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亮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者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和感受,而传统课堂的组织方式太过机械化,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潜能。而课堂中进行任务驱动,既可以改变课堂组织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并不难,但为什么有的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有的人却效果不佳呢?认真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有的教师纯粹只是走个形式,并未真正理解任务驱动的精髓——它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存在的,一切任务的设计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分解教学目标,并将其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受益。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蔺相如进行人物分析。教师可以对这一主题任务进行细致划分。这篇课文主要包括三个历史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蔺相如的性格特质,因此,教师可将该主题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探究任务。其一,阅读原文第1—9小节,想一想蔺相如的成功真的只靠一张嘴吗?从他面见秦王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什么?其二,阅读原文第10—14小节,想一想“鼓瑟”和“击缶”有什么样的区别?秦王击缶又说明了什么?从蔺相如的话里你可以读懂什么?其三,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思考:廉颇一向不服蔺相如,认为其不过纸上谈兵,为什么最后廉颇却执意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而蔺相如的种种行为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对教学目标以及难点进一步细化,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应当立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行细化,并以小任务探究的方式启迪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任务驱动,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虽是同在一个班级、接受同一个教师教学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习兴趣、方式、习惯以及基础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必然造成新的问题,即:教师应在课堂中驱动怎样的任务?怎样才能提升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任务驱动的优势?如果采取“一刀切”的任务驱动模式,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设计难度适中、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学情、语文基础、语文学习习惯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为优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极为牢固;B级为中等学生,在班级中的整体表现良好;C级为后进生,这类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在划分学生的层次以后,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了不同难度的任务:A级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同时进行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B级学生,要求他们梳理文章事件的因果关系,简要概括主要人物的特点,说一说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级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课文中的关键生字词,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样不同的任务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任务驱动的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
任务驱动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情。如果教师不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盲目布置一刀切的教学任务,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任务。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推进教学进度而存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小学生特别喜欢新鲜的事物,其行事作风完全从兴趣出发。因此,在运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当设计更具趣味性、生动性以及创新性的学习任务,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给学生设计了极具创意色彩的学习任务:(1)试着为“鸟的天堂”设计一句旅游广告词;(2)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为游客怎样介绍鸟的天堂呢?试着撰写一段导游词。学生可从上述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既可单独完成,也可和其他同学互动。例如,有的学生给“鸟的天堂”设计了这样一句广告词:“曲径通幽处,鸟自天堂来。”这样极具创意色彩的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
在进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创新任务类型,争取带给学生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之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完成任务充满期待。
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让任务驱动向课堂之外延伸。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任务,这样既能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又能使任务驱动方式多样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文后,有的教师习惯于布置一些组词、造句之类的任务,有的教师则是要求学生读一读作者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些课后学习任务固然不错,但并不具备多少实践价值,而且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学生设计一个特别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一周的时间为期限,观察天空中云彩的变化,可以将其拍下来,制作成相应的图册,同时简单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展示。学生乍一听见教师的任务要求,纷纷瞪大眼睛,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布置这样一个任务。但是在教师的肯定下,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动力。有的组成四人团队进行合作学习,有的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完成任务。学生拿着手机,围绕着天空的色彩变化进行拍照,并选择画质精良的照片制作成相应的电子图册,在课堂上进行了生动展示。当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学生的作品时,他们都震惊了,从没注意过天空是如此美丽,更没想到云彩有这样多的色彩变化。而这样的一个实践任务,能够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萧红对“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的情感态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其作业更有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时,教师一定要增添任务的实践性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展示美,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讓学生喜欢语文教学课堂;还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热闹和谐,更会在不经意间带给学生惊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之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车马湖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