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22-07-22 16:14:53张蝶黄玉兰
大观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

张蝶 黄玉兰

摘 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彝族文化是贵州省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威宁彝族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但是现如今地域迁徙与民族融合对彝族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从威宁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威宁彝族文化传承、彝族文化现状来对彝族文化进行分析,警醒当代人要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成为历史。

关键词: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聚居地一般在群山耸立、河流纵横的地方,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威宁彝族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各种文化在这片土地孕育而生,很多优秀的文化得到外界的一致肯定。并且彝族的手工艺品以及歌舞被大力发展,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活动与威宁草海相互扶持,共同推进威宁的旅游业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威宁彝族的民族文化发展不均匀。彝族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地方是板底乡,这里的许多彝族文化被人们熟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戏剧“撮泰吉”。“撮泰吉”是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并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人类的祖宗戏”,但是现在“撮泰吉”也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这里有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舞蹈。至于其他地方基本少有涉及彝族的文化创新以及开发,在板底乡也只有歌曲、舞蹈与“撮泰吉”被人熟知,还有其他许多优秀文化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所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对当地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

一、威宁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进入威宁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彝族人民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彝族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服装,甚至威宁彝族还有自己的古戏剧“撮泰吉”。 古戏剧“撮泰吉”还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被誉为“人类的祖宗戏”。但是就目前来看,“撮泰吉”虽然被威宁的大多数彝族所了解,却了解得并不深,甚至威宁的一些人都没有看过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威宁最具彝族特色的地方是板底乡,在这里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彝族文化。彝族每年都有很多盛大的风俗性舞蹈活动。彝族崇火,认为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农历六月的火把节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夜晚人们围着熊熊的篝火边唱边舞,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1]。

在威宁草海往昭通方向,只有极少数人会说彝语,大多数的彝族人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会说汉语而不会彝族语言。迤那镇的中海村聚居着很多彝族,平时人与人之间打招呼与对话使用的是彝族语言,甚至包括儿童也在说彝族的语言,但是会写彝族文字的人却寥寥无几。不会写彝族文字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彝族文字通用率不高,即使写下来也没有多少人认识;二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教育的人不多,一些人不会写字也不会认字。彝族的孩子对自己民族有着崇高的信仰,对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但一些人只知道自己是彝族,对彝族的了解却很少,甚至想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没有人教。威宁的敬酒文化十分出名,只要邻里有人结婚他们就会在一起喝着酒载歌载舞。人们在平时也会身穿彝族服饰,彝族的文化氛围浓重。在威宁的县城里面,每年的彝族年都会过得无比隆重。威宁彝族年是每年11月20日左右,届时会举行欢庆彝族年的活动,请到彝族许多优秀歌手前来参加,在这一天不管是彝族、汉族还是苗族,大家都会参与其中,氛围浓重。

威宁彝族的文化氛围浓厚,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民族文化,如彝族人生来就能歌善舞,并且音乐和舞蹈都有其獨特的风格与特点。威宁彝族有自己的乐器月琴,板底乡是月琴之乡。月琴音色悠扬动听,比较出名的月琴曲有《阿西里西》。板底乡的许多学生甚至会将月琴带到学校,把月琴作为课间的一种娱乐方式。威宁彝族有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古戏剧“撮泰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并且彝族民歌丰富多彩,主要可分为叙事歌、情歌、儿歌、劳动歌、风俗歌,歌曲有《迎客歌》《婚嫁歌》等,彝族文学作品有《放鹅娄记》《阿诺楚》等,还有彝族舞蹈 “酒礼舞”“撒麻舞”“铃铛舞”等[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平均海拔2200米以上,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民族自治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着独特的农耕文化。威宁县被誉为“马铃薯之乡”“荞麦之乡”“水果之乡”“中药材之乡”。而威宁彝族的主要种植物就是荞麦,威宁全县荞麦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威宁彝族有其独特的荞麦文化,这在彝族人民的许多歌曲还有舞蹈中就能体现得出来。如舞蹈“踩荞舞”,又如歌曲《乌蒙转转酒》《荞子酒》等等。从这些歌曲的歌词里面就可以看出威宁彝族的荞麦文化非常深厚。当然威宁彝族的种植物不仅有荞麦,还有马铃薯以及玉米等农作物。威宁农耕文化对彝族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彝族人民在农耕种植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灵感,创造出了很多歌曲以及舞蹈等。彝族文化来源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二、彝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文化逐渐受到其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使彝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成为一种挑战。当代青年人普遍接受了新的知识教育,如何让当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记本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的文化,正确认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要相互交流、相互包容,吸收借鉴优秀的点,摒弃那些不好的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走向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地照搬全收,而是要进行正确的取舍。

(二)注重保护

保护彝族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创造了很多优秀文化,包括语言、歌曲、舞蹈、戏剧、文字、古诗歌等。彝族的语言怎么说?歌曲怎么唱?舞蹈怎么跳?戏剧怎么演?文字怎么写?彝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时代所淹没,特别是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这些东西了解甚少。什么样的服装才是最初的彝族服装,什么样的字才是最初的彝族文字,我们无从得知,所以在对彝族文化的保护方面,要做到深入调查、科学研究,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三)建设彝族博物馆

加大彝族传统文化开发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深度发掘,同时增强彝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如今彝族地区的发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甚至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彝族地区文化保护不到位的原因。因此加强彝族地区的基础建设刻不容缓。可以建立彝族博物馆,用于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允许人们进入参观学习,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来说,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走访调查民族文化,对彝族文化进行更有深度的学术研究;收集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字;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加大对彝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扶持力度,培养管理型人才,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四)创办双语学校

创办彝族双语学校,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学习,开设手工以及其他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使得传统手工艺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被人们遗忘。同时还要加大对彝族语言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福利制度,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让彝族的后代能够讲述自己民族的语言,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字,使得彝族文化真正留存下來。青年人更要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目前,全国第一家彝文双语学校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建立,学校还特聘请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作为教师,对愿意学习彝族传统文化的学生和有志向研究彝族文化的各民族青少年进行课堂指导,这对威宁彝族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学习彝族的歌曲、文字、语言,开办彝族双语学校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面临失传危机的古老彝族文化。

(五)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承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新媒体时代,它也指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时代。新媒体指的是基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与传统的媒体形态不同,它不会受到传统媒体局限性的影响,包括版面限制、时间限制、互动性不足、内容信息滞后等等一系列缺点。新媒体完美地打破了这些局限性,可以给读者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新媒体往往能够更加快速地让人们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信息跨越的距离有多远,人们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现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大平台,给宣传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对彝族的文化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迎接这个挑战。因此在各大网络平台运营一个账号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定期在里面发布关于彝族文化的视频,还可以发布彝族人民生活劳作的视频,并且定期在里面发布近期举行的彝族文化活动,等等。

(六)定期上演节目

“撮泰吉”早在2006年便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威宁彝族古戏剧,一些威宁彝族人并没有真正见到过这一戏剧形式,甚至还有部分人不知道彝族有这样一种文化。这也恰恰说明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足,所以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帮扶力度,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地去学习、去创新。另外,还需定期在威宁草海大剧院上演节目,包括古戏剧“撮泰吉”的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同时在威宁县各地方中板底乡的彝族最具文化创新能力,所以板底乡的彝族要做好带头作用,积极传承创新,带领威宁彝族文化更上一层楼。

(七)旅游业带动民族文化发展

威宁旅游资源丰富,如彝族的向天坟、吴三桂金殿、草海、百草坪、石门坎柏格里墓等,并且威宁景色优美、气候宜人,适合夏季避暑,其在推广旅游业的同时也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在威宁各大旅游景点设置彝族文化体验区。体验区里面可以设置服装租赁、彝族传统手工艺DIY、彝族文字与彝族语言教学、彝族舞蹈教学等项目,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民族氛围。此外,还可以在彝族重要的节日举行隆重的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同时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传播独特的民族文化。

(八)培养彝族文化传承人

阻碍彝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传承人。现如今许多彝族手艺人受到机械化的冲击,往往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手工艺从而另谋出路。机械化拥有人工无法相比的速度,它往往更节约成本,所以价格也就更低。而手工制作一件物品往往速度比较慢,所以手工费也就会更高。人们在选择同一件物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价格更低的,这也导致许多手工艺者入不敷出,不得不另谋出路。基于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文化传承人的帮扶力度,组织手工艺人对后人进行教学,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接班人,避免彝族的手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三、结语

威宁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地理位置孕育了威宁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特点。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在国家大力支持彝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充分挖掘全县的彝族文化资源,对彝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整合与研究,推广与传承;保护彝族古老的文字记录,保护彝族的传统服装,避免传统文化消失殆尽;推广彝族语言进校园,让学生充分学习彝族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鼓励人们学习彝族古戏剧、舞蹈、歌曲、文字,同时加大彝族人才培养力度,努力促进威宁彝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刚.威宁彝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再探索[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报,2017(1):26-29.

[2]郭邱磊.贵州之美:贵州威宁板底彝族风情寨[EB/OL].(2015-04-30)[2022-04-27].http://culture.gog.cn/system/

2015/04/29/014273787.shtml?from=singlemessage.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
彝族海菜腔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2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