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敬国
(江苏省沛县中医院外二科,江苏 沛县 221600)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外科疾病类型,初期炎症可能是结石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胆囊粘膜引起,细菌感染是在胆汁瘀滞的情况下出现。此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极易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当前临床上多通过手术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具有并发症低、恢复迅速以及创伤小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普遍应用[2]。当前临床上对于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仍旧存在明显的争议性,据有关研究显示,不同手术时机所得到的手术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3]。本研究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报道如下。
选 取2016 年2 月 至2021 年2 月,我 院 收 治的99 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依据手术实施的不同时机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 组33 例,男17 例,女16 例;年龄43~71 岁,平均(55.6±1.3)岁;单发结石21 例,多发结石12 例。B 组33 例,男18 例,女15 例;年龄42~72 岁,平均(55.7±1.2)岁;单发结石22 例,多发结石11 例。C 组33 例,男16 例,女17 例;年龄41~73 岁,平均(55.5±1.4)岁;单发结石20 例,多发结石13 例。这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A 组48h 内实施手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并引导患者选取仰卧位,
头高脚低,右侧略微抬高,便于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首先要建立气腹,建立手术操作通道,腹腔探查,分离胆囊周围粘连,解剖Calot 三角,处理胆囊管。在 Calot 三角粘连很严重或充血水肿明显,胆总管分辨不清时,手术中出血者需中转开腹,取出胆囊,置入腹腔引流管。
B 组48-72h 实施手术,手术步骤同A 组基本相同。
C 组72h 后实施手术。患者发病之后先给予其非手术治疗,之后经由医师依据患者具体状况实施延期手术,且手术步骤同研究组基本相同。如估计分离胆囊困难或可能出血者,行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局部粘连解剖不清者,可先行造口术减压引流。
(1)观察分析三组手术情况。
(2)观察分析三组并发症发生率。
(3)观察分析三组中转开腹率、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率以及腹腔镜胆囊造口率。
用SPSS 22.0 做分析,所有数据中,(%)类计数数据,行χ2检验检测;(±s)类计量数据,行t 检验检测;P<0.05 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B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 组比,A、B 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P<0.05),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相对较短(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比 (±s)
表1 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比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A 组 33 40.9±13.2 46.5±11.9 5.3±3.6 39.9±4.8 B 组 33 45.2±12.1 51.9±12.3 6.6±3.8 43.7±5.1 C 组 33 64.7±13.6 64.7±13.5 8.4±3.9 75.9±7.5 t 值 13.723 11.680 12.435 17.091 P 值 <0.05 <0.05 <0.05 <0.05
C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A、B 两组中转开腹率、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C 组(P<0.05);三组腹腔镜胆囊造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中转开腹率、腹腔镜部分胆囊切除率和腹腔镜胆囊造口率对比 [n(%)]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上比较多见的胆囊炎类型之一,近几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饮食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此类疾病的发生率也进一步提升,极易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4]。当前临床上多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实施治疗,从而起到去除胆囊结石、减轻炎症感染等效果。而且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低、切口长度小等优势,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大的损伤[5]。当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愈发普遍,且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具体实际上仍旧存在较大的争议性。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不同发病时期其病理改变特点也存在明显差异,患者在发病72h 内,并未存在严重的局部粘连状况,但会形成较明显的胆囊充血水肿症状,导致患者疏松的结缔组织处于一种水肿状态下,因此分离起来比较容易[6]。但是伴随着患者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会愈发加重粘连情况,从而增加分离难度,且分离期间极易引发出血等不良症状,且显露不明显,极易对手术视野造成不利影响,不但会延长手术时间,还会使中转开腹手术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并严重影响预后效果[7]。研究发现,A、B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 组比,A、B 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P<0.05),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相对较短(P<0.05),这说明在发病的72h 内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具有理想效果,能有效缩减手术及住院时间,并使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分析原因为:在发病72h 内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其胆囊及其邻近处粘连状况并不严重,且结构层次也比较分明,便于医师完成有关操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本次研究发现,C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者在发病72h 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发挥出理想作用,能使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减轻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使其尽快恢复。如出现发病72h 后Calot 三角粘连加重,手术分离粘连、解剖结构分辨难度增大,在这种状况下对患者进行手术会提升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引发大出血、胆管损伤等多种不良事件,因此患者发病之后应当尽早去医院接受相关治疗[8]。
有关研究人员认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不同发病时期内其病理变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在发病72h 内病灶局部的粘连情况相对较轻,且胆囊充血水肿状况比较明显,这时患者的疏松结缔组织正处在一种水肿状态,因此分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伴随着发病时间的逐渐推移对进一步加剧粘连程度,患者在发病72h 后如病情进一步加重,会使术中分离难度及中转开腹率明显增大,进而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及预后。而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期间一定要对术中有关操作进行严格规范,切记不能随意进行钳夹、电凝、切割等处理,在分离粘连时,需要紧贴胆囊体颈部进行有关操作,避免损伤患者横结肠、十二指肠。对于存在较严重合并症的患者来说,应当先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改善,当患者自身状况有所好转且对手术能耐受之后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而且手术前要进行全面的准备。研究发现,A、B 两组中转开腹率、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C 组(P<0.05);三组腹腔镜胆囊造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在发病72h 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使中转开腹率进一步降低,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使患者能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手术力求安全、简单、有效,在发病72h 内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理想效果,能使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并进一步缩减手术及住院时间,还能使多种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