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会 赖亚辉 黄海燕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产科,四川遂宁 629000
剖宫产技术是产科重要的辅助性分娩技术,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指征的放宽,其使用率逐年上升[1]。剖宫产对产妇造成的创伤较大,产妇术后需要一定的卧床时间,再加上术中麻醉药物及术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导致术后静脉血流速度放缓,易引发相关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便是其中之一,极大地威胁到产妇的健康,严重时造成残疾[2]。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影响产妇的生理健康,也会对产妇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诱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3]。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但常规性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将各造成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归集,从而针对性地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分析更加直观和具体化,有助于护理人员的观察和掌握,因此更加灵活、易于推广[5]。然而,目前关于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并无太多报道,为此本研究纳入200 例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200 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 例。对照组年龄23~38 岁,平均(27.64±2.31)岁;孕龄37~42 周,平均(38.35±1.97)周;体重54~72 kg,平均(62.17±3.50)kg;初产妇62 例,经产妇38 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 例,初中、高中(含职业性中专)30 例,专科、本科38 例,研究生及以上27 例;月收入<3000 元21 例,3000~<5000 元45 例,5000~<8000 元20 例,≥8000 元14 例;剖宫产原因:惧怕疼痛50 例、胎儿过大16 例,胎儿绕颈15 例,突发情况(如胎动不安)7 例、孕妇自身异常(如心脏病)5 例、“择日”“择时”等文化习俗因素4 例、患者对医生缺乏信心2 例,其他1 例。观察组年龄21~36 岁,平均(27.50±2.28)岁;孕龄37~42 周,平均(38.61±2.01)周;体重55~76 kg,平均(62.57±3.52)kg;初产妇65 例,经产妇35 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 例,初中、高中(含职业性中专)31 例,专科、本科32 例,研究生及以上29 例;月收入:<3000 元18 例,3000~<5000 元49 例,5000~<8000 元21 例,≥8000 元12 例;剖宫产原因:惧怕疼痛51 例,胎儿过大14 例,胎儿绕颈13 例,突发情况(如胎动不安)6 例,孕妇自身异常(如心脏病)6 例,“择日”“择时”等文化习俗因素6 例,患者对医生缺乏信心2 例,其他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018_ky55_062)。
纳入标准:①符合剖宫产指征要求,均行剖宫产术助分娩;②产妇年龄≥18 周岁,均为足月儿;③产妇及家属自愿,签署同意书;④产妇认知和精神均正常,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妊娠期合并症;②孕期便存在下肢生静脉血栓;③凝血功能障碍;④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障碍;⑤过敏性体质,神经系统病变。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根据以往的护理经验,结合护理学和产科学相关知识,了解下肢深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向产妇解释血栓形成的原因,指导进行防治的措施,让产妇能够在术后积极地配合干预,如抬高下肢、按摩下肢等,坚持高蛋白、高纤维饮食。观察组除了给予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外,还给予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护理干预。(1)收集产妇的各项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等,确立危险因素后建立列线图模型,主要危险因素如年龄、血液指标、体位、失血量、卧床时间[6]。(2)组建护理小组,其中护士长1 名,产科护士3 名,并对各小组成员预防知识、列线图模型、心理学知识等集中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3)建立列线图模型,将刻度放大多倍,并放置在最为显眼的位置,方便护理人员读取。赋值情况见图1。(4)分析各项危险因素,逐一对应分值,评估风险。(5)护理干预。①年龄:针对高龄产妇术后6 h 进行下肢训练活动,取平卧位,双下肢伸直,抬高患肢,每次训练10 min。②相关血液指标: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相关血液学指标,鼓励产妇术后多饮水,每天饮水量最好在3000 ml 以上,以降低血液黏稠度。③体位:术后产妇应当将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气腹压,并对腓肠肌做规律挤压。④失血量:针对失血量较多的患者,在上述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加做足趾和踝关节运动,足趾运动主要为双脚平伸、屈曲,每个动作维持3 s,每个动作10 次为一组。⑤卧床时间:产妇术后可使用弹力袜,进行直腿抬高运动、踝关节运动。
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迈瑞DC-N3S,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检查。调查两组产妇的满意度,经自制调查表(信效度检验α=0.870)进行评估,满分100 分。90 分≤评分≤100 分非常满意,70 分≤评分<90 分满意,0 分≤评分<70 分不满意。
采用SPSS 21.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例(%)]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剖宫产手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分娩技术,会引起机体内静脉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术后活动的减少,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7-13]。研究表明[14-16],剖宫产术后1 周内,是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在此时间内若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则可减少血栓的发生。常规性护理干预由于对风险的考虑和分析存在不足,导致效果不太理想[17-19]。因此,需要进一步寻找更为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
列线图模式是一种危险因素可视化模式,根据多因素结果,将具体指标图形化、可视化和量化,相较于风险预测的一般模式,该模式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20-24]。张昊等[25]研究中,针对列线图预测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风险,结果显示效果良好,可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李凤玲等[26]研究指出,建立个体化预测骨折手术患者并发术中压疮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对甄别高风险人群,制订干预对策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提示了列线图模式应用在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效果要优于常规性护理干预,这与临床相关报道类似。列线图模式指导下,通过预先的排查,制订高危人群的干预方案[27]。这与临床相关报道类似。在刘苗苗等[28]研究中,通过对列线图指导干预下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431 例患者发生45 例,发生率为10.4%,本研究相对更低,可能是因为纳入样本数量偏少有关。由此显示,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发生率,临床应当高度重视对该方面的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以提升剖宫产的安全性,促进产妇的健康恢复。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发生列线图模式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升产妇的满意度,提升产妇对护理工作的认可,而这与改善血液学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基于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相关报道并不多,再加上纳入研究的样本数量偏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数据结果,因此还有待日后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基于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获得产妇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