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人物”鉴赏的要点

2022-07-23 15:07朱东林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人物

朱东林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并不能仅仅赞美盛装人物的“盒子”,而应透过语言的层面剖析人物。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本性是评价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某一时代风尚决定的人物性格和情感,是会在时间的冲洗下慢慢淡出人类的视线。相反,愈是表现实体性人类旨趣的作品愈能突破时间概念,穿越时空成为时代和民族的东西。教师不妨将艺术作品这一特征作为文本人物鉴赏的要点,通过感受人物、建立人物与现实的联系和理解人物的普遍本性,实现对文本人物的有效鉴赏。

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的写作理想,每一位作者都希望借助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表达人们普遍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关于人的作品,人一直处于作品的核心地位。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途径。无论是什么理由促使作者热衷对人物的塑造,作为读者都要厘清这样一个事实——阅读,要有意识地接近人物,并以人物鉴赏为核心。以此为前提,一些瓜连蔓引的情节自然一一破解。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时,应让学生围绕人物进行鉴赏活动。但不可急于求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像认识一位陌生人那样,先是伫立旁观感受人物,获得一个初识的印象,为接下来理解人物、品评人物奠定基础。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为例。这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作者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躲在套子里的人物形象,并以此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通过情节梳理,学生将该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第二部分主要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结婚及最后失败;第三部分主要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影响。小说以渐进的方式描写人物,所以这更加验证教学运用循序之法的必要。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小说的第一部分,概括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做到伫立旁观感受人物。学生将生活习惯分为穿着、用具、出行、住处几点进行概括:“晴天穿雨靴、带雨伞,总是戴着黑眼镜,将脸藏在棉大衣竖起的衣领里,更为奇怪的是经常用棉花堵住耳朵;一些用具,如伞、手表、装在套子里的削笔刀总是不离身;出行很讲究,总是坐马车,而且要支起车篷;他的住处很不一般,就像一个大箱子,床上围着帐子。”“在思想观念上,别里科夫也很奇怪,经常歌颂过去和一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会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情总是闷闷不乐。”在这里,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外貌穿着、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对别里科夫产生初步的印象,为更深层次地解读人物做了铺垫。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换句话说,生活原型是文学创作的源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这意味着文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必然有生活中人物的灵魂。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时候,就必然要建立文学人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以此獲得对人物更深入的理解。当教师搭建一座连接文本与现实的桥梁,学生势必要在两端来往,借助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获得对文学人物的理解。

契诃夫用讽刺幽默的笔触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不朽呢?就在于所塑造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本性,既是某一民族时代的,又超越了民族和时代。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篇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明确该小说为什么是某一民族、某一时代的。对此,有学生回答:“19世纪末,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沙皇政府极力加强反动统治,人们遭受镇压,自由遭到剥夺。这时候,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死守旧有阵地,密探横行,仇视一切新事物。”学生将创作背景与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又看到更为复杂的别里科夫,于是别里科夫的一切行径都有了合理解释。“在生活中,别里科夫封闭保守,与世隔绝,用各种有形的套子将自己武装起来;在思想观念上,别里科夫又冥顽不化,逃避现实,用无形的套子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正是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的行径”。在这里,教师将背景介绍放置于第一部分教学后,并掌握时机发挥创作背景这一教学资源的最大价值。当然,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也具有超越时代和民族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人物行为背后藏匿的人物特点。例如有学生大胆发言:“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将各种用具装在套子里,常常歌颂过去,对各种不符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这样的人比较保守,害怕新事物。”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人物与时代的联系,他们更能透过幽默夸张的语言领悟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除了是特定民族、时代的,还是现实的,更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随着阅读的深入,找到人物在特定时代以及现实中的根基后,还要提醒自己该人物一直生活在文学作品中,正演绎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角色。只有将人物置于文学表达中,才能真正领会人物形象。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社会原型后,带学生继续潜入作品,透过小说的情节真正了解人物。

契诃夫先是介绍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外貌、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然后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契诃夫又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置于故事情节中,通过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与柯瓦连科争吵表现别里科夫的神态、语言、心理,继续深入说明别里科夫对新鲜事物、社会变革的害怕和旧秩序动摇的害怕。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概括每一事件当中作者是如何刻画形象的。比如骑自行车事件中,有学生从神态、语言、心理三方面进行提取:“别里科夫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说‘这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的话;他老是心神不宁地搓手,打哆嗦。”教师继续提问:“在与柯瓦连科争吵的事件中,别里科夫脸上带着惶恐的表情,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这些表现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回答:“这说明别里科夫是脆弱的,而他也是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的代表,所以也说明腐朽保守势力的不堪一击。”当然,这篇小说不仅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个人物,教师还要引发学生思考:“华连卡和柯瓦连科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学生回答:“代表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象征着与腐朽保守势力对立的新势力。”随着情节铺展和深入,学生能有效地解读纵深复杂的人物。

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也应将“人物”形象作为核心,并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描写来表现主题。因此,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必然要将人物鉴赏作为小说教学的主要方向。小说作者是慢慢揭开人物神秘面纱的,作为读者的学生也要循序渐进地接近和认识人物。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人物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我所欣赏的套子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