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先锋小学 李小红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表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图形表征、文字表征、语言表征和符号表征。实践研究表明,使用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便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多元表征注重数学学习对象多样化呈现,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关注问题的多元表征,以促进数学知识的多元建构,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数学学习对象包括空间与图形、数学概念、数量关系、数量间运算和问题解决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对象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既要有言语和文字的,也要有数字符号的,还要有直观图形的,这样方能凸显数学学习对象多元属性,便于学生将数学信息进行多通道输入,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多元表征、数学意义的多元建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仅提供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表征,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在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抵触对数学的学习,甚至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数学多元表征,并利用不同表征可以转换和互相补充的作用,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使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数学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有助于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促进数学知识间的多元建构。
笔者在教学“推理”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刚、小丽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没拿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学生通过思考,用多种方式表示出了对于这道题的理解,学生想到了如下几种表达方式。
文字表征:已经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又知道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小丽拿了品德与生活书,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连线表征,如图1。
图1
图表表征,如图2。
图2
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多元表征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又不增加学生认知负荷,让学生的经验充分展现,从而激活思维,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多元表征、数学意义的多元建构。
借助数学多元表征,建构数学各种表征的联系,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可感,有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渗透模型思想。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因为定律的结构特征相对复杂,因此乘法分配律是数学教学中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乘法分配律将乘法与加法联系了起来,两种运算均有,用语言描述,讲法拗口;用字母表达,结构复杂,学生记忆时自然就增加了难度。学生如果记不住(或容易忘记)定律结构就难以做到灵活运用,遇到变式,当然更难以应对。可见,如何使学生清晰地建构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数学模型),而且将其有效地储存于大脑中不遗忘,这是一个关键点。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数学多元表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沟通理解知识间的关联,适当提升以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
1.借助面积模型理解乘法分配律
图形表征,如图3。
图3
文字表征:大长方形面积等于两个小长方形面积和。
算式表征:(5+4)×6=5×6+4×6。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对比,建立起三种表征间的联系,使学生思维可视可感。
2.多角度观察构建知识间联系
通过算式(5+4)×6=5×6+4×6,既能发现(5+4)个6等于5个6加4个6,等式两边都表示9个,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不一样的几个几,如图4。
图4
观察上图的图形表征,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从左往右观察是6个(5+4),从上往下看是6个5和6个4之和。不管怎样看,都可以和乘法分配律建立起联系。
为了拓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尝试询问学生:如果把括号里面两个数的和变成两个数的差或三个数的和,你将有什么发现?从而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想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展开新的自主猜想,举例说明并验证……在学生表征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实现数学中的深度思考。
将多元表征渗透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智慧生长。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概念,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就是掌握数学概念,计算和解题的重要前提是理解数学概念,它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基础知识的起点及逻辑推理的依据、数学方法的载体,是正确、合理、迅速进行数学运算的保证。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元表征,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使数学概念变得可视可感,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阶段,因此在概念建构时,学生不仅要清楚相关概念的文字描述,更要体现在思维发展和认知完善的过程中。在概念教学中,学生理解概念时应该从具体出发,让学生多角度、多感官体验,然后再从具体表象中抽象概念内涵,这时的抽象是理解后的,这也是学生对于概念建模的过程。借助数学多元表征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深度思维能力。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倍”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倍”的概念的建构,不仅需要将“几倍”和“几个几”建立联系,更需要借助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逐层建构“倍”的概念。
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学具,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表征方式,借助多元表征方式自主探究两种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下面是学生课上的作品。
实物表征,如图5。
图5
图形表征,如图6。
图6
语言表征:如果把2个胡萝卜看成1份,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是3个2,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
算式表征:6÷2=3。
课上通过展示学生的摆法,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接着在展示学生圈画的方式时,加深对“倍”的理解,突出“倍”的本质。通过展示学生线段图的表达方式,抽象出“倍”的线段图模型,最后通过对学生除法算式的展示,沟通“倍”与除法的联系。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儿童“直观—半直观半抽象—抽象”的认知过程,理解“倍”的含义。建立了“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对“倍”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理解“倍”,在对比与抽象中深化对“倍”的认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表征出来的形式是不同的,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思维水平。
如果说数学理解是数学知识不断建构联系的过程,那么数学表达就是实践应用和思维提升的过程。借助数学多元表征,建构数学各种表征的联系,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可感,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实践综合应用的能力。
有的学生用具体直观形象的模拟图表征,有的学生则用线段图表征,其思维抽象水平高于模拟图表征的学生。有的学生用分数思想列式解答,有的学生用比的思想列式解答,还有的学生用方程思想列式解答。
图7
图8
小杯:840÷(4+8)=70ml 大杯:70×4=280ml
图9
答:大杯容量为280ml,那么小杯容量为7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