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研究

2022-07-22 22:52李锐
大观 2022年6期
关键词:舞蹈编导学科融合高校

摘 要:21世纪以来,现代性思维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者的影响逐渐加深,这鲜明地体现在舞剧创作者对姊妹艺术的跨学科交融与借鉴,以及由此促成的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在教学上的探索与更新。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从学科融合所产生的创作技法出发,对其进行解读与辨析,继而总结出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在教学层面的探索方向,即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时间、时空理念。

关键词:高校;舞蹈编导;教学;学科融合

注: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ZD202008094)研究成果。

中国舞剧创作和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二者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与困难。对“舞”与“剧”的关系的思考和认知,不仅是作为一线“操刀者”的舞蹈编导在排练场具体实践前的案头工作,也是高校舞蹈编导教师极具挑战性的教学内容。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现代主义思潮、现代艺术、现代舞蹈的融入,多元化、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舞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其中,姊妹艺术形式之间的跨学科交融、借鉴,创作手法之间的互补、共用,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舞剧与世界话语联结的基本趋向和走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的问世,无疑是对中国舞剧创作的坚守和变革进行了他者意义上的调试与改观。这种仍以舞蹈为核心的创作策略并未局限于感官层面上的“好看”“好听”“好味”“好懂”,而是以跨界借鉴其他学科的方式构筑了该剧的结构和叙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中国舞剧固有的创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务必吸收不同学科的养分,并将其作为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舞蹈空间的应用与探索

空间的应用与探索作为一个物质性的概念,是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舞蹈编导的教学以技法层面的空间教学为主,而作为叙事手段的空间教学则少之又少。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和应用舞蹈空间是目前流行的中国舞剧创作方法之一,对其进行分析有益于促进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改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电波》在空间应用上显示出了高超的跨学科理念,具体表现在对影视“景别”的运用上。“景别”转换是以调整观者与荧屏视距的方式,将基本处于同一空间中的人或物进行视觉远近、视角大小的调整。例如,舞剧一开始,一字横排的9位舞者以统一的步伐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自舞台后侧缓缓走出,借助幽深偏暗的舞台设计增强了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然后,镜头定格,9位舞者赫然驻足于舞台中央,并以各自典型的装扮展现自身在剧中的身份。从“走出”到“驻足”,“景别”转换下的视效随即产生。剧中9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完成了由群体无意识到个体有意识的转化,由“走来”时的“抽象”转化为“驻足”时的“具象”。这不但让观者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进行推测,同时也为这些人物之后的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埋下了伏笔。由远至近并聚焦个体,是影视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由群体画面转化为个体画面的处理手法。在《电波》进入直叙阶段后,首先映入观者眼帘的是象征着暗流汹涌的革命浪潮的雨天“伞舞”画面。从铺满舞台的大范围纵横流动的伞舞,到舞台斜后侧的小范围静止聚合的伞舞,编导在由远至近、由广至褊的“景别”转换中,对符合地下党身份的李侠和兰芬等人物的行为进行了由流动至静止的刻画。由象征着紧张的谍报工作的步行穿梭,到秘密“取烟”和“发电报”的细部静止,二人谍报任务中最为危险的时刻,就在个体与群体的不同空间关系中予以细部和微观的展现。可见,“景别”转换手法在《电波》中主要发挥了彰显人物身份和性格、突出人物行为的作用。然而,从整部舞剧看,这种手法也被巧妙地用在体现时代人物风采上。作为全剧的华彩舞段,那段描写上海老年女性的蒲扇群舞可谓绰约悠然、轶态横出。随着包含着形形色色人物的上海老弄堂全景向仅有上海老年女性的中景、近景的转换,剧中舞台上的实际人数及观者视线的信息捕获也经历了由多到少、由粗至精的过程。与影视艺术不同的是,此处全景至中景、近景的转换是借助弄堂卖花女的视线转移来完成的。从弄堂卖花女的视线中引出以上海老年女性为创作对象的蒲扇群舞,既丰富了舞剧的结构层次,又为下一场景中蒲扇群舞的亮丽登场营造了多维空间。细观蒲扇群舞,这段典型的以节奏处理为特点的舞段无疑是应用“长镜头”手法的结果。在“景别”转换中插入“长镜头”手法,使得蒲扇群舞仿佛是一段质朴而不失时尚、温雅而不失韵致的上海老年女性人物纪录片。

与其说《电波》是编导将剧中的人物空间置于舞剧结构和叙事中进行的“景别”转换的探索与实践,不如说“景别”转换手法的嵌入避免了舞剧在叙事中因空间转换困难而拙于叙事的先天弊端。因此,对于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可得出如下经验:一方面,人物空间转换的实现必须以符合舞蹈本体叙事的特性为依据,即人物在不同舞台空间的转换必须承担起为人物性格、环境、情节等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空间视距的转移应考虑观者的接受能力,即必须采用合适的、恰当的转换手段,以共同的动机和逻辑将观者与舞者之间联结起来。

二、舞蹈时间的应用与探索

除了空间层面之外,《电波》在时间层面也注入了其他艺术学科的养分,这无疑也成为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可借鉴的经验。这种在舞台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只有经过提炼和加工才能运用到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之中,继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编导人才。因此,高校舞蹈编导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作为教学内容的舞蹈时间的应用,其内含并非仅限于动作层面,而应聚焦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叙事策略层面。

《电波》所借鉴的影视镜头手法有“切换”“闪入闪出”“闪回”等,这些手法的应用使得该剧中不同时间的事件和不同人物的行为能够合理地衔接在一起。“切换”是影视艺术中常用的镜头转换方式,一般无须任何光学技巧。其直白而又毫无递变的组接方式使不同镜头所呈现的不同画面得以无缝衔接。然而,镜头切换技术在《电波》中的应用与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剧中对于不同时间的事件的切换手段上。例如,剧中两位核心人物在以第一人称叙述完身份后,立即进入波诡云谲的谍报工作。在不同画面的转换中,编导创造性地采用了多种舞台手段(包括灯光切换、灯光聚焦、配乐转调、舞者调度、造型隐喻、道具隐喻和幕布提示语)。这种情节精简的事件转换虽然有违传统影视、戏剧或文学中的“三一律”规则,但却有效地整合了舞台要素,巧妙地构成了符合舞剧本体规律的独特叙事方式。如此,从二人敬礼到将象征着谍报身份的服装挂在衣架上,再到二人径直相迎握手,这些先后发生且并无直接关系的事件的切换与衔接就显得顺理成章。同时,这也增强了剧中情节推进的紧张氛围。“闪入闪出”是表现不同画面或对象的相互跳闪的手法,而“闪回”是已发生事件的再现和穿插。整体看,影视镜头中的“闪入闪出”和“闪回”在《电波》中主要发挥了再现人物行为的作用,丰富了该剧的结构层次。例如在红色洗照暗房中,当反动特务阿伟在洗照、观照时,编导在舞台另一侧以灯光切割空间和营造疏离氛围的方式,将阿伟手里照片中的人物予以三重空间的“闪入闪出”。三重空间中的人物活动是对他们先从电梯到办公间再到马路等不同空间的行为的再现。于红色洗照暗房中的阿伟而言,他们是“闪入闪出”;于照片人物先前的关系而言,他们又是“闪回”。另外,当李侠夫妻进入家门,在确定安全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找情报时,舞台的另一侧也随之“闪入”了裁缝店掌柜老方谨慎地将情报暗藏于新衣中的画面。总之,根据《电波》的剧情发展需要,编导在应用诸多影视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将剧中不同时间的事件和不同人物的行为予以切换和组接,从而影响了本剧的畫面构成与最终呈现。镜头切换技术的应用,不仅重组了舞剧的叙事时间,而且在结构上留下了多重时间线,是舞剧创作在“时间”概念上的有益探索。同时,这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影响颇深。

其经验总结如下:当以跨学科的视角将影视艺术中常见的手法运用到舞剧创作时,应充分发挥其叙事功能,从而影响舞剧结构。一方面,由“切换”所带来的舞蹈时间的表现手法可以将不同时空发生的不同事件组接在一起;另一方面,由“闪入闪出”“闪回”所带来的舞蹈时间的表现手法可以彰显人物的心理语言。

三、舞蹈时空的应用与探索

《电波》在舞蹈时空技术的运用上,可谓高超。当代表空间的“景别”与代表时间的“镜头”在影视画面中重叠成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时空时,叠化效应即可显现。这种由两种不同的时空手法所形成的新效应更具艺术性,在探索艺术真实性的层面上也更具实用性。 当李侠看到地上留下的红色围巾时,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脑海中出现了与学徒小光、掌柜老方之间的双人舞、三人舞片段。在此舞段中,李侠的神思一直游离于三人并肩作战、互相鼓励的往昔岁月,以及小光已被残害的残酷现实这双重时空之间。这种游离使得舞台上呈现出不同时空人物关系和事件的交错与重叠。从双人舞到三人舞,编导以李侠的“看”为视角,将三者在不同时空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关系予以舞蹈化的编排,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为剧中下一场景的严峻和危险进行了铺垫。此外,当妻子兰芬安慰因目睹裁缝铺掌柜老方被枪杀而处于悲痛情绪中的丈夫李侠时,舞台后侧缓缓叠化淡入了二人曾因革命需要由革命“夫妻”成为革命伉俪的不同时空的人生经历。编导借二人眼中的“看”抒发二人心中的“情”,以叠化交叉的方式展现了四对不同时空的双人舞。这样既交代了二人革命之路的艰苦与危险,又让观者在这种多重繁杂的叠化时空中感受到二人对革命信念的坚定以及对党的忠诚。整体看这段叠化手法影响下的四对双人舞编排,又是一个包含了双人舞在内的群舞画面。这是因为现实中夫妻二人的舞蹈与情感关系完全是以其他三组双人舞的实际境遇为依据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其他三组双人舞几乎都是在高度还原二人不同阶段的行为。有二人在床前对谁去送情报产生争执的画面,也有丈夫受到酷刑后妻子倍感悲伤的画面,更有二人在灯下共传谍报的画面。这些叠化画面对舞剧实际叙事中未包含的往昔人物活动进行了补述,丰富了舞剧叙事的结构层次。直至其余三组双人舞的画面淡出,二人又回到现实中的床边位置。此时,二人的情感已从彼时的一方悲伤、一方安慰,转为此时的共同坚定,将舞剧的叙事继续往下推进。从整体上看,代表空间的“景别”与代表时间的“镜头”所构成的重叠时空画面,更能传递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电波》重要的表意手段。这种手段产生的超时空性和非限定性具有强烈的舞剧叙事特征,是当代中国舞剧创新叙事和结构的独特手法,其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影响如下:其一,舞蹈时空技术用于穿插组接影視画面中的回忆、幻想、梦境等场景,可将人物内心活动中不同时空的画面予以完整衔接;其二,对舞蹈时空的运用应集中在对剧中核心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上,其外化手段包括灯光、道具等舞台要素;其三,以交错时空中的人物活动、人物情感、人物关系为编创依据的舞段,可构成舞蹈时空技术影响下的舞剧核心叙事,也是构成舞剧本体叙事的核心手段。

四、结语

以跨学科和学科融合视角应用舞蹈空间、时间、时空,是目前流行的中国舞剧创作方法之一,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改进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从《电波》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作为舞台艺术的舞剧,其创作所体现的时空特性,应与代表空间的“景别”和代表时间的“镜头”相契合。这是学科融合视角下形成的舞蹈创作经验,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舞蹈和舞剧的结构设定、情节推进、人物心理、人物关系、情感外化,均可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手法,但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将其进行异质同构,并进一步转化为舞蹈视觉思维来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哈佩.电影技术基础[M].夏剑秋,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于平.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

[4]王天舒.影视文学理论与创作手法分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李锐,博士,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乐舞史、舞蹈编导实践与理论。

猜你喜欢
舞蹈编导学科融合高校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关于舞蹈编导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舞蹈分析
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创作技巧与思维能力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