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光,梁伏龙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阿图什 845350)
重型颅脑损伤多因暴力间接亦或直接作用于头部,对颅脑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6h 及以上昏迷或是清醒后再次昏迷的一种表现,如若诊疗不及时可致严重并发症形成,如脑疝等,加剧脑部损伤,提高病死率及致疾率。手术为重型颅脑损伤当下主要诊疗手段,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虽具一定效果,但其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减压不彻底导致脑水肿、脑疝等不良事件发生,预后不良[1]。以往,医院在接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后,急诊需要进行开颅术抢救治疗,也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但是急诊开颅手术虽然是主要治疗措施,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常规骨瓣开颅术与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比之下,常规骨瓣开颅术在手术期间无法充分暴露血肿部位,出血位置等,这就导致在手术期间非常容易出现视野误区,导致颅底病灶,颞叶前部,额叶无法顺利缓解颅内压力。但随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及完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被运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诊疗中,其优势在于手术视野清晰、切口小、清除血肿彻底、并发症少等,预后理想[2]。为进一步探究该术式于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32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分别给予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与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详细对比两组患者脑灌注压、DRS及VADL,并发症,炎性因子水平,预后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研究区间2018 年1 月至2021 年5 月,探究对象为该区间本科室接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统计3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16)和观察组(n=16),参照组男11 例,女5例;年龄45-72 岁,平均(58.51±7.12)岁;受伤至就诊用时1-3h,平均(2.01±0.78)h;其中血肿类型分为广泛性脑挫裂伤6,蛛网膜下腔出血4,急性硬膜外血肿6,致伤原因:车祸7 例,坠落5 例,钝器击伤4 例;观察组男10 例,女6 例;年龄42-70岁,平均(59.11±7.15)岁;受伤至就诊用时1-4h,平均(2.53±0.81)h;其中血肿类型分为广泛性脑挫裂伤5,蛛网膜下腔出血5,急性硬膜外血肿6,致伤原因:车祸6 例,坠落4 例,钝器击伤6 例。两组相关性资料比较,P>0.05,样本个体间资料具同质性。
纳入标准:依据临床表现,通过全面检查满足重型颅脑损伤的判定标准;患者对研究持知情态度,且同意参与;无手术禁忌证;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肝肾肺功能异常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不耐受;凝血机制异常;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手术。
两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采用常规检查,进行抗感染,抗休克,脱水,止血,抗炎等护理措施,并引导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对病灶位置进行确定,并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其他严重性疾病,合并疾病,肿瘤疾病等。同时,详细询问家属患者是否存在严重的药物过敏或凝血功能障碍,将了解后的内容及时反馈主刀医生,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路线计划。
参照组于研究中采取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术前予患者全麻,协助患者保持头部偏侧30°~45°左右,于额瓣处、额颞处、颞顶处做手术切口,大小骨瓣约为6cm×8cm,开颅后将血肿清除干净,并将坏死脑组织切除,对其内外实施减压,随后逐层进行切口闭合,并为患者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取标准骨瓣开颅减压术:术前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协助患者采用仰卧位,使头部保持偏侧30°~45°,于机体耳屏前颧弓1cm 处做一手术切口,并于耳廓上方至后上方再至顶结节后方,顺沿中线-正中矢状线向前直至侧额部发际位置,骨窗面积为12cm×15cm,其范围为颞极上达矢状窦,平颧弓水平,下至中颅窝底部。切开硬脑膜,将失活脑组织、血肿一并切除,结合机体实际状况做颞极、额极切除处理,使颅内压充分下降。如若患者血肿量较大、脑挫裂伤范围广,考虑对另一侧实施开颅减压术。减压缝合亦或是敞开硬脑膜,清除骨瓣。随后,逐层进行切口闭合,进行针对性止血,放置引流管。术后对患者各生命指征严密观察,转运至ICU。强化术后监控力度,以免发生出血、感染,维持气道通畅,并辅以肠外营养支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两组患者均开展6 个月随访工作,了解治疗后6 个月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对比。
①脑灌注压、DRS 及VADL。比较两组脑灌注压、DRS,以明确脑功能恢复状况,DRS 分值越低越好。同时记录两组VADL。
②并发症。进行两组并发症的比较分析,包括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及脑积水。
③炎性因子水平。于术前、术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统计3~5mL,实施离心处理后取其上清液,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IL-4、IL-2 及TNF-α展开测定。
④预后效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预后恢复情况了解,护理人员需要在出院后的第6 个月进行随访了解,其中分为恢复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恢复良好:患者能够正常生活,病情逐渐痊愈康复。中度残疾:患者出现残疾现象,但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能够进行生活自理。重度残疾:患者出现身体残疾现象,无法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导致生活无法自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脑灌注压、DRS 及VAD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较参照组,观察组脑灌注压明显升高,DRS 及VADL 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脑灌注压、DRS 及VADL(±s)
表1 脑灌注压、DRS 及VADL(±s)
?
统计数据发现,观察组并发症相比于参照组明显较低P<0.05,对比成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并发症[n(%)]
术 前,观 察 组IL-4、IL-2 及TNF-α 对 比,P>0.05,术后,观察组IL-4、IL-2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炎性因子水平(±s;ng/L)
表3 炎性因子水平(±s;ng/L)
?
患者出院后第6 个月护理人员需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预后恢复情况了解,经过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预后效果[n(%)]
重型颅脑损伤属高发性神经外科疾病,多因高空坠落、车祸及锐器等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由于颅脑损伤会波及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致死率、致疾率极高。患者颅脑损伤后6h 至24h 内,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恶化的现象,倘若昏迷超过6h,还未能得到治疗,则会造成病情逐渐复杂,最后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患者颅脑受到损伤后,会出现颅内出血,颅内高压,脑疝等,增加患者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影响后续的手术效果。为此,医生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将患者路脑内的血肿进行清除,降低血肿对颅脑的损伤,且选择适宜的手术措施缓解临床症状,控制后续病情发展,降低颅内压,在患者预后改善中具重大意义[3]。颅内压的不良升高为患者死亡关键因素,而颅脑外伤后颅内血肿及脑水肿加剧是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催化剂,所以及时、准确将颅内高压降至正常范围,以控制疾病进展,提高预后水平。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脑挫裂伤灶、血肿加以清除,但难以使颅底、额极与颞极充分显露,所以清除坏死脑卒中不能彻底,无法充分减压,术后脑水肿、脑疝几率高[4]。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近年医学发展的直接体现,其在重型颅脑损伤诊疗中取得理想效果。该术式有益于清除颅内血肿,将坏死脑组织清除干净,从而避免病情恶化,改善相关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手术需于脑干受损前实施,一旦有重症脑膨出,切口难以闭合,此时颞极会实施切除并充分减压[5]。伴随医学事业发展,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运用率明显提高,且救治成功率亦大大提高。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脑部灌注压与参照组比明显升高,DRS 与颈内静脉- 桡动脉乳酸差(VADL)较参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及脑积水发生几率低于参照组P<0.05;相比于参照组,观察组IL-4、IL-2 及TNF-α 水平显著降低P<0.05,提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有助于将顶叶、额叶及颞叶等组织充分显露,以免因手术视野不足导致手术切除率下降,促进颅腔容积增大,进而在短时间内降低颅内压,加速脑疝恢复。同时该术式有益于强化脑内灌注,纠正大脑循环,起到更为理想的减压作用,且对周边组织无较大损伤,有效减轻炎性应激效应,并发症较少[6-7]。此外,在实施手术期间,医护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在进行手术操作切口时,一定要避免低于机体颧弓平面,确保患者的面神经额支能够得到有效保护。(2)如果患者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或者脑疝,则需要选用钻孔切开机进行机体硬脑膜切开,随后进行血肿清除释放,缓解脑部压力。(3)而脑疝形成时间较长,这类患者在进行手术时,患者脑博动较弱,因此在进行手术时,需要对机体小脑幕前进行额叶轻抬[8-10]。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脑灌注压升高,使已损伤脑功能恢复,控制疾病进展,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应用可行性强,能够逐渐促进脑部组织恢复。此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能够逐渐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