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玮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上海 200040)
学校是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启蒙孩子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人的社会化交往的基础阶段,也是思政课教育的“播种”阶段。众所周知,刚入小学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思想简单纯洁,习惯正在养成。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育人的根本使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阶段,习总书记说过,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的新形势下,如何依据小学生特点,有效实施思政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命题。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历史名校、历来有着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的优秀传统。由此,我们从基本思路、主要做法和感悟思考三大方面对新时代小学思政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进行了初步一些探索。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道德核心,具有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因此,将党史教育融入小学思政教育,培养一代代思想坚定、信仰高尚的接班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高速发展时代。多元文化对学生原本稳步发展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产生强烈的冲击,也给小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学习与社交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大家的思维习惯。网络游戏、网红视频等不良的网络文化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更影响着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小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更难以抵抗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学校在思政教育中,要有更有力的核心价值。将党史教育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将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增强家国意识和使命感,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品德修养与自身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思政教学的过程,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师身上。思政育人的内容相对复杂,而思政教师不一定都是专职教师,他们的教学资源和育人模式比较有限,长期单一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思政课失去兴趣。如此一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对传统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研究和解决。对思政教师进行专业的、持续的党史培训,使他们能牢记习主席的嘱托,努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党史教育”与小学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将党史教育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更能够触及心灵的思政教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现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党史的内容非常有限。如何让小学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让小学思政教育更符合当代小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为思政教育注入核心思想,把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将实践探索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让小学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思政教育基础,并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好准备。我们一直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通过思政课教育的改革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1]
目前小学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内容安排有《道德与法治》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还有班队会课、选择性课程(社团)、少先队活动等。如何能够实实在在将以上内容梳理并整合,做好小学思政教育工作,我们从以下方面理了理思路。
多年来,小学思政教育主要依托《道德与法治》基础课程,而实际开展的情况视本校的校本化素材而定。虽然,《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在近年不断有丰富和充实,但涉及党史方面的内容相对还是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2021年9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入学生课堂,小学阶段主要涉及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因此,我们设想将两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个年级都有特定的主题和相关的内容,这样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一直以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以统编教材、班队会课等教师主讲式传授为主。思政教育者普遍习惯于注入式、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孩子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各种尝试和体验,对世界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这样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进入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构建符合小学生思想潮流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2]
我校一直倡导以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小能手,现代小公民”为目标的“小公民教育”,并跟随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期望和指引,逐步丰富和完善为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根基的现代公民”的“中国小公民教育”。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导现代小公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拥护并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有中国根基的现代公民”;如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使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是我们不懈努力与探索的核心内容。
2021年新学期开始,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学生之所以喜爱上这门课,就在于其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我们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优秀学校,如何更好地用好《读本》提高学生的政治认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通过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读本》内容有机融合,将适合小学阶段学习的党史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梳理和融合,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以表的形式列出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表中包含关键词的中心度(表2)。中心度(Centrality)是指其所在网络中通过该点的任意最短路径的条数,是网络中节点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中心度大的节点相对容易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15]。从表3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频次最高,在检索文献中达到了183次,但它的中心度却不是最高;中心度最高的是“教学评价”0.35,频次44,这主要与本研究的检索策略相关;体育课程高频出现98次,高校出现80次,学校体育出现74次,普通高校出现74次,高校体育出现45次,所以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
我们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读本》为载体,每学期选取“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单元,以《读本》中相应的内容为补充,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党史教育在基础课程中得以落实,最终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情怀。
我们根据教材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尝试编排不同学段重点内容和呈现方式,追求系统性、针对性、适切性。通过学习,学生逐步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
习总书记说过,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我们意识到,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
我们以课程实施、主题队会、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使红色基因传承成为具有教育渗透力的课程内容,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弘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让每个少先队员获得组织光荣感和归属感,感受到自己作为现代小公民的家国责任与担当,爱党爱国,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1)基础课程与课后服务相连接。在进行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时,我们着力将课内教学进行课外的延伸和补充。五年级的德道与法治课程中,有“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富裕起来,人民生活好起来,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于是,在课后我们开设了《百炼成钢》社团。这个社团创建的灵感来源于思政教材,又拓展、丰富了教材的内容。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高度,展现的重要事件涵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进行展示,从小的切入口折射出大意义,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在社团中,教师通过和队员一起回顾党的百年峥嵘岁月,使少先队员懂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更多的队员知道,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曾经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无数党员前赴后继,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综合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开展的“申城好少年”综合实践课程,党支部积极设计“童心向党”校内外红色活动,旨在使少年儿童了解学校历史、了解静安历史等。例如我们开展“门前那条新闸路”探坊活动。以寻找新闸路的公益场馆、名人故居、历史名校等为主线,倡导学生通过合影、录像、采访等形式,记录下探访的感悟,感受身边的历史变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到“刘长胜故居”聆听现场版的党史课堂,到区“二大会址”等红色地标展览馆做讲解志愿者,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赓续红色基因,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表2 各年段“童心向党”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主题设计
(3)学科教学与校内活动相融合。学校也致力于结合学科育人,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思政教育全面性。结合语文学科的相关课程,学校开展了“校园无处不飞花,百人诵读念党恩”小公民诗词大会。诵读红色诗文,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各个时代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诗词大会上,师生以“红”为主题词,诵“红”诗:“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之后,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诵读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木兰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在小公民们的心中滋生。
通过思想引领、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让每个队员获得更多的组织光荣感和归属感,也感受到自己作为现代小公民的责任与担当,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了思想基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教育者先受教育”,也是思政教育有效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学校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开展党史教育专题讲座,结合青年节、建党节等,组织党团员教师参与各班的党史教育理论宣讲。
近年,学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五年内入职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近的20%;35周岁以下青年占教师总人数近40%。要更好落实思政教育,更需要教师通过活动体验实现孩子们的教育感知,将思想观念引导融入,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日常行为产生深远而细微的影响。“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将思政教育浸入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接受。尤其要让团员青年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爱党敬业的精神,形成甘于奉献、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职业价值观。
2021年,结合党史教育,学校党团支部牵头组织,开展富有时代感的“新青年说——携春之希望 载心之畅想”系列活动,这一活动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变革,是遵循学校的实际发展,是党建品牌的深化,更是旨在继承传统,紧跟时代,加快青年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
第一讲:青年教师围绕着“初心”“使命”“仁爱”“幸福”这四组关键词,从社会视角展示了无论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还是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技术人员、抑或是保护公众利益的公职人员,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各个担负起肩上的使命彰显人生价值。作为教师,每天要面对一群充满个性的灵魂,年轻一代更要薪火相传守初心,守的就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担负起育人使命。青年们采访了有30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感受前辈教师这一路走来是如何情真意切地践行“一切为儿童”的教育目标,又是如何云淡风轻地看待自己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通过采访学习,他们更明白要以爱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去教化。“为师不易”但“为师幸福”的获得感是为师育人的最终落脚点,每个人获得幸福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收获幸福的感觉如出一辙。这一讲,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得到教师们的高度肯定。
第二讲:以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为题裁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围绕着电影主要情节,从生活角度通过情景演绎,为全校教工献上自己对于“成长”的思考和“生活”的感悟,并与大家一起学习人民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为忙碌的工作注入积极的正能量。
第三讲:教师们把视线放到了原点问题——青春是什么?在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青年眼中,青春又该是怎么样的,当全球面对疫情,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时;当国家推出“双减”新政时,青年们又会怎么想、该怎么做。时代改变了、社会背景改变了,价值观多元了,但内心的信仰依旧万丈光芒。
学校党支部通过 “新青年说”,引领青年教师提高政治素养,努力成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力实施者,为小学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思政教育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相对系统化、完整化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落实好思政教育,对教师而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强化政治素养,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不断创新育人渠道,才能不负新时代的到来。
以教师的专业引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法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两本教材,具有典型的规范性、官方化、体系化、抽象化等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身心成长的特点,将理论性、知识性的话语体系逐步转化成学生熟悉热爱的生活话语和日常话语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进行实施,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教师应通过两本教材的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爱国情感,激励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我们将小学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转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将道德范畴提到了政治高度。因此,小学全校教师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具备思政育人的意识,充分发掘各个学科中育人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将有关内容转化为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此外,思政教育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探访实践、仪式教育等,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起来。
挖掘身边的思政资源。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历任前辈教师中,有知名度很高的教育专家,有革命志士,有文学家、有全国劳动模范、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为了党的事业,地下党员潘星南老师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宝贵的生命。教务主任王志成1945年8月13日遭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遭受酷刑,坚贞不屈,解放后曾担任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代理副校长;教师马精武、李震同积极参与地下党各项领导活动,解放后李震同在中央教育部任职;教师陈南如负责地下党工作,成立了“上海市维护教师权利联合会”(简称护权会),1947年9月被捕,她的革命事迹收录于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系统革命斗争史料》一书。我们通过学校红色基因的挖掘,让学生以微见著,了解为了新中国成立,有许许多多的地下共产党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通过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将党史教育有效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从小激发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今后,我们还将开展进一步的实践和思考:(1)进一步设计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融合道德与法治、主题队会、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性科学性把握。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从小爱党爱国,彰显党的思想引领。(2)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要用自己的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所以,加强“新青年”的专业引领,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毕生的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