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教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2022-07-24 12:20方建兰汪潮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方建兰 汪潮

【摘 要】关于“教学研究”的专章表述,是2022年版语文课标一个新的举措和重大进步。本文从教学研究的目标、路径和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有关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教学研究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教学研究”的专门规定和专题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中专列“教学研究”章节,分小点进行了条目式表述,使“教学研究”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是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一个重大创意,值得特别关注和探讨。

一、语文教学研究的目标

2022年版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以研究的态度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可以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总体目标的规定。根据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有关阐述,语文教学研究的具体目标涉及语文的三个层面、两个能力、两种效果,具体表述如下:

(一)有效提示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是由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随着语文实践的展开,各种要素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问题和挑战,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对问题做出正面回答,提出和揭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正如2022年版语文课标中所说的,这是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

(二)全面提炼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可以认为:语文教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语文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语文教学能力牵动语文研究能力,而语文研究能力有效促进语文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教学与研究一体化”,已逐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科育人效果

语文课程的实施结果有效果、效率、效益之区别。效果只是一个客观的结果表示,而效率是对结果的一种时间投入的考量,效益则是结果的最优化标志。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学科育人效果不好,令人担忧。这就需要以多种途径和各种手段对这种现状做出改变,通过直面的、丰富的、深入的语文教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思路。

语文教学研究的具体目标围绕一个“提”字具体展开。“提”有提示、提炼、提升之意,是教学研究所追求的一种方向和境界。这充分说明,语文的教学研究最终是为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和“教学育人”服务的。

二、语文教学研究的路径

(一)语文教学研究的平台

1.校本语文教研

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趋势,围绕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推动语文教学变革;要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品质,促进教师发展。”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三点解读:

(1)教研组织

校本教研共同体。校本语文教研主要以语文教研组为依托展开活动。所以,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一般特征是共同的教研兴趣、共同的教研专长、共同的教研主题、共同的教研目标、共同的教研责任等。可见,这个校本教研共同体不能完全等同于以前的语文教研组,它是原有语文教研组的升级版:人人参与,共同研讨。

(2)教研内容

教學实施中的关键问题。2022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围绕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其主要涉及以下教研课题:①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联系和区别;②以上三者的选择和确定的主要原则和思路;③以上三者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④教学活动组织的板块及程序;⑤教学活动组织的方式或方法;⑥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⑦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含义及特征;⑧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⑨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方法等。语文教研内容当然不止这九个,但是可以把这些作为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的研究项目。

(3)教研特点

2022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这里有两个特点:一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坚持“三本”思想: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主题教研”。主题式校本教研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本校语文教学中的某个共性问题开展全校性的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它的核心是“教研主题”。主题的确定要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要进行科学论证,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还要准确表述,引导校本教研的主攻方向。主题确定后要按照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层次展开,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校本教研专题。构建一定的教研模式、规范活动模式是教研效果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教研主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主题式校本教研的重要任务。

2.区域语文教研

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各级教研机构组织要不断加强语文学科教研力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不同发展层次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和跟踪指导,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力的教研支持;要悉心培育优秀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组,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本区域语文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对此,笔者做了以下三点分析:

(1)教研目的

区域发展。一是要重点解决不同发展层次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遇到的新问题,如学生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要悉心培育区域内各校的优秀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组,不断加强区域内语文学科教研力量。

(2)教研方式

联合教研。区域语文教研要采用“合作研究”和“跟踪指导”的联合方式。区域语文教研要坚持“以校为本”,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充分发挥区域内学校和教师的作用,特别要注重集体联合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学和研究经验。

(3)教研作用

经验辐射。区域语文教研的目的是整个区域各所学校语文的均衡发展,所以,要善于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本区域语文教改的典型经验和优秀研究项目,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区域语文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语文教学研究的途径

2022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提出“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个人反思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成长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语文教师的个人反思是自我主动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反思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我改进的领域,明确自己成长的方向,制订自己的行动计划。个人反思还有利于教师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发展。通过反思过程,教师就会对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的方法保持开放的态度,有利于教师开放心态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反思实践还有可能是个人专业发展、变化的一个强大机制。个人反思的主要内容有自身素养的反思、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成长历程的反思等。从对一堂课的反思来看,有对文本解读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学生学情的反思、对教学过程(板块、环节、细节)的反思、对教学方式的反思、对教学评价的反思等。

2.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1)专业对话

专业对话是指教师在语文专业领域,针对语文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问题,与同事进行交流、切磋研讨,在一些问题上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专业对话是借助他人力量和团体力量的较好形式。语文教师之间多项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是“研究共同体”的有效运作机制。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从各自理解的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多次的互动所达成的一种视角交融,而视角交融的结果是语文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从而产生与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对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

(2)沙龙会谈

学校通过组织语文教学沙龙活动,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就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深层次的研讨,实现语文教研经验的共享。为了促进语文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应设置教学沙龙的固定场所,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与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倾听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教师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例分享

可以是“一课多研”。首先是自我设计实践,其次是同伴互助提升,最后是反思加工。具体步骤是:先由一位教师自己独立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再进行同伴之间评课,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措施,并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反思同伴建议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次设计实践,其他教师再次听课、评课。此外,教师也可以收集、借鉴优秀课例,在观摩和同伴互助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

3.专家引领

这里的专家不是一般行业的专家,而是特指语文专家,是指在小学语文学术、小学语文教学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专业特长的人。语文专家在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主要作用有:

(1)為语文教学研究指明方向

语文专家拥有较丰富、较精准、较前沿的专业理论和专业优势,可以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研究的总体概况和发展方向,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诊断方案、设计思路和坚实的学理依据。

(2)为语文教学研究解答疑惑

语文教学研究是一个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中存在疑惑、矛盾和困难都是非常正常的。在无法解决之时,语文专家的解惑、引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时专家起到了“将”的作用,是应急所需。

(3)为语文教学研究总结提炼

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研究项目中案例较多,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总结提炼。语文专家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研究项目的资料进行梳理、整理和概括。一般来说,一线语文教师比较感性,而语文专家则比较理性,两者起互补作用。

三、语文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践行终身学习

2022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的要求。这既是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研究提出的要求。

1.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从2022年版语文课标要求来看,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化、语言文学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学知识。2022年版语文课标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师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这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跨界的学习意识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各知识之间、各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跨界学习”“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构建了“学习共同体”的观念。于是,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3.课程的学习能力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课程,是中小学语文的发展趋势。树立课程意识,拓宽课程思维,用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是当务之急。从各种情形来看,语文教师的课程学习能力较薄弱,有待提升。2022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提出:“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语文教师的课程学习和实施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能力急待提高,从而实现与课程的同步发展。

4.媒介的学习应用

2022年版语文课标非常重视语文教师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提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并进一步强调“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根据2022年版语文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师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方面,可以提供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语文教师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语文教学中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的使用效果等。

(二)聚焦关键问题

语文课程的实施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紧紧围绕课程实施标准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立足学情,因地制宜,以研究的态度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这里提出了语文教师要重点研究的三类问题:

1.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2001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实施已经持续了20多年,课标也已经有了三个版本,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发现不少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如2022年版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语文项目化学习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研讨。

2.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材被进行了持续性修订。语文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的新问题,也有待通过教学研究,使之更加规范和有效。如汉语拼音前的“识字教学”“和大人一起读”专栏、“快乐读书吧”板块、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文体单元、整本书阅读等。

3.教育衔接问题

从纵向看,语文教学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性发展过程,其中的学段、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落实。例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小学三个学段间的衔接等。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三年级这个关键的转折期要特别关注。

(三)融合教师培训

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教研制度的优势,整合各级教研组织和教师培训机构力量,将语文教师培训和语文学科教研结合起来,实现研修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要在吸收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一线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在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并及时将其纳入语文教师的研修和培训课程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对此,笔者做了以下三点解读:

1.中国特有的教研制度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虽然也不乏教学研究的开展,但是却没有独立的教研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教研机构和从事教研的人员,也就是说没有相对固定的教育组织和制度。1952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建立学科教研室和学校教学研究會议制度。据统计,目前在各级、各类教研部门中,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研员已超过10万人。由省级开始,市、县、校,从上到下形成了四级完整的教研系网络,并自成体系。2009年,中国首次参加PISA测试并取得第一名后,国际人士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中国特有的教研制度。“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就这样以惊艳的方式走到了世界面前,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

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教研室功能的拓展和深化,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一是从原来以“三课”(备课、上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工作,转变为基于课程观视野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研工作;二是从考试命题与教学评比、学科竞赛等工作,转变为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分析、指导与反馈工作;三是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方式,转变为指导校本研修、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再造教育文化。

2.研修一体化

这指的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提升、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学习,构建融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工作方式,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磨炼教师的师德、师能,让教师感受专业化发展的快乐,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这要求围绕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以教学、研究、培训为基点,搭建素养提升、互动交流、能力展示三个平台,拓宽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种途径,建立常规保证、评价、激励三种机制,有效地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境界。其实,这是“教学、研究、培训”(简称“教研训”)三者的一体化。

3.研修课程

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了构建语文教师研修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要把“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一线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在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作为研修课程的重要内容。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专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分培训目标、能力诊断、课程内容、实施要求四个模块,意图通过给教师发展“建模子”、带教师个体“照镜子”、给教师提升“开方子”、为教师培训“找路子”四条路径,试图进一步破解教师研究和培训的一些难题。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