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钊智
(化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东 化州 525100)
尘肺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无机物、有机粉尘等生产性粉尘,导致粉尘在肺内潴留所引起的一种不可逆性弥漫间质性肺疾病[1]。尘肺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我国作为矿石贮备大国,尘肺病患者的数量庞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我国尘肺病病例累计报告87.3 万例,约占全部累计报告职业病病例的90% 以上。尘肺病患者出现并发症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 disease, COPD)是尘肺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76.80%[2-3]。并发COPD 会加重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损害,加速其病情的进展,甚至可加快其死亡。相关的研究显示,大容量全肺灌洗可清除尘肺病合并COPD患者支气管和肺泡腔内的纤维化因子、粉尘、炎症细胞等,缓解其病情[4-5]。本文对100 例尘肺病合并COPD 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对此病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大容量肺灌洗治疗的效果。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尘肺病合并COP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尘肺病[6]合并COPD[7]的诊断标准;脱离粉尘环境的时间超过6 个月,其本人(或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巨大肺大泡等);COPD 处于急性期;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严重的心、肝、脑、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按照1:1 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36 例,女14 例;其年龄为18 ~65 岁,平均年龄为(42.95±6.18)岁;其接触粉尘的时间为5 ~12 年,平均时间为(8.52±2.41)年;其中,尘肺病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26 例,为Ⅱ期的患者有14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10 例;肺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4 例,为Ⅱ级的患者有22 例,为Ⅲ级的患者有14 例,为Ⅳ级的患者有10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40例,女10 例;其年龄为21 ~69 岁,平均年龄为(43.51±6.03)岁;其接触粉尘的时间为4 ~15年,平均时间为(8.62±2.00)年;其中,尘肺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25 例,为Ⅱ期的患者有15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10 例;肺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6 例,为Ⅱ级的患者有20 例,为Ⅲ级的患者有11 例,为Ⅳ级的患者有1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使用沙丁胺醇、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噻托溴铵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大容量肺灌洗治疗,方法是:分别在其入院后的第3 天、第5 天和第7 天对其实施肺灌洗治疗。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双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经鼻插入支气管镜。在支气管镜的抽吸回路中连接一个20 mL容量的灌洗瓶,在灌洗瓶中注入37℃的生理盐水10 mL,以观察回收液体的颜色。进行肺灌洗治疗时,每次注入的灌洗量为50 mL,注入灌洗液后在0.2 mPa 的负压下进行肺灌洗治疗,直至灌洗回收液清亮或灌洗量达到3000 mL。每次进行肺灌洗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单肺灌洗或双肺灌洗。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若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进行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如血氧下降、窦性心动过速、气道黏膜损伤、一过性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呼吸衰竭等)的情况。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估患者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其肺功能改善的程度>85%。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肺功能改善的程度介于35% ~85% 之间。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较之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 年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评分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肺功能指标包括用1 s 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这两项指标均由专业医师测定。呼吸困难评分采用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分值为0 ~5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呼吸困难症状越严重。SGRQ 的分值为0 ~10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状况越差。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和FVC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比较(L,±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比较(L,± s)
FEV1 FV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0) 1.52±0.19 1.77±0.06 2.77±0.15 2.99±0.16对照组(n=50) 1.53±0.10 1.62±0.08 2.76±0.13 2.84±0.20 t 值 0.329 10.607 0.356 4.141 P 值 0.743 <0.001 0.722 <0.001组别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SGRQ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和SGRQ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和SGRQ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SGRQ 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SGRQ 评分的比较(分,± s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呼吸困难评分 SGRQ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0) 2.95±0.34 1.52±0.50* 52.16±4.11 41.48±2.65*对照组(n=50) 2.88±0.45 1.78±0.42* 52.95±5.03 45.28±4.10*t 值 0.878 2.816 0.860 5.504 P 值 0.382 0.006 0.392 <0.001组别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氧下降、窦性心动过速、气道黏膜损伤、一过性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及呼吸衰竭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例(%)]
尘肺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患者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且粉尘在肺内长期潴留,导致肺组织出现弥漫性纤维化。肺组织持续出现弥漫性纤维化可引起肺部的病理改变,诱导COPD 的发生[8-9]。因此,有效清除肺内残留的粉尘是临床上治疗尘肺病合并COPD 的关键[10]。目前,临床上对尘肺病合并COPD 患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肺灌洗治疗和肺移植治疗等。对此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临床症状,但不能清除其肺内潴留的粉尘,无法从根源上缓解其病情。对此病患者进行肺移植治疗虽然疗效最佳,但费用高且肺来源稀少,不符合我国尘肺病的治疗现状。对此病患者进行肺灌洗治疗既能从根本上清除其肺内潴留的粉尘,还能改善其免疫功能。双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下全肺灌洗是临床上治疗尘肺病的标准方案,能有效清除残留在肺泡乃至肺间质中尚未被包裹的粉尘和尘细胞,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管纤维化相关因子的水平,从而可延缓疾病的进展。但全肺灌洗操作复杂,且可能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全肺灌洗的临床应用。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在粉尘和尘细胞的清除效果上与全肺灌洗相当,且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11-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FEV1和FVC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呼吸困难评分和SGRQ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尘肺病合并COPD 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大容量肺灌洗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且治疗的安全性高。但大容量肺灌洗治疗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于病情较重者的患者来说,进行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可能会导致其出现一些并发症,致使其病情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在对尘肺病合并COPD 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经支气管镜大容量肺灌洗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其疗效,改善其肺功能,减轻其呼吸困难的症状,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但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未能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分层研究,故未来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