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宁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普通高中教育已经不再是经过严格选拔出来的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而成为大部分完成义务教育的人能参加的国民性教育。因此,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使命,其关键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并能够获得有助于他们成人阶段的生活圆满成功的能力。[1]这种判断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2]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于追求升学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失语”状态。咨询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应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学生发展的视角,调查了普通高中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分析了在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及改进路向。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Deci Edward L.& Ryan Richard M.)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着一种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一般而言,如果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的道路发展,并且能够体验到一种切实存在的完整感和“理性或积极生活带来的幸福感”;否则就会产生病态和忧伤。[3]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不断满足学生自身需要的过程。在中等教育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理智判断的成熟,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4]个体对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追求构成了行为的内在动机,可以引导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
本研究基于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假设,自编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调查问卷”,在重庆市进行了预调研。在预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为88%。在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同时,笔者就问卷内容征求了部分教师的意见,听取了部分教师的建议。在预调研完成后,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对调研问卷进行了修订。
本研究主要以“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依据”“学生的二次选择”“学生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的态度”“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差距”“学生对高中教育的设想”等为观测点,进行了相关分析。在预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重庆市北碚区、渝中区、涪陵区、云阳县各选择1 所普通高中(4 所高中的教学质量在当地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392 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从学生的性别来看,男生525 人,女生867 人;从学生的来源地来看,城市学生344 人,县城学生168 人,乡镇及以下学生880人;从学生的年级分布来看,高中一年级424 人,高中二年级670人,高中三年级298 人。
个体对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追求构成了行为的内在动机,可以引导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中等教育之所以被誉为“人生的十字路口”,就是因为中等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基于此,英、美等国通过变“机构分流”为“课程分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我国在高中阶段实施普职分离的“双轨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一旦进入其中的“一轨”,就限制了其再次流动的可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是如何看待这种分流的呢?
从学生的来源地来看,不同来源地的学生,在考虑是否会选择职业高中时,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而言,农村学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最高,县城学生次之,城市学生最低。从学生的性别构成来看,男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且二者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显著。从学生的年级分布来看,高一、高三的学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略高于高二,但差异不明显。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来看,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越低,其中学习成绩排在前15%的学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仅为7.2%,而学习成绩排在75%以后的学生选择职业高中的比例高达26.8%(见表1)。
表1 普通高中学生选择职业高中情况统计表
普职分流,虽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但即便在普通高中,学生的教育选择也较为多元。从普通高中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向来看,19.6%的学生表示喜欢职业技术类课程,18.4%的学生表示想学习一门技术,10.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普通高中的课程,15.9%的学生表示普通高中的压力太大,因高考升学无望选择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学生仅为14.6%,还有20.9%的学生是其他原因。由此可见,普通高中应该在学生选择方面留有较大的伸缩余地,用一种既令人满意又能提供对个人与社会都有意义的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要。[5]
受高考升学的影响,许多学校对职业技术类课程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是如何看待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学生认为自身应不应该学习职业技术类课程呢?
调查发现,8.2%的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非常喜欢,62.1%的学生比较喜欢或喜欢,29.7%的学生不喜欢。进一步调查发现,男、女生在对职业技术类课程看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相对男生而言,女生喜欢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比例明显较低。因为受生理条件、文化观念、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性别角色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女性而言,工作安全性、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因素,对职业选择有正面的作用,而在男性样本的回归统计中,这些因素的作用却大部分不显著[6],导致男、女生在对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态度上差异比较明显。学生的来源地、年级和学习成绩并不影响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看法(见表2)。这也意味着,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不再是农村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专利”。事实上,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关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也高度重视在普通教育中加强与增进职业教育,在有关政策、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一些优质高中也开设了职业技术类课程,如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汽车设计、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服装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木工、金工、服装设计与实践、摄影及图片处理等课程。
表2 普通高中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态度统计表
虽然职业技术类课程与高考的关联性不强,但是仍有64.4%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一门职业技能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有66.5%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开设职业技术类课程,自己会选修。
既然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有着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那么学校该如何开设职业技术类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在学校总课程中该占多大的比重呢?
总体来看,1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类课程非常多,28.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类课程有些少,4.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类课程太少。进一步分析表明,除性别和年级外,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占总课时比重的看法并不受学习成绩和来源地等变量的影响(见表3)。说明在普通高中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学生的兴趣不同,对职业技术类课程的需求就不尽相同。教育部制定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都强调了通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规划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了6—24 学分的学习要求(约占总学分比重的6.8%—16.6%)。可以看出,新课程方案基本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吻合。但笔者发现,由于职业技术类课程与高考的关联度不高,31%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和评价机制过于简单,也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表3 普通高中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占总课时比重的看法统计表
研究发现,普通高中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与职业高中的选择较为多样,但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影响着学生的二次选择;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对职业技术类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其中城市学生最高,乡镇学生次之,县城学生最低;新课程方案对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基本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吻合,但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实施中形式化现象严重。
1.构建普职融通的高中教育新体系
随着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内部,满足于对课程方案的修修补补,而要着眼于15—18 岁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搭建一个重基础、多样化、有选择的高中教育新体系。这不仅符合国际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未来高中发展的重要特征。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精选他们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核心课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有关14—19 岁学生的课程框架,清晰规定面向所有人的核心课程要求,也没有鼓励学校合作的资助策略,那就很难弄明白增加学生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7]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别的课程领域,通过选课走班制和学分制,引导学生多元选择、自主发展。
2.提高职业技术类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地位
职业技术类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职业技术类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被赋予了与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同等的学分比重,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与高考的关联度不高而被边缘化。职业技术类课程在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选择中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课程融合与相互增设的方式,来不断加大职业技术类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中的比重,提升职业技术类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中的地位。重视职业技术类课程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价值,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不仅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更要培养学生为升入何种院校、何种专业做好准备。这种引领和抉择不是基于盲目崇拜和攀比,而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发展和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3.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职业素养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职业技术类课程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一些普通高中,尤其是县域普通高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某一种职业技能培训,甚至这种培训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理念不相吻合。因此,在普通高中,职业技术类课程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在兼顾传统工艺的同时,精选与时代发展相吻合、与未来生活相联系的课程内容,将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体现未来科技发展的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通过对职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增强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初步的职业规划和创业意识,形成一定的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和工艺选择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4.建立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多元教学模式
在普通高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以关注学生职业经验的建构、技术思维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导向,要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说教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立足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基于问题、任务或者项目等现实情况,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厘清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开展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实践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建构技术知识、应用技术原理、体悟设计过程,生成构思、绘图、操作、试验、测量、评价等技术学习经验,注重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交互作用[9],注重学生学科思维,尤其是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5.完善学生多元化出路的制度保障
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功能,但是“升学”不应成为学术取向学生的“专利”,职业取向学生亦应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双重职能。尤其是随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以及“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需要进一步加快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增强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协调性,鼓励地方本科院校中的部分应用型专业参与职业类学生的招生选拔,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探索“3+2”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职业类学生出路选择的高水平、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