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中心小学 章航勇
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数学基础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强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改革已然得到了普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任务深入了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至于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即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表现出的个人综合能力,既为综合能力,自然不是简单地指代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是全面囊括了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观等当代社会重点所看重的因素。这也意味着,学生唯有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方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数学教师便要立足于核心素养这个理念开展数学课程教学,逐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充分凸显出数学课堂中的大学问,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而要保证理想的教学成效,除了需要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外,还要督促学生跟进学习进度。具体方法可以围绕学生的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对自身的预习成果进行分享,如此不仅能掌握学生的自学进程,且学生的学习详情也将展示在教师面前,继而也方便了教师后续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针对“圆”的教学过程,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圆”的特征,而后再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探讨。当学生经过自身努力探讨出与圆相关的概念,如半径、直径等时,不仅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且课堂教学氛围也将变得格外热烈。当然,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应仔细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检验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要知道学生均是独立个体,不同个体之间势必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予以合理改进,如此方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率,并最终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
曾经在建构主义教育原则中明确提出:针对复杂领域的学习内容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契合,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通常,小学生对数学游戏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教师可在数学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去探究数学知识,逐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基本认知能力,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化的情境,即分别准备六个不透明的袋子,并在每个袋子中装上四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然后,再将所有的学生合理分为六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获取一个袋子。其中,这个数学游戏活动的要求如下:①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摸球,并要在摸完球之后将球的颜色记录下来,再把摸到的球放回口袋里;②统计好学生在摸球过程中所摸到红球和白球的次数,而哪个小组先完成的时候需将相关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并进行综合汇总,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好相关的数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更多?从袋子中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更高?这样通过以数学游戏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则可转变过去自主做计算题的落后学习方式,可通过全班或若干小组开展竞赛抢答等方式进行数学计算题的学习,如每完成一道题就记一分,答错则减一分,对于分数最高的学生,颁发一些奖品(如笔记本、铅笔等),这样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为了在游戏中获胜而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开展中,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专心,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中,另一大核心要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至于所谓的“自主发展能力”,也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综合能力。对此,教师要想达到如此目的,便必须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如此方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锻炼学生思维。基于小学生普遍喜爱故事的心理,若教师能积极创设故事情境来讲解数学知识,则势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如此方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时,关于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便可借由如下方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可将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至此,学生纷纷拿出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进行比对与拼接。随后,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由此展开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关系的讨论。基于此,学生已然对拼图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便等同于填补了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空缺。反之,若教师仍旧采用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则势必会让课堂教学演变成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无论怎样的课程,若能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则不仅有助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能切实促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小学数学教学亦是如此,基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现象均能透过数学的相关理论来加以理解,故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亦能与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则势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投入。如当进行“数字”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基于生活中的数字,其在不同处使用亦将呈现出不同特征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亦能让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更有助于对学生解决问题积极性的激发。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诸如测量影子、爬树测量、竹竿测量等。随后,在与教师的商议下,学生选择了可行的方案予以实地测量,如此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其动手实践以及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均将得到有效提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活动支架。其中,在整个问题情境中,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意识情景。只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由于五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则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下述问题情境:甲和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当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也加入同样的一勺糖,试问哪一杯水更甜?通过创设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快速思考百分比。然后,教师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苹果分成4等份,拿出一等份;将另外一个苹果分成6 等份,拿出其中的一等份,最后将两次拿出的苹果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拿出的苹果相等于一个苹果的多少?通过立足于实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扩充学生的数学知识涵盖范围,促使学生快速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自主学习即一种建构于自觉意识与反应下的书本学习与实践技能与能力的学习,主要包括自我进行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筛选,自主明确学习方法与途径,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学习主体”“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等思想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则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逐渐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弊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则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教具(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并鼓励学生自主动作操作,将这两个三角形拼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后提问: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间有何关系?因学生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进行规律总结,即得出三角形的面积为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则可轻松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知识点间的规律,也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凸显,实现了“学本课堂”的建构。又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巧妙利用变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由于圆锥曲线的相关问题难度性较大,而大部分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较为相同,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可先假设点的坐标,再选择从点组成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对性的方程入手,选择对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联立的方程组求解。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不应该只“就题论题”,而应该向学生讲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知识点相关的常考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多种解题方式,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即便知道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概念、定义,而如果不灵活运用,则难以让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然而,只有强化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操作时间、主动猜想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每天要学习不同的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仅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的时空,有所选择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分析问题,使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依靠集体的智慧打开思维通道,实现知识点的学习。如在“统计”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轻松掌握该章节知识,改变课堂枯燥死沉的氛围,教师可借助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全班学生的生日月份,分别统计6 月及以后出生的学生数量以及6 月前出生的学生数量,这样每一位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其中,有的记录、有的统计、有的询问,相互征求意见,互助互学,集思广益,忙得不亦说乎,学生潜藏的智慧火花被激发,每个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加深了印象,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里,因不同学生间思维存在差异,必然会有冲突与争议的存在。而这种冲突与争议正是学生真实见解的体现。在“学本课堂”建构中,对学生在知识点学习中存在的冲突与争议,教师务必遵循如下解决原则:①不否认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在问题解决中,需对不同的观点逐一进行验证,力求得出最终统一的结果;②当出现分歧后,鼓励学生站在他人的观点与视觉进行问题分析,从而理解他人的理论背景与看待问题的参照框架,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如在“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部分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想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而部分学生则通过负迁移联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4,针对这一冲突与争议,教室内争吵声不断。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好地利用这一合作学习良机,将学生分作两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观念,探索能证实自己结果正确,又能说服对方的理由,通过交流总结,最终得出了“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这一结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将思维冲突这一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商讨中进行结果验证,确保每个学生都尽力施展自身才能,这样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更深刻,正是“学本课堂”建构所实现的目标。
总之,要想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便必然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去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亦当革新传统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此方能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在提升他们学习综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