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松华++易扬
【摘 要】论文就对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看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从教师的视角,对怀化市鹤城区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师培训、教学环境、课程支持与评价机制几个方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现状
1 问题提出
怀化市鹤城区中小学2003年秋季整体进入新课改,10多年来的教改实践,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实施情况怎样?为此我们编写了《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对该区五所小学30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反映怀化市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看法
2.1.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同情况
表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看法
表1反映出,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基本认同的,而且有30.0%的教师“非常认同”。在“根据您的体验,您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否实现?”问答中,10.0%的教师认为“太理想化,不能实现”;55.0%的教师觉得“创造条件可以实现”;认为“部分可以实现”的占25.5%,有10.0%的认为“完全能实现”。《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对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但调查反映的情况不是很乐观。
2.1.2 教师对《标准》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由表2、表3可以看到,教师对《标准》大部分只是基本了解,“从没使用过”的和“完全了解”的、“完全不了解”这三种极端情况没有出现。有30.0%的教师“不太了解”,而且“经常研读”的只占20.0%,70.0%的教师会“偶尔参考”,10.0%教师“不太使用”,这些数据反映新课标并没有深入人心、扎根到实处。
2.2 教师对新教材的看法
2.2.1 《标准》目标在新教材中的体现
表4 新课程目标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力度
调查反映教材中体现的比较好的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创造能力”这3个目标,最好的是“自主创造能力”,达到85.0%;而“劳动技能和态度”和“搜集信息能力”这两个目标则体现得相对薄弱一些。
2.2.2 教师对新教材内容量及难易程度的看法
表5显示,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适中”的占80.0%,内容量“偏多”的占20.0%,没有教师认为内容量“偏少”。开放题中有一位教师写到“新教材内容量及难易程度与考试难易程度不相吻合”。
表6显示,只有一半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难易程度“适中”,另外将近一半的教师则认为新教材内容“偏难”。而开放题显示,这部分教师觉得新教材偏难,使得教和学都存在一定困难。
2.2.3 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度看法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基本适应新教材,而且在“您认为数学新课程教材是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一问题中,85%的教师认为“比较有利”,15%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从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新教材还是很适应的。在开放题的回答中,有一位教师提到“教法有待研究”,说明新教材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程度上还有不利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存在。
2.2.4 教师在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开放题“您在使用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答案显示,主要问题有“有些知识点衔接不上,一些概念定义不够明确”、“新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与考试评价方式不相吻合”。
2.3 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1]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师的关注点、教学方式、布置作业类型、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工作量等方面。
2.3.1 教师的关注点
表7 教师经常谈论的数学话题
从表7可看出,“解题技巧”占百分比80.0%,说明教师现在最注重的是解题技巧,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与考试成绩挂钩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知识和技能”仍然受到一定的关注。可喜的是“智力发展”、“创造性”、“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等占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可见一线老师已经开始关注三维目标的发展。
2.3.2 教师的教学方式
表8 教师的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占80.0%,“师生共同探讨”和“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说明,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讲授式开始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转变,不过脚步有些缓慢。
2.3.3 布置作业类型
表9 作业类型
从表9可知,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一样,“书面习题”是老师布置最多的作业类型;其次是“动手操作活动”,“阅读课外书”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已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些表明,在老师的心中,像书面作业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这类作业有检查的依据,便于落到实处,阅读教科书等这类作业老师一般不布置。
2.3.4 教师的工作量
调查显示,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的工作量大。新课改实施后,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的占55.0%,有10.0%的老师感觉“适中”,有25.0%的老师感觉“一般”,但也有10.0%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很少”。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虽然学生是主体地位,但是新课改对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也有所改变,教师无疑得花费更多心思在教学方法和研究教科书上才能适应新课改。
2.4 教师对评价的看法
《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1]
2.4.1 教师对评价体制的看法
问卷中,关于“您认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化的评价体制能否实现?”的回答中,有15.0%的老师表示很有信心,觉得“完全可以实现”;80.0%的老师认为“部分可以实现”,5.0%的老师则认为“太理想化不能实现”。由此可见,大部分老师对实现新课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还是很有信心的。
2.4.2 相关评价依据
从调查的结果看,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主要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占百分比55.0%,其次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达到40.0%,“学生学习的刻苦程度、质疑思考的习惯”和“作业情况”各占25.0%。可见,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成绩摆在了次要位置。
关于学校评价老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53.8%的教师认为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学校和老师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日常表现和其他人的评价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与新课标所要求的多元化的评价体制有所差距。
2.5 课程实施支持
表10 新课程实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结果显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到的帮助主要有“新课标培训”、“教研活动”,“新教材培训”则占比75.0%,“专家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新课标的实施,学校还是给予了教师一定力度的支持。
表11 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不利因素(%)
调查显示,“教学设施物质条件缺乏”占的比例最大,达到95.0%;其次就是“学生基础差”和“缺经费支持”,分别占75.0%、60.0%。开放题中也有老师提到“教学设施不齐全,整体教学环境影响”和“学生人数太多,有些教学活动无法实施”、“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等,这些都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不利因素。这表明,教师在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道路上,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3 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不断成长,角色与观念在不断转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很有信心,新课改正在向有利、深入的方向推进。
但是同时,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标准》了解甚少;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较普遍;课程资源与支持缺乏是现在新课程实施的另一大障碍。
为此,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3.1 开展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
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补给线,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结果中,有95.0%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这是一个不错的趋势,但是调查显示的教师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并不是很乐观。因此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应该考虑到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丰富的经历,应该更多地运用讨论与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阅读文献等多种方法,以《标准》为主线,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探讨的过程,教师之间多交流,吸纳好的意见,汲取经验,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而且培训还应针对教师的年龄、教龄、不同层次的学校等不同的个人条件与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
3.2 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普遍感觉负担重,工作量大。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把握教材,关注学生,同时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这些都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建立新型的学校文化,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师的交流,缓解教师压力。
3.3 加大课程支持力度
调查中,教师普遍认为,教学设施物质条件缺乏是影响鹤城区新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教师人员、经费、环境等多方面都得不到满足。77.8%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16.6%的教师从未使用多媒体教学。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加课程支持,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保证为学校提供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另一方面,唤醒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意识,通过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状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再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提高课堂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真正实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3.4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评价学生,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主要看考试成绩,这种排名、唯分数论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些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因此,国家应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并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考试政策。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对教师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等多方相结合。同时,根据学校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可行有效的评价制度,才能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7.
[3]吕世虎,岳艳萍,金晶.义务教育7—9年级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从甘肃省农村学校学生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2,02,21(1).
[4]马云鹏,唐丽芳.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部分实验区评估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华东师大学报,2002,07(5).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