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 号福州大学国家科技园。具备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具备完整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实验室。实验室拥有PCR 扩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 扩增仪、单细胞测序建库仪,高速及高速低温离心机、生物安全柜、核酸电泳仪等分子生物实验设备。现有技术人员6 名,其中高级职称2 名、获博士以上学历者2 名,3 人具有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上岗证,2 人具有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证书。
该实验室主要针对感染性疾病研发分子诊断标志物及生物传感检测办法,在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分子诊断研究中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展开深入合作,建立了快速分子诊断平台,针对易从疫区输入福建的新发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揭示福建登革热II型本土病例毒株属于美洲型,提出综合防控本土和输入型病毒的思路。揭示了艾滋病毒载量及耐药性突变在福建感染者中的增长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了2016年我国黄热病病毒输入病例与安哥拉1971 毒株的亲缘关系,为国家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针对福建新发病毒性疾病合并症的地域特征,参与创建了多学科综合诊治体系,提高了对危重症病人的疗效。总结福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及耐药性,首次揭示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潜在标志物,证实了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是福建艾滋病人贫血的主要因素。回顾性分析福建艾滋病的临床特征,探明低钠血症对艾滋病预后的影响,为国家艾滋病综合诊治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定量蛋白质组研究揭示了登革热轻、重症的诊断标志物,分析了重症累及器官症状的规律,建立对症支持治疗的方案,降低了病死率。对条件性致病菌肺炎克雷伯、创伤弧菌进行了毒力和耐药性分析,为机会性感染的综合诊治提供了思路。另外,研发了一系列抗菌性水凝胶,逐步形成传染病研究的特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福建省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参与获得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 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 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 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