梁架结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浙江省柯城区航埠镇北二村蓝氏宗祠内精致的雕刻装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浙江衢州地区风玫瑰图[36](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

图6 蓝氏宗祠航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吴氏宗祠航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李氏大宗祠航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9 刘氏宗祠航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浙西地区气候特点

浙西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体上四季分明,全年冬季风要强于夏季风[35]。该区域,夏季主导风向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气温高且多雨;而冬季则被来自亚欧大陆的西北风主导,气温相对温和,同时雨水也较少。但该地区是由盆地、丘陵和河流组成的复杂地貌,造成各地的微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图5 是浙西地区主要范围衢州地区的风玫瑰图,可以参考。

2 浙西传统建筑祠堂的建筑布局特点

如上所述,浙西地区分布着众多的且保护级别涵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市(区、县)级文保点等的传统祠堂建筑。这些祠堂在建筑布局上各具特色,但因篇幅所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相距较近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 个古祠堂和分别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各1 个古祠堂进行建筑布局特点分析研究。

2.1 蓝氏宗祠的建筑布局特点

蓝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柯城区航埠镇北二村的村落中间位置,2013 年3 月5 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二村是畲族居民聚居地,村子的西面和北面被常山港环绕,村内至今还保存着较多的传统建筑。

从图6 可以看出,蓝氏祠堂坐北朝南,整体布局较为狭长,三进二天井的平面布局;建筑中轴线规整,主要功能空间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空间分列两侧;正门前广场开阔,有利于迎纳夏季通风。

2.2 吴氏宗祠的建筑布局特点

吴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江区云溪乡车塘村,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 年),经历代修缮,保存较好,与蓝氏宗祠同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梁架用材及构造规格较高,内部雕饰华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该宗祠建筑气势宏阔,布局规整,平面近方形,面阔约14 米,进深约11.5 米;三井四天井围院式建筑群,其中一天井位于柴房。建筑中轴线上布置门前广场、戏台(前室)、天井、正厅、后院和后厅,两侧布置厢房和多条贯通的敞廊,有利于气流流通(图7)。吴氏宗祠的西面邻接村内池塘,故吴氏宗祠的平面呈坐东朝西偏南布置,主入口设置在西面,这应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结果。

2.3 李氏大宗祠的建筑布局特点

李氏大宗祠位于浙江省衢江区峡川镇李泽村,据史料记载建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较大,用材较粗,但内部雕饰较简单。

图8 是该建筑布局分析图,可以看出其平面布局极其规整,呈“T”形,朝向坐北偏东朝南偏西。李氏大宗祠三进一天井一后院,轴线上整齐地排列着正门、前厅、天井、中厅、后院和后厅,在轴线两侧非常对称地布置着通廊、侧门和敞廊。而在东北向位置紧挨山体,门前视野开阔。

2.4 刘氏宗祠的建筑布局特点

刘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江区峡川镇上庄桥头村,是浙江省衢江区区文保点,内部梁架规整,但用材偏小,前厅设置有一戏台。

该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三进三天井,轴线上按前厅、中厅和后厅严格布置,中庭前的天井位于轴线上,另2 天井于轴线两侧对称分布,设有正门和侧门各1 个。刘氏宗祠坐东偏北朝南偏西,在东南侧有一较高山体,其他三面被传统建筑包围,但有主干道间隔,周边仍较开阔(图9)。

3 浙西传统建筑祠堂建筑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上述浙西古祠堂的建筑布局特点,是浙西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祠堂建筑布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解析冬夏两季的通风路径,从而研究祠堂布局是如何适应区域风环境。

3.1 蓝氏宗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图10 反映的是蓝氏宗祠的通风示意图,该祠堂的入口前开阔,在夏季有利于迎纳夏季主导风,风从架空的入口戏台底部进入室内,一部分从正厅前天井流出,另一部分通过开敞的连廊和天井下的空间进入正厅;正厅两侧设有侧门,一部分气流从侧门流出,另一部分穿过中厅进入后天井,进入后厅,在后厅的东立面开窗,这些开口都可促使夏季的自然通风。当然,戏台底部的进风口门与出风口窗、天井之间的高差也可改变室内气流的方向,在阳光的作用下可促进祠堂内部的热压通风。同时,该祠堂的北立面是完全封闭的墙体,可有效地避免冬季风进入室内,其他3 个祠堂也采用类似的建造手法,因此不再赘述。

图10 蓝氏宗祠通风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1 吴氏宗祠通风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2 李氏大宗祠通风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3 刘氏宗祠通风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吴氏宗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吴氏祠堂周边的建筑排布密集,建筑之间相互遮挡,使得该祠堂四周的外墙大部分时间处于阴影之中,不会因此升温蓄热。同时,高密度的建筑形成了狭窄的巷道空间,阳光难以照入,温度相对较低。而天井向外打开,阳光直射,温度相对较高,天井内与巷道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了热压通风,加强了自然通风。

另外,祠堂西侧为开阔的水域(图11),白天水面温度低气压高,祠堂内天井阳光直射,气温高气压低,水上的凉风送向陆地。夜间,祠堂内温度低气压高,水面温度高气压低,也可促进部分自然通风。吴氏祠堂前方还设置有开阔的广场,形成了捕风口,但并未直接将风引入祠堂,而是通过围墙对其进行一定的阻拦,只留一道门将风引入其中,以减弱风力,缓缓送入。同时,该祠堂对角开门,也增强了通风效果。

3.3 李氏大宗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图12 显示,李氏祠堂依山而建,北侧的山体削弱了冬季风的侵袭,削弱后的冬季风从祠堂前广阔的田野穿过。与之相反的是祠堂东南角留有较大的空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捕风口,便于夏季风汇集于此,进入祠堂中形成穿堂风,将祠堂中的热量从东西两侧的侧门带出。另外,室内的部分热量由于热压作用,可从天井处带出。

3.4 刘氏宗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刘氏祠堂也是依山而建,与李氏大宗祠不同的是,刘氏祠堂位于山体的西侧,山体削弱了冬季风侵袭的同时也削弱了夏季风的通风效果。同时,东侧为抵挡冬季寒风,既不开窗也不设门,厚重的墙体起到了隔绝作用。

虽然夏季风部分被山所阻挡,但由于地形的原因,在夏季刘氏祠堂有局部西南风。该气流通过狭小的巷道汇集于祠堂门口,从西侧的门与两侧的天窗流出。同样,阳光作用下部分气流由于天井的拔风井效应,从天井流出,从而促进了夏季的自然通风(图13)。

4 讨论

上述祠堂建筑在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所处场地的气候特点,并采取了相应的“趋”与“避”的措施:

(1)浙西地区的古祠堂大部分布局规整,坐北朝南,重要的前厅、中厅和后厅空间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空间布置在两侧。

(2)在夏季,祠堂内部通过门窗、通廊和天井等连续开口设置,同时与周边环境结合形成狭小的巷道,有效地促进了自然通风,营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

(3)在冬季,祠堂北面建造的是封闭的墙体,另外部分祠堂借助山体等周边环境的遮挡,有效地抵御了寒风的侵袭。

(4)上述祠堂建筑布局对区域风环境的适应设计,对于现代城乡建筑有借鉴意义,值得传承与创新。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生存智慧、工程技术、审美理念、社会伦理等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客观、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乡村(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乡村(城市)文脉,关注建筑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创建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文化,对促进中华文化发展、重塑文化自信具有“灵魂归窍”的“定鼎”作用。文章通过对浙西祠堂空间分布应对气候的分析,对于现代城乡建筑设计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吴氏宗祠天井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雨天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