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
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其设置与布局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专业设置与布局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力与贡献度。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从1998年的386所迅速增长到2020年的1 386所。尤其是在2004年12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2004版专业目录》)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4号),并明确提出从2005年开始实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发展逐渐走向规范。伴随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的迅速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步入快车道,笔者通过对18年来(2004—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在本文中仅指中国大陆地区范围,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专业设置与布局的回顾,进一步厘清高职体育专业设置发展沿革脉络,抛砖引玉与更多研究者共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建设发展未来。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设置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以教育部颁布的3个重要文件为标志,分别是:《2004版专业目录》《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以下简称《2015版专业目录》)、《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以下简称《2021版专业目录》)。
该阶段以《2004版专业目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该目录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种专业,之后在每年不断增设目录外专业,截止2014年共增设638个目录外专业。在《2004版专业目录》中,首次将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明确设置为6个,分别是:体育教育(国控)、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2004版专业目录》设置的高职体育专业名称,依然能够明显见到本科专业的影子,为更加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国家教育部通过申报核定的方式,于2005—2014年在目录内专业基础上,各专业大类以目录外专业的形式,限定区域增设了大量的新专业,其中体育类专业的设置变化亦在此范围之列。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2005—2011年 高职高专体育类专业设置变化情况统计表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有了专业设置目录,但依然存在专业随意设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量目录外专业的出现、专业设置区域的变更频繁、部分无基础少办学条件的新专业盲目上马等。虽然这里边有市场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在2004—2011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数量出现了缺少规划指引的野蛮生长,到达最高峰值的2010年、2011年时,有目录内专业6个,目录外专业10个,可设置专业总数达到16个,该数量还不包括各学校为规避专业设置管理,在其他大类专业中设置的众多类体育专业方向。
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种种纷乱现象,国家教育部自2012年起严控目录外专业审核,并在2013年6月启动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目录修订工作。同时作为过渡性解决方案,在2014年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备案工作中,新增目录外专业不在按省级区域划分管理;并明确列出了17个体育类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太极拳、高尔夫球场服务与管理、太极拳、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棋艺、体育艺术、健身运动与管、自行车运动与推广、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等。即便如此,高职体育专业设置冗余、繁乱的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改变,其中仅高尔夫相关的专业就占据了4个且区分度不大,由此可见一斑。
《2015版专业目录》修订过程中,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等,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划分和调整,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立足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聚焦产业一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更加凸显。
《2015版专业目录》的最大变革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相应的新专业,同时对原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众多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进行了相应的更名、合并等处理,以体育类专业的调整情况为例,详见表2。
表2 《2015版专业目录》中体育类专业设置调整情况统计表
并且自此不再通过由各省申报、教育部核定的方式增设目录外专业,而采用由教育部组织论证增补设定新专业,推进新专业设置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求《2015版专业目录》发布后,各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必须调整为目录内专业。
《2015版专业目录》在教育与体育大类下设体育类专业,体育专业数量设置数达到11个,并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各增设1个专业,截止2019年底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设置总量达到13个,具体详见表3。
表3 2015—2020年 我国高职高专体育类专业设置变化情况统计表
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五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调整。《2021版专业目录》基本沿承了《2015版专业目录》“对接产业,对应职业”的建构原则,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做好不同层次专业间的区别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紧扣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同时做到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统筹用好原有目录体例框架,基层专业建设实践成果,一体化设计《2021版专业目录》结构;并进一步拓展《2021版专业目录》服务功能,健全《2021版专业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支持院校灵活设置专业。以体育类专业为例,《2015版专业目录》中所设置的体育专业及2016年、2019年新增专业共计13个专业,在《2021版专业目录》中均得以保留,并且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新增设“运动健康指导”专业;为推进“数字中国”战略新增设“运动数据分析”专业;为推进“体育强国”战略新增“体能训练”专业;为推进“国家冬奥”“三亿人上冰雪”战略新增设“冰雪运动与管理”专业。具体情况详见表4。
表4 《2021版专业目录》中新旧专业对照表(体育类)
从前文的论述中发现,《2015版专业目录》和《2021版专业目录》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意义深远,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整体走向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段,在此期间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迅速提升。从表5的数据看出:2015年和2021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与体育专业设置的比较中,专业设置总数略有增加,主要是为经济产业新业态、新职业而增设的新专业;专业布点总数增加近15 000个,这与我国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存在必然联系。进一步聚焦到高职体育专业领域,会发现高职体育专业设置的增幅明显高于高职院校总体专业设置的增幅,体育专业占总专业数量的比例从1.47%上升到2.19%,体育专业布点总数增幅高达139.7%,体育专业布点占比从0.88%提升到1.61%,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亦说明过去体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表5 2015年与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与体育专业设置的比较情况统计表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自2013年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专业设置数量增长趋势明显(详见图1);截止2021年6月,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设置数量已达到1 002个,其中作为国控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稳定,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数量一直稳定在140个左右,主要与当前县乡村中小学师资需求相对稳定有关;而聚焦体育产业领域的非国控其他体育专业设置数量大幅提升至857个,依据“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耦合理论”,这可能与我国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扩大体育消费市场,并在2014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体育产业规模超5万亿目标的产业政策导向存在关联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14年-2017年间我国体育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8.2%,2016年、2017年、2018年的体育产业规模分别突破1.8万亿、2.2万亿、2.65万亿,体育产业发展增速显著超越GDP增速,体育产业成为新兴支柱性产业”。
图1 我国高职院校体专业设置数量的变化情况图(2013-2021年)
根据2021版高职专业目录的设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可开设的体育专业共有17个,各专业结构布局情况详见图2。
图2 全国高职院校2021年体育专业结构布局情况图(截止2021年6月30日)
从图2反馈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结构布局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在专业布点数量上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梯分布。处于第一梯队的专业是:社会体育、体育教育和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3个专业。处于第二梯队的专业有:体育运营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训练、休闲体育等5个专业。第三梯队的专业包括:体育艺术表演、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体能训练、运动健康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等5个专业。第四梯队则是: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运动数据分析、运动防护等4个极其小众专业。
依据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教育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职职院校体育专业结构布局的现状是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另一种方式呈现。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联合发布的我国2018年度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 579亿元,增加值为10 07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看,体育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增加值为6 530亿元”。“体育服务业产值在体育产业规模中的占比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达到55%、57%和64.8%”。这亦成为各高职院校在近年来大量设置社会体育、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休闲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聚焦体育服务业领域专业的重要原因。
截止2021年6月底,我国现有532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有体育专业,布点总数达到1 002个,但专业设置与布局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尤为明显。从表6呈现的数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30个省级行政区布局有高职体育专业,在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仅有青海省目前无高职体育专业的布局;而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在高职体育专业的开设院校数量、专业布点数量、专业与院校比等维度存在明显差异。
表6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设置的省级区域分布情况统计表
为了更加清晰呈现各地区高职体育专业的设置与布局情况,本研究以开设院校数据、专业数据(含:高职体育专业布点数量、国控专业布数量、非国控专业布点数量等3个二级指标)、专业数量与院校数量的比例关系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一个各省级区划高职体育专业设置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如下评价结果,详见表7。
表7 我国各省级区划高职体育专业设置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统计表
位居高职体育专业设置竞争力全国前三甲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河南、四川,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分值是排名最后的西藏自治区的198.25倍,实力相差悬殊。
体育产业的发展数据和高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数据亦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广东体育的实力强劲。张树林(2019)的基于我国各省区体育产业发展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但各省市、各地区体育产业水平提升明显”。从图3可以看出,“在2017年仅广东、福建、江苏三省的体育产业规模占比就超过全国体育产业规模的50%,广东更是一只独秀占比达到18.17%”。
图3 2017年部分省、市体育产业规模在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中的占比图[8]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2019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数据,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在校生数量最多的8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福建、江苏和广西;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高职院校体育在校生人数是排名第二的四川省的1.69倍,是排名第八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16倍;而四川、河南作为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布点最多的省份,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致使大量高职体育专业毕业生流入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体育产业人才输出大省。
从前文的叙述中,不难发现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作为职业体育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需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高职体育专业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颁布实施。同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 双高计划”),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推进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遴选 300 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60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截止2021年5月,全国已有江苏、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吉林、辽宁、广西、河北等9省率先启动了省级区域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与遴选工作,根据政府公开数据查询,目前已立项培育建设省级区域高水平专业群730个,实现19个专业大类的全覆盖。
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的立学之本,是专业群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但从各省级区划高职体育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体育专业群的建设之路依然崎岖且漫长,其中广东、河南两省现共建有5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体育专业群。
从表8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设置有3个以上高职体育专业的院校数量有66个,共布点315个高职体育专业。从院校省级区划分布的情况来看,上述学校分散在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河南省以10所院校、四川省以9所院校、广东省以7所院校分列全国前三位;而浙江、北京等16个省市区仅有1~2所高职院校设置3个以上体育专业,难以形成专业集群发展的聚集合力,同时因为省内同类院校过少,难以形成良性竞争发展环境。而从院校构成中来看,其中有19所专门性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校占比达28.78%、专业占比47.62%;另有8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校占比达12.12%、专业占比9.2%;综合性高职院校39所,院校占比达59.10%、专业占比43.18%;由此可见,专门性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体育专业数量更多,在构建高水平专业群的前期专业设置准备上优势更加明显。从各院校办学实力上看,具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院校仅有5所,建设有省级高水平高职体育专业群的院校仅有5所,设置有多个体育专业的高职院校总体办学实力较弱,优质院校占比不足13%;广东省的情况优于其他省份,优质院校占比达57.14%。在2019年教育部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名单中仅有11个专业入选,占比仅为0.37%;而高职体育专业的布点数量却占所有专业布点比例的1.62%,该比例与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相当。
表8 设置有3个以上体育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群建设是未来提升高职体育专业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建设基础依然薄弱,高职院校高水平体育专业群建设既是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更面临着群内专业品牌效应不强、办学条件仍需完善、产教融合深度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专业设置变得更加规范科学,更加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导向及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充分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但尚存急需完善诸多方面。为了更好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还需继续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压地位,持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等;同时,各校应根据自身条件情况,聚焦体育产业相关领域构建高职体育专业群,避免独苗体育专业的出现,充分发挥高职体育专业群建设集群优势,充分整合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科技创新、合作企业等产教融合资源,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形成多个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高职体育人才培养高地,满足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有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