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识别及传承研究
——以重庆土家十三寨为例

2022-07-27 06:21肖洪未王菲菲
重庆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土家村落基因

肖洪未,王菲菲

(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

0 引言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明确要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强调乡村文化传承的任务与要求,尤其是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基于其自身优越的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传承,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正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增强民族与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文化基因并提出有效的保护策略,以期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人文与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活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 文化基因概述

1.1 文化基因的概念

“基因”源于生物学的概念,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而“文化基因”最早在1976 年由英国著名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被称为“Meme”,也译为“谜米”或者“模因”[1]。理查德·道金斯将“Meme”与生物学概念中的基因进行类比,认为“Meme”是文化资讯传承过程中的最小单位,控制着文化传承与发展。此后,还有不少其他西方学者对“Meme”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多是基于自然科学的角度。直到21 世纪初期,“文化基因”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形成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对文化基因的认识。中国学者更多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定义文化基因,刘长林认为文化基因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毕文波认为文化基因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并且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3];徐杰舜认为文化基因是存在于文化内涵组成中的一种基本元素,留存在民族或族群的集体记忆之中,是民族或族群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4]。

1.2 文化基因的分类

随着文化基因理论的发展,不同学者对文化基因的理解产生了不同观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式,如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从生物基因遗传角度拓展到文化基因上分为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从基因属性角度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从人文与环境的角度分为历史文化基因和自然环境基因。

1.3 文化基因的特征

1.3.1 遗传性

文化基因主要通过模仿和复制的方式进行文化特质的传承。文化基因的模仿和复制能力及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类文化的影响,决定了文化基因的可遗传性。文化基因是各类文化现象的属性特征,并不同程度影响着文化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同时,文化基因是一种能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自然观念、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的传承上。

1.3.2 可识别性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例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吴楚文化特征的不同,少数民族与汉族民俗信仰的差别等。而相同地域亦或是相同民族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基因也不尽相同。文化基因在传承过程中并非简单复制,而是会存在变异、选择,形成多样化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当其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时格外明显,例如表现为组织制度、方言文字、空间格局等的不同。因此文化基因的传承和演变因为地域不同和民族各异而表现得更为丰富鲜活,具有可识别性[5]。

1.3.3 变异性

生物基因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性状改变称为变异。类似于生物基因,文化基因在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干预之下,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使得内部结构发生变异,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此同时,文化基因在这种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也会产生新的时代特征。

1.3.4 适应性

生物基因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发生进化或者退化现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文化基因同样如此,它需要与环境相适应。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产物数不胜数,能够保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必定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6],通常适应性决定了文化基因也是不断发展、演进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2.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概念

文化基因相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而言具有不同的属性特点。本文将影响传统村落代际相传(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恒定基本元素视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文化基因,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承其精神理念,并且包含表达其文化内涵在内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

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分类

本文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分为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其中,显性基因以物质形态存在,如传统村落周边环境景观、街巷空间、入口空间和院落空间等;而隐性基因通常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如传统村落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

2.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特征

2.3.1 可识别性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因地域环境、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不同的公共空间文化基因会影响公共空间的空间表征,也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内在功能意义,如公共活动广场、院坝、街巷等承担的功能明显不同。因此,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传承会因空间表征和功能不同呈现多样性,在保护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甄别与提取。

2.3.2 可持续性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现在、未来仍然延续其活动、交流、休闲等功能,即表现为可持续性。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同样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如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尺寸及场所精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延续,在保护实践中需要保留与传承。

2.3.3 可重构性

传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进行保留,而是需要在传承过程中弥补其不足之处,必要时进行重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的功能需求,故也可称为适应性。通常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游客数量增加,导致原有的公共空间并不能满足旅游接待需求,此时或开辟新的区域新建场所,或结合既有公共空间进行适度重构。在保护实践中需要结合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等多元价值综合判断、评价,提供合理的公共空间文化基因重构方案。

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的识别

本文以重庆土家十三寨为例,对其公共空间文化基因进行识别,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实践中保护要素的界定与保护措施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1 显性基因

3.1.1 景观环境基因

土家十三寨群山环绕,沿沟谷区域十分狭窄,地形复杂,形成了适应山水环境且相互依存的生活生产空间。土家十三寨中各聚落背靠两侧山体向阳坡,依托板夹溪的水源条件,面向山脚开阔的稻作农耕区,形成背山面田、负阴抱阳的景观格局,总体上形成了“山—林—寨—田—水”五素同构的环境景观格局(图1)。

图1 土家十三寨的环境景观格局示意图

3.1.2 街巷空间基因

土家十三寨的街巷空间基因主要有三种形式:街—巷—院,街—院,巷—院。何家寨由于受地形限制,大部分建在北面坡地上,过境道路从南侧穿越,依托垂直等高线的南北两条梯道形成主街,形成“街—巷—院”“街—院”的组合形式。摆手寨地势较平坦,过境道路从中心穿越,依托过境道路形成主街,整体形成了“街—巷—院”“街—院”“街—楼”的形式。张家寨则是十三寨中少有未被车行道影响的寨子,寨子建于过境道路南侧的低洼区域,依托联系过境道路的南北向道路形成主街,形成了“街—院”的组合形式。另外,十三寨空间尺度宜人,通过十三寨典型街巷断面分析,其宽高比为1∶0.8~1∶2.5,可为保护更新实践中空间尺度的延续提供理论依据(图2)。

图2 土家十三寨典型街巷空间平面形式及典型断面图

3.1.3 节点空间基因

十三寨节点空间主要用于村民们集会、户外活动、游憩与交流,空间组合通常无轴线关系,也无强烈的秩序感。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开放型空间、半开放型空间、半私密型空间三类。其中,开放型节点空间主要位于山林、田间以及滨水的自然生态空间区域;半开放型节点空间是村民们开展大型集会、仪式活动等具有突出文化内涵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摆手寨的摆手堂,何家寨的半月形广场等;半私密型节点空间是室内空间与外部空间过渡且具有一定生活气息的空间,如各个寨子前的院坝,除了自家人会在自家院坝休憩,邻居也常于此聚集交流,因此,这类空间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交往、聚会活动等日常生活的需求。

3.1.4 院落空间基因

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土家十三寨仍然延续了家族聚居的空间形式,结合山地地形地貌、水系的自然环境与农耕生产、道路交通等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院落式布局结构。院落空间基因主要包括半开放式的“L”形、半封闭式“U”形三合院和全封闭式的“回”字形四合院[7]。院落空间尺度方面,L 型、U 型、全封闭式的宽度与高度及二者间的比例存在一定规律,通过提取典型空间形式,以上三种院落宽高比为1∶0.3 左右(图3)。

图3 土家十三寨典型院落空间形式图

3.1.5 生产空间基因

重庆土家十三寨水田较少,主要依托大量的旱地形成了以农业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形式。2017 年由于旅游业的兴起,部分旅游开发商与村民建立了农旅合作经营模式,让部分耕地成为苗圃等景观植物的生产空间。但因近年来村寨旅游业的衰落,旅游商经营不佳,村寨空心化趋势加剧,大量生产空间荒废,无人管理,破坏了村寨原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

3.2 隐性基因

土家十三寨公共空间隐性文化基因历史底蕴深厚,类型丰富,主要包括手工技艺、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类型。手工技艺类隐性文化基因如西兰卡普,具有古朴简练、生动形象、构图新颖的特点,彰显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音乐舞蹈类隐性文化基因如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土家族传统的大型祭祀活动;摆手动作多取材于日常生产劳作,再现了土家农耕生活的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不惧困难的乐观精神。文学艺术类隐性文化基因如土家民族山歌,源远流长,形式简单质朴,内容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点。土家民族山歌分独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类型,声音有高腔、低腔,高腔高亢激越、清脆嘹亮,低腔粗犷雄浑、娓娓动听。以上隐性文化基因除了特殊节日在公共空间中有所体现,更需要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或多样空间载体进行活态传承与发展,以彰显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情感价值等。

4 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重庆土家十三寨公共空间保护建议

4.1 强化显性基因

4.1.1 延续环境景观基因

环境景观基因是村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形成的自然环境类基因,是生活生产基因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保护实践中应该得到保护与延续。土家十三寨具有“山—林—寨—田—水”五要素同构的核心价值,虽然整体格局保存较完整,但未来村寨发展过程中仍需要重点保护以山水环境为本底,以村寨为核心,各类环境要素有机交织的整体山水格局,整体保护山、林、寨、田、水等自然山水环境要素,以延续土家十三寨的环境景观基因(图4)。

图4 何家寨山水格局示意图

4.1.2 重构场所空间文化基因

(1)街巷空间提升步行舒适性

土家十三寨的街巷空间结构、层次较清晰。针对部分街巷空间破旧、衰败,步行舒适度欠佳,绿化环境品质较差的现实问题,在延续街巷尺度的基础上采取微更新的途径,如在材料利用方面对破损路面进行铺砌。另外,土家十三寨街巷空间主要用于交通通行,功能较单一,随着村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可对部分街巷空间植入停留、交流与休憩等功能。尤其在坡度较大的主街沿线,考虑到老人步行的安全性保障要求,需要设置休息座椅,增加停留、休憩功能。同时为充分利用边角空间,可增加绿植,丰富人的视觉感知,并提升步行舒适度(图5)。

图5 何家寨街巷空间更新意向图

(2)节点空间强化场所精神

节点空间强化场所精神主要体现在村寨或特色景点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和滨水空间三种空间的重构上。入口空间应增设一些体现土家文化特征的寨门、小品、标识牌等,增强入口空间标识的可识别性;还应注意合理布置游客集散、休憩以及停车的空间,并使用绿植进行分割,避免人车混行,造成混乱。原有广场空间可以结合土家十三寨的隐性文化基因,增设带有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景墙或景观柱子;同时可以将土家族独有的西兰卡普图案作为铺装,增强广场空间的文化特色;还可以合理布置一些绿植、座椅或者景观小品,便于村民在广场空间举行各种表演活动,也能使外来游客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利于文化基因的传承。还可依托板夹溪景观梳理设置滨河步道,重要节点区域设置亲水木平台,便于居民健身、休闲、观光等(图6)。

图6 节点空间更新意向图

(3)院落空间改善环境品质

针对土家十三寨部分院落空间较破败,景观单调,环境品质低,无法满足村民停留、交流等需求的现状问题,可通过空间整修、规整,增添绿植、景观小品、休闲桌椅等元素,提升院落空间的环境品质,从而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图7)。

图7 荷花谷和何家寨院落空间更新意向图

(4)荒废空间再利用与活化

土家十三寨内现存大量荒废空间,可对闲置用地进行整治。首先,应将荒废空间用于生产性景观营造,在恢复其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其观赏性,提高艺术价值。例如因为旅游发展衰落遗留下来的荷花池,可对其进行维护管理,将该荷花池周边的荒废空间也改造为荷花池,实现规模化种植;其次,可将部分荒废空间改为小广场、小游园、休闲草坪等活动场所,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交往需求;最后,对剩余荒废空间进行花海营造或植树造林等处理,以提高生态与环境价值(图8)。

图8 荷花谷景观营造意向图

4.2 凸显隐性基因

4.2.1 激活生活文化基因

饮食文化方面,院落空间中将饮食制作过程或技艺设置成雕塑、小品或文化墙等,以展示其特色;手工技艺方面,因非遗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技艺作品,可通过提取西兰卡普元素,将其植入到公共空间铺装改造中,或将其结合灯具等进行装饰与展现。

4.2.2 复现民俗文化基因

可将十三寨土家族非遗摆手舞和山歌通过景观小品、文化景墙或浮雕等置于节点空间之中,使人们在此活动时感受土家族民俗文化基因的魅力;同时,可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重现民族文化景观,包括在摆手舞广场进行集体摆手舞,设置对唱台供青年男女山歌对唱等。例如,何家寨的半月形广场便是专门为举办摆手舞活动而设置的摆手舞广场(图9)。

图9 何家寨半圆形摆手舞广场意向图

5 结语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瞄定“两多目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本文对重庆土家十三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基因进行分类与识别,并基于文化基因传承对其公共空间的保护提出了建议。通过凸显隐性基因、强化显性基因的手段,提出在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策略,为土家十三寨村的保护与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保护设计,可增强特色村寨公共空间的文化意义,提高人们的地方归属感与认同感,促进特色村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图片来源:

图1—图9: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土家村落基因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基因事件
基因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