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梁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全员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等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成长发展进行多维度、个性化指导。本文系统梳理了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并指出其存在指导内容随意,形式主义严重,导师类型过多,缺乏顶层设计,考核制度不明问题,并提出了“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相结合、顶层设计与终身发展相结合、校内主体与校外联合相结合、学业发展与生涯发展相结合、制度设计与师资培训相结合的合理建议,以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导师制;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实施展望
构建全面的导师指导体系,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当前成为优秀教师的具体举措,是深入推进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中小学导师制实施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导师制的实施已由点向面扩展,导师制的形式和内容也愈加丰富,各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师制实施方式,主要有如下五种类型:
德育导师制:把班级德育教育的目标、任务让具体的导师(任课教师)来分担,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与班级管理制一起形成一种整体、合作、互补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
学业导师制: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与学生结对,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弱,有效提升学业成绩。师生及时沟通学业困惑、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明确学业目标和学习任务,可以做到及时跟踪指导,精准提高学业质量。
成长导师制:这是一种结合德育、学科、生活、心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导师制度,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采用日常交流和定期谈心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学业困惑,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建立自信和发展目标,导师与学生一起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学习、生活点滴。
生涯导师制:主要是从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做好学生的升学指导,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定位,跟进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如河北黄骅中学创新开发了“一三五”导师制,设立生涯规划工作室,负责开发生涯导教课程,同时聘请优秀家长担任拓展导师,并开设月末家长大讲堂等各种德育和生涯活动。
多元导师制:常见的有双导师制或三导师制,每名学生有若干不同的导师,如任课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担任“成长导师”,高校学者担任“学术导师”,形成联合育人机制。有的学校还聘请部分学生家长、优秀学长、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形成导师团,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德育导师、学业导师还是成长导师,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都是“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全员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中小学导师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目前,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指导内容随意,缺乏系统培训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采用“导师分配——成立仪式——师生交流”的运行模式,而对导师的职责、对学生的要求和实施要求等细节没有明确界定,导师培训处于真空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中小学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导师培训率不到1/10,各类导师“无证上岗”,对“为什么要导、导什么、怎样导”等核心问题不明确,指导内容随意单一完全取决于导师个人水平和能力,教育效果达不到应有水平。
(二)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学生认同
学生不了解导师的作用,只能下意识地认为和平时的教师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很难与导师进行积极地沟通;有的学校导师分配缺乏民主,仅仅按照学业成绩进行安排,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地选择,这样大大减弱了导师制的育人功能;部分学校缺乏系统规划和指导,脱离教师和学生实际,要求导师每周谈话一次,为导而导,而忽视谈话节点、谈话内容和谈话效果等核心问题,学生认同感不强。
(三)导师类型过多,育人合力“名大于实”
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名片化,没有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让一个学生拥有多位导师,但各类导师职责不明,相互交叉,九龙治水,各唱各台,这种制度既消耗了导师的精力,又浪费了学生时间;部分学校聘请高校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引领,但高校导师的职责不明和缺乏长效运行机制,联合育人多停留在学术报告的层面,“校内+校外”联合育人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四)缺乏顶层设计,学段割裂严重
各个学校、各个学段导师制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整体性导师指导体系,学校、学段上割裂明显,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育人体系,不能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
(五)考核制度不明,缺乏长效机制
导师制弥补了班主任制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立德树人,但在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对导师考核和奖惩没有明确说明,对导师工作定位不明晰,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中小學导师制实施策略
新时代构建全面的导师指导体系应采取五个策略:
(一)“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相结合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实现“五育并举”的保障。“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重心在“全”,而全员育人导师制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全体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生涯规划、创新实践等进行全面指导,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顶层设计与终身发展相结合
导师制应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指向,站在十二年、十六年甚至更长远的高度,构建完整的导师指导体系。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受导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行动策略,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逐步提高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避免因学段割裂而导致衔接不畅的问题,形成育人合力。
(三)校内主体与校外联合相结合
各级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以校内导师为重点,指导学生注重道德涵养、学业修养和习惯养成,培养学生人格健全、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心理自强的良好品质。积极联系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扩充导师队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拓展学科教学、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题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学业发展与生涯发展相结合
学业发展和生涯教育并重,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新时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学校建立和普及生涯导师制,通过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组织生涯教育活动、 提供生涯发展辅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途径,增强中小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培养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
(五)制度设计与师资培训相结合
中小学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1.制定导师制实施方案,建立导师工作手册,明确导师职责与权利;2.合理建立导育关系、加强导育内容管理;3.创新导育形式、建立学情会商制度,加强家校、导师与受导学生家长的合作沟通;4.加强师生交流的过程管理,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切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5.加强工作考评和激励,将导师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其工作量和工作绩效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内容,明确量化约束办法,并纳入教师综合工作评价考核;6.积极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引进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发展并组建教学科研团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7.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管理指导、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为广大导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导师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手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应立足长远和实际,突破发展“瓶颈”,构建完整系统的育人方案和實施机制,让导师制更“实”一些、“近”一些、“久”一些,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增臣.新高考模式下多导师育人机制的构建[J].山东教育.2020(5).
[2]龙梦姣.湘西地区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