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意,谭 静
(重庆市东南医院,重庆 40133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位于蛛网膜下腔的脑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SAH。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SAH[1]。尼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能改善动脉瘤性SAH 患者的预后[2]。但此药与介入栓塞术联用能否改善动脉瘤性SAH 患者的预后,尚缺乏相关的证据。基于此,本文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00 例动脉瘤性SA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用介入栓塞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此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因子、炎性因子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我院收治的100 例动脉瘤性SAH 患者进行研究。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动脉瘤性SAH 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具有进行介入栓塞术的指征;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入院时间为2018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SAH;对介入栓塞术存在禁忌证或对尼莫地平过敏。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介入组和联合组,每组各有患者5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介入栓塞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仰卧位。为其静脉注射肝素,使其达到全身肝素化状态。采用Seldinger’s 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沿导丝将微导管送至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内,对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脑部血液循环的情况。选择适宜的GDS 微弹簧圈对脑动脉瘤所在的动脉进行栓塞。术后常规对患者进行抗凝、扩容、控制颅内压等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在此基础上,用尼莫地平(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河北永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1882 )对联合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从术后第1 天开始用药,将50 mL 的此药与250 mL 的生理盐水混合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 次,持续用药2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如脑梗死、颅内感染、脑积水等)的发生率。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估患者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后遗症。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出现轻度的后遗症。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控制不佳,出现中重度的后遗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因子、炎性因子及HMGB1 的水平。血管内皮因子包括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C 反应蛋白(CRP)。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分别用χ²、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介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ET-1、VEGF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ET-1、VEGF 的水平均低于介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因子水平的比较(pg/mL,± s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因子水平的比较(pg/mL,± s )
组别 血清ET-1(pg/ml) 血清VEG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n=50) 141.51±13.40 71.66±10.63 224.56±30.51 119.53±25.25介入组(n=50) 141.16±13.25 95.75±11.40 224.89±30.12 157.99±27.78 t 值 0.131 10.928 0.054 7.244 P 值 0.896 <0.001 0.957 <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8、CRP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 联 合 组 患 者 血 清TNF-α、IL-8、CRP的水平均低于介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ng/L,± s )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ng/L,± s )
组别 血清TNF-α 血清IL-8 血清CR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n=50)0.55±0.10 0.21±0.06 3.86±0.44 1.35±0.29 266.52±25.79 179.62±26.73介入组(n=50)0.54±0.12 0.35±0.12 3.88±0.42 2.70±0.37 266.13±25.62 225.34±23.21 t 值 0.453 7.379 0.232 20.306 0.076 9.132 P 值 0.652 <0.001 0.817 <0.001 0.940 <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MGB1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HMGB1 的水平低于介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MGB1 水平的比较(μg/L,± s )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MGB1 水平的比较(μg/L,± s )
组别 血清HMGB1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n=50) 96.81±23.46 68.22±20.10介入组(n=50) 96.41±23.06 81.37±22.78 t 值 0.086 3.061 P 值 0.932 0.003
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介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动脉瘤性SAH 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及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故临床上应对此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此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会流入蛛网膜下腔,产生炎性级联反应。此外,对动脉瘤性SAH 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术会刺激血管壁,使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表达异常,从而可引发脑血管痉挛,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3]。因此,在对动脉瘤性SAH 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术后应对其实施积极的药物治疗,以改善其脑血管功能及预后[4]。尼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其脂溶性较好,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对脑血管平滑肌产生舒张作用,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及供氧量,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可对神经细胞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5]。HMGB1 是一种炎性递质,能通过介导非感染性免疫应答产生促炎作用[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介入组患者相比,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其血清ET-1、VEGF、TNF-α、IL-8、CCRP 和HMGB1 的水平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介入组患者相比,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用介入栓塞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SAH 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其血管内皮因子、炎性因子和HMGB1 的表达,且其术后的并发症较少,治疗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