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旭 王 娜 邱瑾瑶 吴 鑫
宁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宁夏中卫 755000
为了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在2018年3月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成为当下旅游开发的时代背景,但实际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现实应用中早已有之,其相关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信使》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文化旅游:尚未开发的经济发展宝藏》。隆德县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必将会迎来又一次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隆德县为研究区域,探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期望可以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供参考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遗产型文化,因其活态属性与旅游开发相契合多年来备受关注,这些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探究讨论也从未停止,贾鸿雁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科研重视及社会普及说明保护性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并分析了原地静态开发等四种开发模式的利弊,未提出具体开发模式;雷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阚如良等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但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与传统村落消亡,也并不适用于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章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呈现出来的原真性、可体验性等非物质特性,结合案例从文化认同与原真性、文化再生产、价值共创三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活化路径,却没有针对具体开发模式进行阐述。总体来看,仍旧要从保护出发,基于游客体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德县,古称“陇干城”或“笼竿城”,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位于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其县境在西北与甘肃静宁和固原市西吉县接壤,东南紧邻平凉市庄浪县、固原市泾源县,东北则与固原市接界,南北约47公里,东西约41公里,全县面积985平方公里,下辖10乡3镇。隆德县紧靠六盘山,其自然环境幽雅,气候湿润,景色优美,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十二年闰五月,避暑六盘山”,时至今日,六盘山也是宁夏本省人群在夏季避暑的首选之地;同时六盘山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北萧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汉唐以此拱卫长安,不受匈奴和突厥侵扰,宋夏在萧关一线对峙,庆历三年(1043年),在今隆德县建德顺军,千百年来都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略缓冲区;明朝时期,将边防推至宁北,银川、石嘴山、中卫、盐池一线为边防最前线,六盘山地区得以休养生息,隆德开始兴学重教,创立临泉书院,清朝时期,隆德历任县令重修文庙学宫,注重兴学育才,此时期形成属于隆德的耕读文化;同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历史背景,使得隆德兼具边塞、军事历史文化以及游牧民族文化,为隆德当地的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变迁造就了隆德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为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提供了土壤。
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在隆德县下辖的10乡3镇中。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杨氏泥塑、抬搁(隆德高台)、砖雕三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剪纸、绘画、刺绣、秦腔等10项,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
表1 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情况
2018年,隆德县在专业旅游规划团队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份隆德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实施年限12年。规划中制定了“一心·一带·一环,两廊·三片·六核”的旅游发展战略,“一心”即隆德全域旅游中心,“一带”指六盘山西麓避暑康养运动度假绿带,“一环”则为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环,“两廊”各是东西走向民俗村落廊道与南北走向历史印记廊道,“三片”各是红色岁月、绿色生态休闲、彩色多彩民俗,“六核”分别为北联池—伏羲崖文化康养度假区、红崖老巷子民俗文化博览苑、新和民俗文化旅游区、范家峡森林运动探索公园、好水红色文化旅游区、锦绣隆德梯田耕读文化旅游区。提出加快新和村、梁堡村、红崖村等名村文化旅游提升建设,传承展示名村古色古香风貌和深厚文化底蕴,构建“文化隆德”品牌体系。在此目标下,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也在逐步推进。
1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利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物质载体、传承历史、影像资料等展示给游客的方式,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通用方式。隆德博物馆集中展示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陈列,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668件,囊括了生产、生活习俗、隆德高台实物、戏剧服装、道具等16个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现了隆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杨氏泥彩塑、魏氏砖雕、隆德高台等传习基地都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主要是一些静态的实物展出和图文说明,因其展出形式比较单一,对游客吸引力不大,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解和认知,但对于其深刻内涵、发展渊源及核心价值并不了解,长期下去,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 传统节日旅游
传统节日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礼仪习俗、服饰工艺、饮食习惯以及传统表演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统节日得以延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养分。尤其在当今时代,传统节日更是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也因此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契机。前面提到,隆德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加之环境相对封闭,传统节日在这里的表现形式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每年春节期间隆德都会举办社火(隆德高台)大赛,花灯遍布大街小巷,吸引周边市县游客,连续被文旅部评选为2018—2020年度、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受限于隆德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品牌知名度等原因,传统节日旅游模式并不理想。
3 文化旅游景区
隆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以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第一梯队,以美术、戏剧(4项民间小戏剧种不在此中)等为第二梯队,其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属于第三梯队。第二梯队当中又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备单独开发的价值或者难以形成规模,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不同形式入驻隆德老巷子文化旅游景区,依托景区优势进行综合开发。红崖村老巷子是隆德县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建筑风格等元素,整合资源,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精品成果,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3A级景区。在红崖村老巷子旅游景区内,绘画、刺绣、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游商品形式入驻,剪纸、花灯技艺、秦腔等以院落的形式进行表演展示,这两种形式是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老巷子文化旅游景区中的主要形式。但就目前景区的开发程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旅游的方式而言,游客无法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景区,吸引游客及丰富景区旅游项目的预期。
4 乡村社区旅游
早在2009年时隆德县就借助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之势,打造了杨家店(位于前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必经之地)六盘人家民俗文化村,其核心区域民间文化广场,以景观符号的方式全面展示了隆德绘画、泥塑、雕塑、剪纸、皮影、戏曲、刺绣、社火(隆德高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隆德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的结合。2015年我国提出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藉此隆德规划建设了新和村,依托隆德高台传习基地,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以杨氏泥塑所在的杨堡村也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旅游规划,与新和村的规划相似,都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进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新合村基于隆德高台表演,而杨堡村则以杨氏泥彩塑研学为主。在目前我国文化旅游部公布的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隆德已经有六个村子被评为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缺点是乡村旅游开发规模小,游客承载力低,与其他景区的关联性低等,并且限于隆德交通的原因,削弱游客旅游意愿。
以上四种模式是目前为止,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总体来说,各有优劣,倘若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价值,仍旧需要从隆德文化旅游市场入手,了解游客真实感受。
由于单纯关于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内容较少。本文主要对搜集到的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5篇游记、攻略、微博、博客等网络内容进行网络文本分析。根据共词矩阵生成语义网络结构图(见封底图3),将相互有关联的词组进行连线,连线越短,关联性越强,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与“非遗”连接的只有“隆德”“资源”,与“老巷子”“景区”无连接,说明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景区中存在感低,不为游客注意到。
图3 语义网络结构图
情感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隆德旅游活动的积极情绪为68%,中性情绪为12%,消极情绪为20%,说明游客对隆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存在不足(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在积极情绪分段,大部分保持在中度和高度情绪,而在消极情绪分段,一般消极情绪居多,中度消极情绪仅一条,说明游客对隆德旅游整体满意度较高,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表2 网络文本情感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游客对隆德旅游的整体感受良好,对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较好的观感,但是由于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程度低,游客没有参与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诉求。因此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之后的旅游开发中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并在旅游开发模式中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早期濒临失传,破坏的局面虽已好转,但多年来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断层或者在旅游开发中导致原真性流失。本文基于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现状与旅游市场分析,提出三种较为适合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
伴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民宿也得以迈入高速发展的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要素“住”的融合开发也成为一种可行方式。民宿作为当地小型住宿设施,是地方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载体,游客通过体验民宿承载的生活文化,可以达到从观光到文化认同的感受升华。而这种文化生活可以通过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塑造,具体到民宿景观、文化空间等多个层面。可以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类)符号作为民宿建筑和居住空间的装饰元素,或者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文化内涵运用在民宿景观中,以塑造民宿景观、表达独特的生活文化;民宿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传习过程展示在游客面前,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强调文化价值,升华游客感受,达到游客对地区文化认同的目标。
旅游演艺作为一种典型的文旅融合舞台场景表演,能够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伴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我国旅游演艺的形式从最初的山水实景舞台已经演变成实景互动情景体验舞台;观众也从最初的观赏者逐渐转变为沉浸体验者。隆德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璀璨的原始文化、绚烂的历史文化、悠久的边塞文化与军事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开发旅游演艺提供足够的故事素材,一种文化为一个故事单元,以时间脉络为线,以历史事件贯穿五个故事单元,诠释隆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历史文化的积淀为旅游演艺内容创作奠定基础,是旅游演艺的核心生命力,同时旅游演艺开发必须要重视场景构建和剧情内容符合当代旅游者的审美要求,避免场景、剧情同质化。为了使游客获得更高层次的沉浸式体验,还需要在剧情中增加游客与演员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场景之间的互动。在这一模式之下,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虽然会被弱化,但其本身属于隆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会受到外界的关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也会因此受益。
随着我国旅游消费升级,游客出行越来越注重旅行体验。隆德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要在旅游场景和文化空间构建上注重游客体验,还需要注重游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参与体验。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均可尝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环节中加入游客体验,像杨氏泥彩塑这类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造工序环节多,但一般小型旅游商品工序可以省略扎骨架环节,将捏塑、收光、压划、上色等工序开放给游客,使游客自己设计塑造作品,其他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在创作工序对游客开放;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以尝试将服、化、道等准备环节对游客开放,提供给游客学习体验。这种参与式体验可以满足游客动手体验的参与诉求,也能够有让游客在过程中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传承的历史情感。
依托隆德历史文化底蕴,有许多可供旅游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从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探究,对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梳理分析,尝试引入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进行评估,提出适合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本文关于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的分析存在网络文本搜集数量少,并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性低的问题,导致对隆德非物质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不够透彻,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