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花
我国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同时,推出了“1+X”证书制度,“1”就是最基础的学历证书,实现了对教育功能的凸显。“X”指的是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以学历证书为基础,并且可以实现对其的补充,强化和拓展等。可以促进学生对特定工作技能的掌握,使职业教育功能和各类教育特色得到凸显,更关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就业能力。在职教20 条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将“1+X”证书制度融入到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证书制度带来了多维度的大数据与会计课程内容,在大数据与会计工作中,结合自身的角色和功能,但是,高职院校在以往双证制度的影响下,大多会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然而根据国家教育部当前的新专业目录调整,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依旧无法满足“1+X”证书的要求,与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没有实质性地进行有效衔接,学生通过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很难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要求。
与大数据与会计岗位相结合,有些教材甚至只涉及了理论内容,并没有涉及过多的实践操作,教材内容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安排教学课时和教材内容时,并没有重视智能化设备操作等能力的内容,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科目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无法达到相互融通的效果。所以需要通过“1+X”证书制度进一步整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证书制度能否实现对育训结合的有效落地,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是否具有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站在实践的角度来说,受训教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速度十分重要。例如,在证书培训期间,虽然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然而,教师在接受证书制度培训期间,接触的是纯理论的内容,没有在企业中接受真实的技能实训,而两者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也体现出了师资培训缺乏全面性的问题,证书内容和定位并不清晰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他们的新技术能力匮乏,并且难以重塑自身的知识结构。所以,大部分试点院校面临着各种问题。
大数据与会计,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并已经被应用于实践,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大数据与会计教学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有些差强人意。具体来说,在很多院校,在大数据与会计课程的开设中,教学方式偏向于理论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专业技能难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如此一来,当学生到毕业之际,将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院校的就业率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大数据与会计是我国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然而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在进行大数据与会计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和缺乏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致力于满足行业就业需求。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大多采用多媒体设备而替代了许多值得学生亲自动手的操作,这样就导致教学偏向于单向的知识输出,无法同步开展技能训练,同时也造成课堂氛围的枯燥。
在《基础会计》中,如记账凭证的审核、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步骤等已有的知识点,基本与“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相同。但由于职业特殊性、“X”证书更多要求基于企业经营业务的应用与实操,需要对“基础会计”的相应知识点、技能点等进行强化训练,并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测评中。从本质上来说,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然而,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目前更追求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却没有对其实用性引起重视,大部分教学内容比行业发展更加滞后。政府部门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没有有效的联动各方促进证书制度的推进,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有效落实证书制度的,也会对其日后的发展造成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上缺乏创新,往往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材为基准,只是对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更换与调整,且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学生往往学不到实质性的内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倡导培养独立与理性思考和驾驭财富的能力,了解记账在财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引导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与正确的金钱观,启发理财意识,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高职院校课程普遍缺乏对两者的融合运用,致使学生面对问题毫无头绪。此外,由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加之教学案例保守陈旧,致使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无法找到良好的参照系,大量理论知识都无法运用到企业实际工作当中,为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
通过上述所言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为了对其进行改善,学校需要对1+X 证书制度进行研究,学校可以与更多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促进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
高职院校应当做好对职业资格鉴定站的构建,如此可以促进证书制度的推进。建立鉴定站的审批权及监管和授权,应当由主体实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可以进行自由裁量。想要做好质量保证,就应当逐渐将事前审批转变为事后监督,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做好监督工作,做好对质量的严格把关,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滥发证件行为,保证制度能够具有权威性,如此,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企业也可以真正认可大数据与会计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应当由专人负责,该机构应当在做好内部工作的同时,做好外部工作,不仅需要负责鉴定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应当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让社会直接参与鉴定业务的检阅,如此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展鉴定服务。高职院校应当做好对相关政策的深入解读,做好对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解读,做好教学相长的培训业务,如此才可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为相关企业和行业提供真正所需的人才。
1.在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探索构建书证融通教学资源体系。原先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毕业要取得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双证展开,当前随着1+X 证书制度的逐步推进,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进行重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原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优化,将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解构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学历教育的课程、师资;资源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师资以及资源的有效融通,通过“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稳步提升、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实质上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实施学分银行,建立学分认定、积累机制。学校是实施证书制度的主体,应当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学标准为依据,根据当地企业对大数据与会计人才提出的实际需求,重新审视和论证相关方案中的核心内容,例如掌握财务机器人的内置搭建逻辑,理解会计工作的运行机制,提升对行业的认知与见识、夯实会计认知等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原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优化,将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如此,可以更好的培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此外,还应当以财商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财商及财商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养成正确的财富心态。通过游戏参与、案例讨论与分析,在游戏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做好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做好对“三教”改革的落实,特别是需要做好对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这两类新型教材的开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对专业人才的灵活、针对性、有效培养等。
2.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构教材体系与教法模式。学校应当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规律和会计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在理解会计职业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了解企业从设立、变更和注销的流程及政策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解构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学历教育的课程、师资;资源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师资以及资源的有效融通,通过“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稳步提升、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实质上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实施学分银行,建立学分认定、积累机制。
3.建立满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型教师队伍。应当提升包含青年骨干教师在内的高层次职业教师的师德、技艺和育人能力等,这是证书制度最重要的试点工作之一。首先,应当加强培养专业带头人,其自身也应当学习好新的证书制度理念,从背景和意义、内涵和要求方面入手,做好对试点工作和等级证书的准确把握,在试点工作期间,组织专业团队开发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其次,应当做好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各类计划项目提升自己的素质,此外,还应当从教学工作、培训工作和考核评价方面,做好对专业骨干教师能力的加强。最后,应当聘用更多校外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组织或行业企业的培训或兼职,并做好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如此,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学校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师徒制教育。首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在校内接受实践训练之外,学校还应开拓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将自己的事业放在社会中。通过真实票据、小组游戏、沙盘等形式体验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商业模式,感知会计职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了解新技术的手段对会计职业的影响和企业从设立、变更到注销的最新政策、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关键环节。此外,学校在与校外相关企业合作交流过程当中,可以聘请相关企业的优秀员工到学校做兼职导师,对学生开展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培训,由企业人员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企业带领徒弟进行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了解其岗位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使学生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硬件发展意味着学校的大数据与会计教学模式应当做出本质性改变,首先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其实验室及其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使得学校硬件配套条件和设施水平有所改善和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培育和引进学校应用电子技术,整合教学一体化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因为大数据与会计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性的培养,教学组织上,可以借助平台中服务行业的业务了解企业全貌,按照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逐月完成全流程的账务处理,检验是否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所以应当通过课堂实验和理论性的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激发了学生敢于尝试和探索的积极性和精神,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认识,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学校为了培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相应的教学设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立一些相应的实验室,在老师进行完理论教学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学习也比理论学习更加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逐渐从以往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转变为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1+X 证书制度对人才的培养,能够获得全新的思路。通过对“双师型”团队的打造、校企之间的紧密联合、职能机制的适度监管,能够实现1+X 证书制度下对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我们继续在“1+X”证书制度落地、书证融通等工作推进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发展的,基于“1+X”证书制度(财务共享服务试点)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为学院创新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改革,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